[大自然,予以宝宝人格发展最好的呵护力]作者介绍: 小嗳妈妈: 资深育儿专家,曾旅居丹麦多年,绿色育婴理念的倡导者。 对0-3岁,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宝宝来说,或许,我们可以让他把更多的时间交给自然,要知道,对成长初期的宝宝,大自...+阅读
一两岁的孩子逐渐具备了基本的自我意识。他们通过说“不”和“我自己来”表现自我。他们希望按自己的愿望行事,去想去的地方,吃想吃的东西,得到想要的东西,支配其他人。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也加强了,但仍需要家长的帮助和指点。比如,一些动作的完成或游戏的进行,都需要家长的鼓励、示范和辅助。如果家长没有足够的耐心帮孩子达到目标,孩子常常会失败。过多的失败会导致孩子感到羞怯,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如果经验是积极的,孩子的信心和意志力会得到加强,并能更好地自我控制。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影响孩子对其他人的态度,对事物的摸索和对环境的探究。一个对母亲有安全性依赖的18个月的孩子,能够更勇敢地在新世界里摸爬滚打。对父母的依赖对孩子的将来也会产生影响,科学研究发现:对父母形成安全性依赖的1岁孩子在以后的几年中比别的孩子更好奇和好学,更能积极主动、信心百倍地去解决新问题。当遇到困难时,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而不是因焦躁采取攻击性行为。安全性依赖的孩子也更外向,讨人喜欢;更能同情别人,友好地与人相处。相反,则不利于孩子自信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家长的恰当行为能帮助孩子建立和维持安全性依赖。首先,家长必须在孩子身边,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回应,创造一个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兴趣和探索欲望的环境。其次,家长成为孩子的安全保证,用表情、语言、手势告诉孩子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第三,站在孩子的角度,尊重孩子的愿望和行为。只有这样孩子才愿意听从父母的指导,家长的话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第四,随着孩子独立性的增强,调节支持和引导的力度。明智的家长注意观察孩子的能力水平,对孩子的要求只是略高一步。当孩子遇到障碍,缺少足够的技能自己克服时,家长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让孩子解决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搭脚手架”,在孩子自己攀登的途中,适时地提供一根支柱,让他借助力量,继续前进。而不是直接把孩子抱上一个新高度,或者完全袖手旁观。最后,家长要能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和特殊需要调整教养的方式。比如,对于特别活跃的孩子,家长就不需要给予太多的刺激和指令,由孩子自己控制活动。而对于不活跃的孩子,家长就需要多给予鼓励和刺激,让孩子活动起来。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的行为也在发生变化。身体接触、手把手地教、亲身示范渐渐被语言指令和反馈所替代。家长更多地用语言表扬孩子做得正确的事,跟他们讲道理。父母成了孩子与环境之间的媒介,父母对待人和事的方式成了孩子的榜样。在这个阶段,家长对孩子行动的干预比较多,尤其是男孩子。一项研究发现,2岁孩子的母亲平均每6~8分钟就要阻止某个行为或发布一个命令。研究还发现,预防性的措施有助于孩子服从父母的指令。而体罚往往事与愿违。也就是,尽量避免引发孩子的不当行为,而不要等到事后去训斥和惩罚他们。
12个月到18个月之间,孩子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他们可以辨认出照片、录像中的自己,18个月到24个月之间,孩子不仅能辨认镜子里的自己,对看到的情景作出反应。比如,如果他发现镜子里的自己鼻子上有个红点儿,他会想办法把它擦掉。24个月左右,孩子会用代词“我”来表示自己,并注意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行为能力。“我的头发是黑的。”“我会捡球。”
