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异性朋友,正处在压力巨大的创业期,最近联系了一次,他苦笑着说:我现在的状态很不好,每晚都累得要死,但整宿地睡不着,白天还得强作欢颜,上网一查,好像是中度抑郁了……我挺震惊的,没想到一向乐天派的他也有抑郁的时候,但还是故作轻松地建议:找个没人的地方发泄发泄,哭一哭说不定会好点?
他想都不想回了我一句:“那怎么行,男儿有泪不轻弹,哭太丢脸了。”
宁可承担抑郁的折磨,也不愿把负面情绪宣泄出来,难道对于男性来说,眼泪是比病痛更可怕的事情吗?
什么时候,男人们就不会哭了?
这个朋友年近四十,我想他自己都不记得上一次哭是什么时候了吧。
是看《摔跤吧,爸爸》,被点燃,感动哭的吗?
不会,因为男人要理性,看个电影都也能流泪,多可笑,不能哭。
是刚跨入社会,犯了低级错误,被上司训哭的吗?
不会,因为男人要有担当,自己犯错自己担,有什么好哭的,不能哭。
是大学打联赛,对手冲撞犯规,跟腱撕裂,痛哭的吗?
不会,因为男人要坚强,一点病痛算什么,不能哭。
是高中竞选学生会主席,一票之差惜败,难过哭的吗?
不会,因为男人要稳重,情绪不能轻易外露,不能哭。
是小学被高年级恶学长欺负,委屈哭的吗?
不会,因为男人要勇敢,要迎头而上,不能哭。
那是刚进幼儿园,面对陌生环境,陌生的人,害怕,想妈妈了哭的吗?
有可能,但男人不能娇气,哭鼻子多难看啊,不能哭。
……
什么时候,我们的男人们就不会哭了?
打小!
因为打小“不能哭”,慢慢也就不会哭了。
如果“不能哭”是男孩成长为一个拥有一切优良品质的男人的前提条件。
以剥离掉“哭”这个人类(甚至是一切高智能生物)的正常情感反应为代价。
那么我觉得这个代价未免太大了。
为什么我们这么害怕“哭”?
想想男孩的“哭”还被允许,或者说还能被接受的时候,我们在做些什么?
我们或劝慰:“哭是不好的。”“哭就不是勇敢的孩子了。”
或训斥:“男子汉哭什么哭!”“快别哭了,闭嘴!”
扪心自问,我们对“哭”说出的每一次“不”,都是为了培养男孩的好品质吗?
其实,相距甚远吧。
当孩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哭闹不止的时候,我们是在在意他不勇敢吗?
更多的是在意旁人的眼光,担心人家指点,我们脸上无光吧。
当孩子在家嚎啕大哭的时候,我们是在在意他不理性吗?
更多的是我们自己火气上头,烦躁不安,一门心思想尽快让他停下来吧。
我们只看到了“哭”这个表象,并没关心他背后的情绪。
其实,情绪没有好坏,顶多分个正负。
喜怒哀乐、爱憎勇惧,喜乐爱勇是正向的,哀怒憎惧是负向的。
而作为正常的情绪表达,嬉笑怒骂哭也没什么好坏。
为什么我们独独这么害怕“哭”?
说白了,是因为我们自己也不太会哭。
从小的教育就告诉我们哭是不好的,不光彩的。
有时候女孩还有点特权,还可以哭。男的要是有泪轻弹,那就是怂蛋。
我们对自己都不接纳、不允许的情绪,自然也就很难接纳、允许孩子有。
不会哭的男人是个什么样?
“许多人的身体逐渐枯萎,神情也日益呆板。
”
武志红说:他们有一共同点就是灭掉了负面情绪。
但情绪能灭掉吗?
不,它只是被隐藏了,短时地被压抑了,它可能以其他形式爆发出来。比如我那位朋友的抑郁症。
这绝对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然而,还有一种更深更隐秘的爆发,就是冷漠,或者说淡漠。
当我们吐槽某人不近人情时,他其实对人情是淡漠的,他不懂。
当我们抱怨男友愣头呆脑不解风情时,他其实不习惯亲密,他不会。
当我们无奈于老公“父爱不动如山”时,他其实或许是没有榜样、先例可循,他做不来。
在危急的时刻,他可能会把命都给你,但平日里,你却很难找到爱、体贴和温存的证据。
内向、含蓄、不懂表达,这就是大多数中国男人的状态。
一句话概之,情商低。
耶鲁大学心理学博士后苏珊·戴维在她的畅销书《情绪敏感力》里说:
情商只是一个结果,究其根本是这个人情绪敏感力不足。
这位大神级人物认为,被贴上“不好”标签的“哭”,一开始就被极力压制或消灭,孩子便失去了体会、接受情感,从而自我成长的机会。
久而久之,他们对情绪的敏感度就会变得非常差,别说与人沟通的情商了,甚至都不能和真实的自己和平相处。
该怎么好好哭一场?
“想哭就哭吧,哭完就舒服了。”
让我们对孩子说出这句话并不难。
但真正能让孩子好好哭一场,哭得其所,却是一门艺术。
让孩子哭出来,毫无恐惧地、放心地哭,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
憋红了脸,眼泪打转,却偷瞄大人脸色,强忍着不敢哭,该多难受啊。
只有放心地哭,孩子才会有足够的空间去体会和接纳自己的情绪。
当然,也不是放任孩子肆无忌惮地哭。
面对游乐场里不肯离场、不买玩具就不走、不肯见医生不肯打针的哭闹孩子,
“不许哭!”、“别哭”是最没用的,你声音越大,哭声就可能越大。
要做的是第一时间抱起他,找个安静的角落,让他哭。
不打扰到旁人,也别让旁人的指点打扰到他。
体会孩子的心境,为他们找到情绪原因,并温和地告诉他:
“我知道你还想玩,舍不得走”、“我知道你对打针有点害怕”、“我知道小朋友抢了你玩具,你不高兴”……
让他能明白哪一种情绪引发了哭泣,是害怕、不舍、伤心、委屈、懊恼、愤怒,还是其他。
越细化,孩子未来对情感就越敏感。
得到温柔对待和情绪认可的孩子往往很快就会停止哭泣,这点在暖暖身上验证成功过很多次。
除了这些,还有一个收尾工程需要做。
当孩子恢复平静、破涕为笑后,别忘了和他一起复盘这个情绪来去的全过程,让他在下一次面临同样情绪时不会惊慌失措。
苏珊·戴维说,通过哭泣让孩子认识情感,体会情绪波动,再慢慢学会控制情绪。
这才是一场有意义、有价值的哭。
我们在好好哭泣的课堂上已经缺了课,别再粗暴地关上孩子哭泣的大门,试着给他一把钥匙,让他能在情绪中自由通行。即使是男孩,也该让他哭一会儿。
不,正因为是男孩,更应该让他哭一会儿。因为未来,他也会是一名男友、一名老公、一名老爸。
男孩妈妈们,你们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