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教育学龄段教育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后记

09月25日 编辑 39baobao.com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二]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细读课文,理解并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分自然段讲读。 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阅读

课程改革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现在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有效对话的过程,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享受着语文学习的乐趣。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篇“文包诗”课文,描述了王维创作诗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动人故事。执教时,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学生兴趣盎然:“逢”“倍”是什么意思?谁“每逢佳节倍思亲”?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解决了问题。教师借以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体会大诗人王维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说得感人,读得动情。精妙的设计得到了顺利实施,我心中沾沾自喜。

这时,一位学生猛地举起手,嘴里轻声说声:“老师,我有个问题。”我心中顿时闪过一个念头:“课要结束了,不要给我添什么乱子。”但看到学生求知而急切的眼神,最终我还是忐忑不安地请他说说自己心中的疑问。“老师,为什么重阳节的时候人们要头插茱萸,登高远眺?”我心中一喜,这个问题正中我怀,我早已作了充分的准备:“茱萸是一种具有浓烈香味的植物,重阳节头插茱萸登高游玩传说可以驱灾避邪。”我刚想滔滔不绝地把答案告诉学生,这时,旁边一位学生抢着说:“老师,我来说。”看着他一脸的自信,我点点头。他绘声绘色地讲起来:“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每年九月初九一出现,就有很多人病死。有个人叫恒景,他父母在瘟疫中死掉了,自己也差点儿送了命。他病好后就离开家去访仙学艺,决心为民除害。他找到了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仙长教他降妖剑术,又送给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经过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武艺。快到九月初九了,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告诉他用法。恒景赶回家乡,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后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到了中午,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立刻停下脚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了。从此,就有了九月初九头插茱萸登高避邪的风俗。”

重阳节“头插茱萸”还有一个神话故事,这位学生讲得头头是道,其它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而更让我感到惊喜。我为这节课准备了这么久,却没找到这个资料,这位学生无疑也给我上了一课,我和同学们情不自禁鼓起掌,向他表示谢意。<<<12>>>

以下为关联文档:

动情动心——《每逢佳节倍思亲》听课笔记感人心者莫乎于情。《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被思乡情思亲情浓浓包围的一篇课文。执教老师也尽可能地挖掘文本中蕴涵的情,挖掘各种教学资源,让“情”扣击学生心灵。 一.情在对比中...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四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二、学习课文。 ⒈指名读课文。 ⒉分自然段读。 第1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⑵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说了什么? ⑶小结:这一自然段交代了时间、...

每逢佳节倍思亲读课题 课题里有三个生字,我请同学再来读课题。(三生)齐读,师正音逢 读了课题,同学们心中有什么疑问? 生:“佳节”什么意思? 生:“倍思亲”是什么意思? 生:“逢”是什么意思? 师:逢是遇到...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九教材分析: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课文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一...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七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八唐代有位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已经两年了。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三一、教学要求: 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

评录像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节课正如作者课前说课时所谈的那样,先创设浓浓的学习氛围,再通过学习方法的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诗意,再适度拓展延伸,尝试练笔,一切在教者的预设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可谓环...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十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理解新词。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3 、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