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教育教学课件

为什么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

02月12日 编辑 39baobao.com

宋神宗时期,旨在富国强兵,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状态的改革。王安石于熙宁第二年出任参知政事,又一年升任宰相,大力推行改革包括1。保证国家需要和限制商人2。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关系的政策以及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有青苗法等3。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 前后历时十五年,在收到一定效果的同时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在伊宁七年第一次罢相,以后虽复起却已不能继续推行新法,熙宁九年辞官,从此闲居江陵。

到司马光当成相识新法被完全废除。 熙宁四年,苏轼反对变法,被谢景温诬奏,为躲避政治旋涡自请外任,调杭州,虽是自请,但也是形势所逼,姑且算一贬。 后辗转密州,徐州,湖州。苏轼的政治思想较为保守,他虽不满当时的社会现状,但也不完全支持王安石的改革思想,他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法制,而在于吏治,他希望能以较缓和的方式改革,若要变法,也应逐步进行,而非如王安石的变法般地急于求利。

元丰七年,神宗下令苏轼离开黄州,改授汝州(今河南省汝南县)团练副使。 路过金陵(今南京市)时,遇到当年政敌王安石,两人谈得很投机,这时的东坡对王安石仍不客气,亲切地责备王安石不该连年在西方用兵,又在东南造成大刑狱,而违背了祖宗仁厚的作风。这个时候的王安石已经历尽沧桑,胸襟也开阔多了,不但不见怪,反而对别人说:"真不晓得再过儿百年,才能出现像东坡这样的人物!" 元丰十年,苏轼晋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语,同时兼任侍读。

苏轼迸京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升了三次官,但此时的苏轼已对做官没有兴趣了。人京以后,苏轼发现实施了十几年的新政,有一部分己经有相当的成果,司马光上台后,却不分青红皂白地完全废止,他有点不以为然。东坡本来也是反对新政的健将之一,但是他的言行和主张,是对事不对人的,现在他和王安石又有了进一步的交情,对新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他的态度自然有所改变。

他认为新政中的 "免役法"尤其出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力劝司马光采用,司马光坚决不肯。这样一来,保守派的人便说他是王安石的新法派了。可是新法派的也并不把他当作自己人,所以东坡便成为夹缝里的人物,两面都不讨好。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