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忌语,要远离《教育的智慧》读后感]艺术幼教中心南园幼儿园 陆永芬, 李老师通过调查分析的方式,拟定了 教育忌语50句 。 笨蛋、弱智、瘟猪、方脑壳、木头人、白痴、二百五、神经病、二流子、不是个东西 虽然我...+阅读
一段时间以来,我认真拜读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专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读后感作者吴志樵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我记得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说的。现在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而且引起了争论。我想,陈鹤琴当初说这话时,一定不会引起误解的。因为任何话都有特定的含义。陈鹤琴之所以这样说,在我看来,他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与信念,和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句话的真理性在于: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
换句话说,这句话只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
但问题在于,现在一些教育者――特别是一些担负一定领导职务(比如校长局长等等)的教育者,把这句话当成教训老师的“绝对真理”,于是,便引起了老师们的反感。
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我的回答是:“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时;第二,“好”的标准不是一个标准,而是针对每一个具体学生,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这里的进步可能是综合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说“没有”,是因为在现在的评价背景下,即使老师“会教”,可“教不好的学生”仍然大批量地存在。道理很简单:无论高考还是中考,都是选拔性考试,其目的就是要让一部分学生被淘汰,即被“教不好”――都教“好”了,还怎么“选拔”?
即使抛开考试评价不说,就以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教好”呢?理论上好像是这样的。因为任何人一出生,都是一张白纸,谁也不会从娘肚子里带来一身恶习。但问题是,我们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儿,不是不可能,而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同时,孩子还潜移默化地受着社会的影响――这都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不是从零开始。如果绝对地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为什么会出现学校之间的“生源大战”呢?既然“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还抢什么“优生”呢――而且是不择手段地抢?
我一直坚信,教育不是没有作为的。因此,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我总是问自己:对于具体的某一个“后进生”,我是否已经尽到了我能够尽的最大努力?20年的实践告诉我,如果我们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绝大多数“后进生”都会有进步的――不一定成为栋梁之材,但至少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成为最好的自己。
同时,我也始终认为,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非学校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我们不能做超出我们能力和责任范围的事,我们只能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工作做好――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也没畅互扳就殖脚帮协爆茅有被“教好”,我们问心无愧!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如果这是教师的自励,我对这样的教师表达十二分的崇敬;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师,我对这样的苛求者表示十二万分的鄙夷!
爱的教育这本书的读后感
期里,我看了一本意大利亚米契斯着的《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爱,一个多么熟悉的字眼,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纯洁的爱,爱是无私的,爱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爱的海洋里,才会享受爱。而我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后,我才真正领悟了爱的境。《爱的教育》说明了意大利小孩安利柯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犹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爱的教育“这四个字,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安利柯的生活中,父母老师如此细腻的用行动教会孩子怎样去爱。
书中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带病上课的教师等等以及他们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我带入一个爱的世界,让我在爱中受到教育。《爱的教育》中,作者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而教师给学生的爱更是影响孩子的一生。我们一出生,就沉浸在爱的海洋里,有父母的爱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爱。渐渐长大了,上学了,又有老师的爱,同学们的爱。爱就如空气一般,我们身边到处都是爱,我们从未离开它。