(1)自我控制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逐步建立的。一开始,孩子通过别人的要求控制自己的行为。妈妈说:“不行。”孩子收回自己的手。慢慢的,孩子自己知道一些事是不允许的,会试图克制自己。比如,孩子看着桌上的糖,犹豫是不是去抓,并喃喃自语:“不能吃。”孩子能够记起一个行为的后果,父母不在时也能回忆起他们可能对此作出的反应,因而努力约束或延迟行动。但如果目标太诱人,孩子就很难控制自己了。大部分2岁的孩子大约能独自等待4分钟,去触摸一个未经允许去拿的东西。可见,这个阶段孩子的自我控制力还是有限的,最好的防止不当行为产生的方法是转移注意力。把孩子的视线引向别的东西或活动。孩子的自我控制的发展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孩子自身的记忆能力、运动能力、语言发展、认知水平以及家长的教养方式等。随着孩子越来越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对他们行动的控制就越来越难。因为记忆能力有限,孩子会很快忘记规则,难以用纪律约束行为。不过,语言的发展有助于孩子理解、回忆和应用规则,并且孩子对后果和标准的概念也逐渐清晰。家长如果能尽量用语言明确地告诉孩子哪些事能做,哪些不能做,为什么,并经常重复,同时用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有趣的是,在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加强的同时,他们不听话的水平也提高了。他们学会了躲避,假装没听见,磨蹭,或直接用语言表示不乐意。家长的耐心在此时受到极大的考验。
(2)同伴交往
13个月左右的孩子可能会表现出对陌生孩子的紧张不安,但很快,这种反应就会过去。2岁的孩子和同伴交往时,首先划清自己的领地,声明哪些东西是属于自己的。然后才开始真正的交往。到30个月左右,孩子们已经能够自在地在一起玩耍了。研究表明,13~24个月的孩子在一起,多半是互补型的游戏,而且缺乏想像,车就是车、积木就是积木。到24—36个月,逐渐出现假想性的游戏。比如:拿纸盒当作房子,毛巾当大衣。一两岁的孩子之间形成的友谊能够维持一年之久。这种友谊对孩子来说是重要的感情依赖。通过观察,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固定的朋友组合中,他们的游戏充满了交流。一旦一个朋友不在了,孩子们之间的交流就明显少了。所以家长了解孩子与同伴之间友谊的深度十分必要。孩子发展与同伴关系深受家庭和亲子关系的影响。与母亲形成安全性依赖的孩子更善于交往,更友善,更能与人合作。
以下为关联文档:
宝宝人格积极赢得成功更容易父母在关注孩子衣食住行的同时,不知道是否有关注孩子的积极人格发展方向。据有关权威机构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显示,拥有积极人格性格的孩子,在将来长大之后更容易取得成功,他们的...
从哪些方面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 健康是父母们对孩子最关注的话题,健康的人格培养也就成了父母们最重要的培养环节。很多时候家长们更多地关注孩子有没有吃饱,有没有穿暖,却忽略掉了孩子健康的积极人格的养...
测一测你家孩子是否为内向型人格 与大多数人认为的不同,一个内向型人格的人并不仅仅指害羞的人。事实上,害羞和内向型人格几乎毫无关联。害羞的性格包含恐惧、紧张与焦虑的因素,一个内向的人也可能有害羞的...
社交和人格发育的游戏设计社交发育 社交发育主要由队下阶段组成:社交性微笑、社交性参考、社交性互动、模仿性学习,台作性学习、互换性学习、组织性学习。 社交发育游戏设计原则 0-6个月加强识别“熟悉...
《第八次》教后——“语文能力”、“人格”塑造的舞台1《第八次》教后——“语文能力”、“人格”塑造的舞台 沈建益 《第八次》这篇课文,我很喜欢,因为它为学生创设了“人格”塑造的舞台。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的...
蒙氏社会性教育蒙氏社会性教育 就蒙氏教育的形式上来看很多人认为偏重了个人教育而忽略了社会性教育。蒙台梭利认为肩并肩坐着听别人讲话的教育并不是社会生活教育,真正的社会性教育是在儿...
美工区、科学区、图书区、社会性区域活动活动目标: 1.通过区域活动操作,发现问题,并且会学着解决问题! 2.通过活动,让幼儿感受到创造和成功带来的自信和满足。 建构区: 目标: 1.利用不同材料(建构玩具、半成品等)用垒高、围合...
大班社会性活动—关心别人真快乐大班社会性活动—关心别人真快乐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幼儿体验被人关心的幸福和关心他人的快乐,并学习关爱有困难的人。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关注心灵成长,塑造健全人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看着日历上的一页页被撕去,距离期末大考越来越近,我知道和孩子们的相处时间也越发减少。来到全塘即将一年了,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