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前的记忆究竟去哪了]谈到3岁前经历,就仿佛进入了人类记忆的盲区,哪怕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也难得有人能在脑海里重现。既然3岁前的记忆看起来荡然无存,那么,在3岁前给予宝贝的任何刺激岂不都是瞎子点...+阅读
很多人都觉得,孩子3岁上幼儿园后才是接触社会。但其实,从宝宝第一次对人微笑开始,就已经是与他人互动,与社会接触的开始了。
所谓三岁看老,就是说宝宝在很小的时候所反映出来的社会化性格,可能会展现他未来一生与社会互动的特性。为什么有些人长大后很古怪、不擅长与人交往?很多情况下,其实是小时候引导不足导致的。
● ● ●
第1件事(0-1岁):学习区分我、妈妈和别人
0-6个月:妈妈就是我的世界根据奥地利病理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师玛格丽·马勒(Margaret S. Mahler,1897—1985)对0-3岁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在经历最早两个月“自顾自”的本能生活后,从第一次微笑开始,孩子就与外界有了真正的信息交流。
在这个阶段,孩子与世界都是共生的,婴儿没有区分母亲和外人的差别。
家长应该如何做?
1、妈妈是孩子共生阶段最亲密的关系,所以要及时回应宝宝的需求。
2、出月子后就可以出去走走逛逛了,熟悉一下不同的人和环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会有好处。
3、经常和宝宝说话,用眼神交流,时常主动抚触孩子。
6-12个月:认识妈妈之外的人6个月开始,孩子心理开始逐渐跟妈妈分离,变得更独立、更个体化。他们开始关注父母以外的人。尽管陌生人依然让他们很害怕,但他们会拉着父母去主动探索。这个时候哪怕是爸爸陪伴,也能够替代一部分妈妈的工作,但这段时间,千万不要两个人都不在孩子身边。
妈妈们要学会在孩子需要时给予足够的支持,不需要时默默在旁边观察。比如宝宝需要抱时就抱他起来;当他想要自己玩时不轻易打扰。这么做可以建立宝宝安全感,满足他们的内在需求。
家长应该如何做?
1、爸爸可以作为孩子的陪伴。
2、父母积极与孩子互动,多陪他外出走动
3、按需支持,不要由着自己的喜好来陪伴。
● ● ●
第二件事(1-2岁): 学习分离和交往
12-18个月:分离焦虑的顶峰1岁以后的孩子可能非常依恋妈妈,他正在学习走路等技能,经常会有挫败感,需要随时回到妈妈的怀抱来寻找鼓励和安慰。
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靠妈妈来寻找安全和自尊感,妈妈可以刻意进行躲猫猫和追逐的游戏,不仅很有趣,也能够让孩子理解暂时分开和永久分别的区别。
家长应该如何做?
1、用躲猫猫和追逐的游戏,帮助孩子了解离开、消失的概念。
2、出门的时候不要粗暴地离开、或者偷偷溜走。应该给孩子一个固定的仪式或者动作,然后像最正常的过程一样离开。也可以答应他回家后做一件什么事,让他保留期待感。
3、虽然离别的过程中可能会哭泣,但妈妈要保持情绪的稳定,让孩子感到离开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不要连哄带骗。
18-24个月:学习与人交往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他们的认知和行动力已经能够足够接受与母亲分离。不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完善,所以社交的时候可能发生肢体接触,出现“打人”的情况。另外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容易“抢东西”。
当妈妈遇到这些情况的时候,要避免与孩子站在对立面,应该用更加稳定的情绪和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孩子与别人的冲突,如果呵斥的话反而会让孩子对接触外界感到畏缩。
家长应该如何做?
1、在家里进行情景模拟,引导孩子说出一些固定的句式,比如你好,谢谢。
2、不要对孩子的“打人”行为进行呵斥或者惩罚,可能会造成畏惧交往。
3、用绘本、故事来引导孩子与其他人交往的概念,同时启发语言能力。
● ● ●
第三件事:(2岁-3岁)学习遵守规则
24-30个月:建立规则感两岁到三岁的孩子追求独立感,喜欢尝试和挑战,当他们发现自己对周围事情可以产生操控的时候,自我意识萌芽会进入一个高峰,最简单就是说“不!”
这是孩子与人交往的关键时期,不妨利用孩子“说不”的意识,告诉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这时期的孩子还不一定能和小朋友共同玩耍,所以不用太过于强迫“一起玩”这件事。
家长应该如何做?