爱可以使人绝处逢生,爱可以使浪子回头,爱又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力量。师爱是一种依恋的心情,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总结如下: 教师应该深入学生的心理,真正了解学生的感受,这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得处理师生互动关系。透过安利柯的描述,我了解到什么样的师爱才最让学生感到温暖:把学生当亲人的老师!当安利柯的老师说道:”你们以外,我没有别的家属在世界上,除了你们,我没有可爱的人!你们是我的儿子、女儿;我爱你们,请你们也喜欢我!你们之中,我一个都不愿责罚,请将你们的真心给我看看!让我们全班成为一家,给我慰藉,给我荣耀!“先生的这些话,让所有的学生都信服于他,这位老师的坦诚深深地打动了我!他让我们意识到,老师或家长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是多么重要! 这本书教会我们要真正的把爱心,献给需要的人,应当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换位思考做起,学会理解、谅解和宽容。
这不仅是大人们的事,孩子们逐渐长大了,很多事,同样也需要去理解辛辛苦苦教他们的老师,和养育他们的父母。读了《爱的教育》里《我的决心》这篇文章,我被文章里的“我”深深地打动了,他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孩子,但在生活中他是一个有心的孩子,通过观察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极其普通的事,他感受到了大人在繁忙的生活中给予他的关爱,于是他不再抱怨,而是知道用心去爱别人,要求上进,他的品德是高尚的,我想他一定能快乐起来,而且能把快乐带给别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亲人给予孩子过多的关爱,很多孩子逐渐养成了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习惯,因此要多引导孩子接受爱的教育,让爱在他们的心里扎根,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小学生健康的成长、发展能起更大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我们的老师》、《爸爸的老师》、《我弟弟的女老师》这几篇日记中描绘的师生之间的爱是那样的亲切、自然。在《我们的老师》一文里,作者用一种非常口语化的语言描写了老师在回应学生的问候时的神态、关心孩子时手的动作、批评孩子时的语调等,给我们勾勒出一个慈祥的、感性的、亲切中不失威严的好老师形象。《弟弟的女老师》一文所描写的那些情景仿佛就是我曾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女老师怎样教换牙的孩子学拼音,怎样处理孩子们带到教室来的东西,怎样应付上课时突发的事件,怎样克制自己情绪,怎样在发火后后悔等等。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起的是引导作用,而不是填鸭式灌输。教师应该的重视学生存在,以情感去开启学生的心智。《爱的教育》里的安利柯的父母和老师一样,通过自己的言行,教育他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尊敬师长,善待老人,不忽略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因为那些小事将促成一个人将来的品行。
《爱的教育》这本书中还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了对祖国崇高伟大的爱,有《帕都亚的小爱国者》、《伦巴底的小哨兵》、《撒地尼呀亚岛的小鼓手》、《爱国》、《意大利》等等。 《伦巴底的小哨兵》是一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流浪的小男孩给一支骑兵小队当哨兵,为了看清楚敌军的情况,他不顾危险,勇敢地爬上树梢,最后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故事宣扬了普通的人对祖国的热爱之心,从故事中,我感受到了勇敢和忠诚,感受到了拳拳的赤子之心。《爱国》是一篇爸爸写给恩里科文章,爸爸在恩里科听了一个爱国故事以后,用这个故事...
以下为关联文档:
非打骂数落教育盘点家长教育孩子的5个好方法我家儿子,你别看他人小,可不好教育了,平日里我说什么他都跟我唱反调,真不知道是他心理有问题,还是我的方法有错误,做为父母到底要如何教育孩子才好呢? 相信现实生活中为了孩子的教...
早期教育是旅程而非赛跑说句实话,现在的小孩真累,他们从幼儿园放学,不是回家,而是赶往各种兴趣班、学习班,这种现象已成为越来越多孩子的生活常态。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近日发布的一项关于幼儿参...
求几篇关于教育教学专著的读书心得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寒假里我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
求一篇1000字以上教育专著读后感读书心得或笔记《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的作者是我国具有近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经历的著名的儿童艺术教育家杨景芝。是一本儿童美术教学法研究方面的专著,书中具体介绍了通过美术教育活动对学生...
教育要从家庭教育开始的读后感新学期刚刚开始,对于一年级新生的每一位家长都有不同的感受,相同的是心里会有种孩子般的欣喜、激动。因为孩子进入了小学学习啦,走进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每一位家长都有“望子...
教育名著守望教育读后感[教育名著《 守望教育》 读后感]当心用去经营,爱但成了一种守望,教育名著《 守望教育》 读后感。这几日读了刘铁芳教授的《守望教育》一书,不由质疑:在目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道德...
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 《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 潘华珍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他强调“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如...
教育网与非教育网你好。关于教育网,即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组成的系统,官方的说明如下: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是由国家投资建设,教育部负责管理,清华大学等高等学校承担建设和运行的全...
陶行知教育专著读后感[《陶行知教育专著》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专著》读后感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专著》读后感。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