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间休息时,我走到教室门口,发现几个平常被任课教师讥讽为“木头”的孩子,围在一起玩游戏棒,只见他们时而挑,时而吹,时而拍,时而笑,时而叫,小手之灵活,神态之专注,与平时课堂上的木讷样儿判若两人。一发现我走进教室,他们像耗子见猫一般又“木头”了。
为了缓和气氛,我请求加入他们的游戏。当我手中的游戏棒撒开的一瞬间,我投入了,我仿佛觉得自己正在干一件“大事”,不敢有一点闪失,孩子们也忘记了我是他们的老师,与我“斤斤计较”起来:“停,那根小棒摇了一下,输了,输了,这下该轮到我了。”
玩了半个多小时,看着他们因激动、紧张而显得红通通的小脸,我兴奋地说:“如果下午上课时,你们能每人回答老师的一个问题,课外活动我就继续和你们玩游戏棒,好不好?”孩子们看着我,从他们水灵灵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他们对我的认同和尊敬。
是呵,由于我们对学生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没能够深入童稚的心灵,而使孩子们对我们敬而远之,在我们面前变成“木头”。其实,即使是平日最木讷、性格最内向的孩子,也会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又通常会在被我们认为“无聊”的游戏中展现出来,这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精神食粮呵!回想从前,我们不也沉醉于大人们看来无聊的游戏中,在“你拍一,我拍一”的童谣中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吗?
孩子不是“木头”,而是“锁头”。开启“锁头”的钥匙是:爱孩子,理解孩子,不仅在课堂上。就像李镇西说的,要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