1、告诉孩子一些规则并以身作则,比如吃饭不看电视、遵守交通规则、排队规则。
2、孩子发脾气的时候,先顺着他的感受进行描述,让他迅速冷静,然后才晓之以理。
3、做一些简单的游戏,让孩子知道挑战和输赢,这有助于他们对于规则概念的理解。
30-36个月:奠定物权意识孩子要到三岁后才会出现同理心,才此之前,他只能想到“我的”。所以这个时期的宝宝不懂得“体恤他人”,有时候会表现得“自私”。
这个阶段可以尝试用规则去引导“分享行为”,比如轮流玩、别人玩时等候、不可以厮打抢夺等。
家长应该如何做?
1、尊重宝宝的物权意识,不要强迫孩子分享,为了避免冲突,可以制定一些规则来训练分享行为。
2、在家里玩的时候可以模仿场景,让他熟悉和别人一起玩玩具时会遇到的不同情况,了解注意事项。
● ● ●
这些诀窍,帮助宝宝接触社会
趁早多接触外界
宝宝对这个世界的接触不该只停留在家里,只要天气允许,就多带孩子出去走走,接触不同的人和事物,都有利于他们对世界的了解。
多交流多说话
我有个朋友的孩子一直和奶奶住在一起,老人为了省事儿一直开着电视让孩子看,小朋友两岁多还不怎么开口说话,去了幼儿园还经常与小朋友发生冲突和哭闹。
虽然每个孩子开口说话的时间不同,但是和人交流的语言沟通能力应该一直持续地引导。孩子的表达能力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顺利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会影响与人交流的欲望。所以大人不要用电子产品去替代交谈。
别太担心性格问题
不是只有爱聊天的孩子才亲近社会!还记得咱们之前有文章说过,即便是一个喜欢独处的孩子,也是很正常的吗?内向的孩子专注力更强,他们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去与社会、与人交往,因此父母不需要特别的强求和过度担心。
说出孩子的情绪
2岁后的孩子经常会发脾气,动不动就炸毛。因为宝宝的同理心还没有健全,没办法思考和冷静去控制情绪,所以父母要帮助他们理顺逻辑,用“共情”去顺着孩子说出情绪,平静之后才继续引导,千万不要用暴力镇压。
包妈碎碎念:今天说的这3件事,都与宝宝0-3岁的心智发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孩子与社会的关系、待人接物的能力,其实并不是一句“长大了就好了”那么简单。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在最初的3年里,咱们除了照顾宝宝们吃喝拉撒之外,还得引导他们接触外部世界,教会他们如何与人相处,这是留给他们一生最好的礼物。
以下为关联文档:
父母离异孩子性格有何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眼下的中国离婚率大有不断上升之趋势。应该说,解除已经没有爱情的婚姻关系,是对婚姻双方的一种解放。但这种婚变对孩子来说,却往往成为...
3岁前宝宝的记忆特点记忆力是思维等各种高级脑活动的基础,爸爸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宝有着非凡的记忆力,这里给大家推荐10个亲子游戏,达成大家的心愿。 Q:宝宝什么时候具有记忆能力呢? A:研究表明,宝宝出...
小孩胆小不主动,跟做父母性格有关吗我和他妈都是上班族,天天三点一线,朋友还是有一些,但不多,家头也很难得有朋友来。周末周日不是回婆婆家,就是回奶奶家。我回忆我小时候也不主动,怕陌生人,他妈小时更是胆小,黑房子、...
儿童3岁前应学会4件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句被广告商家用滥了的宣传语,依然在家长心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几乎每个孩子都进行过学前教育,有的甚至在只有两三岁时,就已经开始学写字、...
孩子行为异常父母怎么办所谓儿童行为偏移,是指儿童在情绪、饮食、睡眠、动作等行为方面出现异常现象,如任性、好发脾气,偏食、厌食、异食癖,入睡困难,口吃、说脏话、挤眉弄眼、龇牙咧嘴、吸吃手指头等。...
父母的态度影响孩子性格忽冷忽热宝宝易焦虑成习 张志刚教授表示,婴幼儿时期妈妈爸爸抚育孩子的方式会影响着孩子成年以后的人际模式。 一些年轻父母养育孩子没有经验,有时怨恨宝宝,或疏远宝宝,有时又觉...
白内障患儿3岁前勿植晶体【病情】先天性白内障【提醒】孩子做完白内障摘除术3~6个月内,除睡觉、洗脸外,必须坚持戴镜矫正,否则,等孩子3岁时再做晶体植入,多数人将没有立体视觉,会影响以后开车或精细作业。...
父母如何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时,要注意两件事情:一、你要学会坚持。二、随时用语言解释你的行为。 从小开始,坚持跟孩子解释你的行为。长此以往,你会发现孩子会比较讲道理,而且听得进...
父母言行影响孩子的性格有些家长觉得,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其实不然。 人的性格中除了气质与遗传有关外,绝大部分都是后天形成的,而其基础部分是在幼年时期奠定的。 父母的言行影响孩子的性格 孩子在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