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读后感]利用空余时间我阅读了由周国韬与盖笑松编著的《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这本书。本书一共分为五个章节,每个章节从不同的心理学角度阐述了不同心理的特点。积极心理学,是...+阅读
爱的行为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说,它又是一种可以用来表示惩罚的行为。把曾经隔离的猿猴放回正常的群居生活中去,它们开始时表现出害怕和退缩。然而,当它们的恐惧变得习惯些,它们就会逐渐表现出寻衅和敌意。这就给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使这些隔离者学会爱,以便接纳群居生活呢?
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心理调适”,即寻找“治疗者”。那么,谁来充当治疗者呢?于是,“接触安慰”问题被提了出来。由于“接触安慰”是使隔离的猿猴转变为正常猿猴的关键,所以心理学家选择群居适应良好的小母猴作为“治疗者”。这些“治疗者”由它们的生母抚养,除了“行医”期间,它们仍旧和生母住在一起。由于这些小母猴比它们的诊疗对象小得多,所以是不会去伤害这些隔离者的。
心理学家建立了一个“心理调适所”。在该调适所里,先让“治疗者”每天花两个小时与其“病人”接触。当它们第一次见面时,隔离者面对陌生者,马上退缩到墙角,自抱成团,四肢颤抖,尽可能回避“治疗者”。而“治疗者”的反应则是接近隔离者,试图去抚摸或拥抱它们。虽然隔离者开始时一再拒绝“治疗者”的主动表示,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它们的害怕逐渐消失。这时,隔离者停止退缩,被动地让“治疗者”来拥抱自己,从而满足“治疗者”的“接触安慰”。日子一久, 隔离者也会用“治疗者” 对待它们的方式拥抱“治疗者”了,并能一起热情地游戏和嬉耍了。此后,这些隔离者能够接纳正常的猿猴群体,对群居生活作出成功的调节。
这使我们联想起儿童住院治疗的情境。在往院治疗的儿童中,由于疾患方面的原因,有些儿童必须与其母亲隔离,于是这些儿童难免表现出“依赖性抑郁”。例如,有一个出生17个月的女孩,不幸遭受严重烧伤,其受创面积达37%。这个女孩一入院便被隔离起来。第一天,她相当安静,但后来几天却大声哭叫,猛烈地舞动四肢,表现出极度焦虑的样子。
医疗的方法主要是用剧痛的银硝酸盐间隔性地喷在她的伤口上,以备后来皮肤移植。治疗一个月以后,女孩拒绝饮食,而且只要她一看见医生或护士,就会变得相当烦躁。
在这节骨眼上,心理学家出现了。他们发现,当这个女孩极度紊乱时,护士通常中止剧痛的治疗程序,试图通过唱歌、摆弄玩具、交谈等来安慰女孩。结果,护士越想给女孩爱,女孩就越强烈地拒绝她们的关爱。护士的苦心适得其反,孩子的情绪不是变好而是更糟。
心理学家对女孩的抑郁进行了分析。她们发现,她还不能分辨爱和痛。对她来说,护士的出现已经成为一种剧痛即将来临的信号。虽然护士的安慰可能暂时缓解她的依赖性抑郁,但是,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护士出现在病房门口,孩子就会把痛和护士联系起来,而不是把爱和护士联系起来。于是,心理学家的调适方案是:让孩子把一组刺激与痛联系起来,把另一组刺激与关爱联系起来。改革措施如下: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当护士准备冲洗孩子的伤口时,就开亮白灯,护士穿白色外套,不和孩子多谈,不抚摸她,不同她游戏,不在病房里滞留过长时间。在另一些时间,就开亮红灯,护士穿红色外套,尽可能与孩子一起游戏,抚摸她,和她一起交谈,给她食物。此时不进行任何治疗。
几天后,女孩开始对这两种情境作出不同的反应。当白灯亮时,冲洗伤口开始,女孩继续哭叫,但时间短暂;当红灯亮时,她停止哭叫,对护士的惧怕消失。两周后,她已能在红灯开亮时愉快地游戏。这时医生就进行皮肤移植。几周后,女孩痊愈出院。
有趣的是,在执行心理学家的方案伊始,女孩的母亲曾竭力反对。她认为,无论穿什么颜色的外套,无论开什么颜色的灯,只要她出现在房门口,女儿总会把她当作母亲来认的。可是,令其吃惊的是,每当她穿着一般的衣服出现在女儿面前时,女儿就啼哭不止。当她经过劝说穿着红色外套去看女儿时,随着红灯亮起,女儿接纳了她。
以下为关联文档:
教师如何调适心理压力论文教师心理压力论文篇1:《浅谈中职教师心理压力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近年来中职学生素质普遍下滑,职业学校教师面临着巨大的身心压力,而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
教师应该随着时代调适心态一位老师将学生的作业收上来,又发现有一部分同学没写作业,心里冒火了,怎么老不听话?于是把欠作业的同学都留下来,没做完不准回家吃午饭。 有一位学生欠下的作业多,留下的时间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