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的人际关系出发——读《课程与教师》有感]课堂中所发生的任何一种现象都是现代这一时代的社会与文化的缩影,是同课堂之外的问题息息相关的。尽管如此,课堂的人际关系与教学的经验是在学校这一制度中组织起来的,期间构成...+阅读
前段时间学校开启了师生读书活动,我细细研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全书实为教育领域内的奠基经典,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现在依然有它的价值所在。时值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国家首先提出:攻坚克难进入了深水区,然后又提出改革开放再出发,昭示了顶层对改革的全新思考。具体到教育领域内大面积推广小班教学,大规模高考试点,这一系列动作背后着实有着深层次含义,反观大师的传世巨著结合目前我们的国情,着实应该作一番思考。
作者生活的时代是大班教学的时代,我们的大班教学应该是从前苏联引进的,这一模式为苏联政府培养了大批的社会精英和成千上万的建设者,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可是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千篇一律流水线般的教育逐渐走向僵化,僵化的思想禁锢了一个民族,整个国家伴随着前苏联的辉煌一同沉入深渊。说教育造成前苏联解体虽然言过其实,但从另一方面可以说这一结果造成了整个社会主流意识固化,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及时调整教育策略,造成了社会基础的培育方面有所不足。我们的封建社会制度也经历千年辉煌盛极一时,可是再好的制度如果抱残守缺也会慢慢尘封在历史深处。所以我们要学习、要进步。而今美国四处生事破坏我们的发展环境,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愤怒,更重要的积蓄自己的实力,虚心学习包括向我们的对手学习,历史上多少次我们就是通过这样屈辱的学习、不懈的努力战胜了比我们强大的对手的。小班教学就是汲取欧美经验下的国家战略,作为实施上层构想的我们,在坚持既定框架之下落实小班教学可以考虑从三个层次入手:
一、习惯阅读
在本书的第一阶段重点讨论阅读,特别在第十九讲《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提到大量的阅读是熟悉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培养学生兴趣的的最好办法。我们要教会学生一个问题,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培养学生对这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又离不开对问题的熟悉、理解、接受,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悖论:需要学习的内容必须是已经学会的。其实这个伪命题的产生是因为我们除了教材,没有其他合适的材料供学生们在学习教材之前阅读,在生活和抽象知识之间有个鸿沟,学生很难一步跨过去,我们教师利用自己多年的生活经验和对教材知识的理解,
在生活和知识之间给学生搭设桥梁,事情虽然解决了,可是学生并没有实质性参与到这一进程中。
现在是信息时代,可是适合我们学生的信息确实少之又少,虽然这不属于教材内容,可也是我们真正有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所必须的。搜集整理适合我们学生阅读的材料吧,相信我们的学生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二、学会观察
中间一部分提到一定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作者的观点累计到第四十九讲开始长篇大论这一观点在五十讲的时候达到高潮,《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明确提出观察是我们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不可或缺的环节。让学生学会观察我们所面对问题的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的经验来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观察是能力层面的要求,这一能力的培养又离不开长期的观察和观察中的体验。学生们平时接触最多的还是习题,习题中的条件设计都是正好迎合结论的,不会出现条件欠缺和条件多余的现象。可是社会真实问题解决中所搜集到的材料并不会这么趁手,需要我们去筛选、梳理然后转化为数学模式来计算,计算的结果再转移成社会实际问题。这一标准明显高于单纯的习题演算,外界庞杂的信息量又为信息的检索增加了困难,把观察作为学生的一个培养环节是非常必要的。
三、思维爆发
皇皇巨著罗列上百条要点,到了最后就归纳到所有这些努力之后效果的检查。《青年期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就标志着苏的思想已经完整的传达了一些带有结论性质的建议。我们都向往文明爆发的时代,也知道那文明需要需要创造,创造需要思维,思维之花是那么绚烂夺目动人心魄,可是那一瞬间来临之前的付出和等待是何其艰难!其实活跃的思维诞生是艰难的,真的瓜熟蒂落想要阻止它也是很难的。我们前面做了那么多的铺垫,阅读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动了学习的程序;观察掌握了方法,进入解决问题的轨道;思维洞穿了问题靶心,完成了一次循环。前面环节如果设置得当,后面自然水到渠成,思维也只有在这一次次历练中获得能力提升,然后进入下一个周期。
以下为关联文档:
从课堂出发,让教师读课堂,懂课堂《读懂课堂》读后感最近读了钟启泉教授的《读懂课堂》,这本书由一系列研究论文构成,篇篇均有立意,说理有据,论证合理,时间跨度七年,可以算作是近七年内对教育改革问题,尤其是课堂 这一学校改革核心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