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休闲经济合作与发展论文:《泛珠三角休闲经济合作与发展》
摘要:
本文从休闲经济的视角研究泛珠发展与合作问题。并重点涉及泛珠经济区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问题。文章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应用2006年的数据比较和分析泛珠 9省休闲经济竞争力的差距和形成差距的原因;第二部分,探析相应的发展对策并解读合作思路。
关键词:泛珠三角 休闲经济 合作 发展
一 休闲竞争力
1、评价指标体系概要
我们首次提出了文化资本和文化价值双模型,并创新3个文化指数构建了休闲文化竞争力模型⑴。该模型吸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竞争力模型的合理内核,将休闲经济划分为5个子系统:文化竞争力、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每个子系统选取4个关键指标,构成一个较为完整指标体系。运用这个模型分析比较了中部6省休闲经济竞争力差异。
由于收集和调查数据的成本因素,我们在研究泛珠 9省休闲经济竞争力过程中,简化了指标体系,省略了企业抽样调查部分,仅选取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切相关的12个指标,构建了泛珠休闲经济竞争力评估体系。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大体又划分为A、B、C三类。权重分配A类50,B类30,C类20,合计权重100。具体评价方法参见中州学刊2007,(2),第42页。
2、休闲经济竞争力测度结果
应用上述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对泛珠9省的休闲经济竞争力进行了计算。当然,计算出的结果可能没有反映出各省休闲经济实力的全面内容,但至少能有力说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联合实力。现阶段,文化和旅游两个产业的增加值占了可测量休闲经济总量的2/3以上,是休闲经济的重心。研究解决休闲经济的核心发展问题,休闲经济的其他方面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以2006年的数据为准,我们整理出一个无量纲矩阵(表3)。计算结果显示,泛珠9省休闲经济竞争力存在巨大的差异。休闲竞争力最强的广东省比最弱的海南省、江西省高出50分。其他6省的休闲竞争力均处于竞争力弱的状态,即第5档:22-35分范围。泛珠9省休闲竞争力排序结果:广东(67.79),四川(35.69),贵州 (34.14),湖南 (30.53),云南(27.79) ,广西(24.31) ,福建(23.78),江西(17.29),海南 (16.09)。
3、休闲经济竞争力比较分析
从以上的计算结果看,泛珠9省休闲经济竞争力存在3个特征。
特征1,广东一枝独秀。广东的休闲经济发展水平与他的综合实力分不开。在休闲竞争力考察的12个指标中,广东有9个指标第一,只是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合计占GDP的比重、国家4A级景点数、旅游收入增长速度等三个指标相对较弱。
特征2,存在3个梯度。第一梯度即65分以上的只有广东;第二梯度既22-35分范围的有四川、贵州、湖南、云南、广西、福建;第三梯度既22分以下的有江西、海南。海南的休闲经济竞争力在总量上最弱,但旅游和文化的单项优势并不弱,尤其在高星级酒店数量、文化和旅游占GDP的比重、城镇化水平等指标上具有显著优势。
特征3,同一个省份在不同区域比较,休闲竞争力状态发生变化。与长三角经济区对比,广东的休闲竞争力弱于江苏和浙江;与中部6省经济带对比,江西休闲竞争力指数28.1,处在第二梯度范围。
泛珠9省休闲经济竞争力巨大差异的3点主要原因:
一是富裕程度的差距导致的当地休闲消费能力差异。国际发展历史证明,当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⑵,社会才会对休闲消费产生强烈需求,当恩格尔系数在40%以下时,人们才进入富裕状态。美国1/3的时间、2/3的收入和1/3的土地用于休闲娱乐业⑶,他们的人均GDP达到7.6万美元(2006年),是中国人的37倍,泛珠人的30倍,香港人的3倍。2006年,广东、福建以外的泛珠 7省人均GDP为¥9800元,折合1256美元,本地缺乏强烈的消费需求;而福建是2730美元,具有较强的需求,广东是3580美元,香港是25000美元,具有强烈的本地需求。
二是地理位置的差异导致的客源地优势不同。广东和福建的沿海地理位置,具有休闲客源便利和优势。福建有台湾客源优势,2006年旅游创汇15亿美元;广东有香港和澳门客源优势,2006年旅游创汇75亿美元,占全国339亿美元的22.1%。其他泛珠 7省相加才24.5亿美元。
三是休闲文化差异导致的休闲消费理念的不同、休闲文化的差异。例如以上海为中心的经济带对外开放比内地早100多年,休闲文化理念融合了西方时尚、高贵的内涵,人们较早地追求以经济实力为基础的、高雅的和多样化的休闲方式,这种现代休闲文化有利于高附加值休闲产品的规模化发展。泛珠的多数省份与中部地区一样, 受农耕文化的影响深远,比较满足于传统朴实的大众化休闲方式。在没有足够的高端客源情况下,这种传统休闲文化不利于高附加值休闲产品的规模化发展。
二 合作与发展
4、APEC环境下的休闲经济发展策略
在亚太经合组织21个成员国中,中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正在扩大,但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也值得高度重视。一方面,中国的环境超负荷付出必将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以中国、印度、俄罗斯等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近来迅速发展,这难免会对世界经济原有格局形成冲击⑷。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的最新报告认为,经济和商业权力正在转向一些新兴经济体,但这不意味着它们已经处于竞争力最高的群体,而老牌工业化国家也不会容忍这样的权力转移,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因此抬头。事实上,发达国家利用企业自律、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软壁垒打压新兴国家的趋势近年来明显增强,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泛珠休闲经济发展策略必须是沿着有利于国家整体战略的方向健康前进。第一,泛珠的人均生产力还相当低,发展工业生产力似乎比休闲经济还重要。整体上泛珠的人均GDP1.7万元,农业特征仍然浓厚。工业生产力不达到一定高度,休闲产业发展就缺少依存的根。由此,休闲经济发展必须依托传统文化、生态文化,走简约舒适的休闲道路,避免法国式的、庸懒的奢侈化倾向。第二,休闲经济发展要服务于国家环境战略,走绿色休闲、健康休闲、文化休闲的环保道路,并以此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扭转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第三,休闲经济发展与农村经济和农业经济发展互动,以城市休闲需求推进农村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稳步增长农民收入,缓解和解决三农新问题,促进城乡社会和谐。
5、CEPA背景下的休闲文化发展应对
2003年6月29日在香港达成《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安排》或CEPA)。《安排》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步实现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歧视性措施;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内地将不迟于 2006年1月1日对原产香港进口金额较大的273个税目的产品实行零关税。
目前,CEPA已进入第三阶段。内地与香港已商订1,369项产品的CEPA原产地规则,服务业已经向香港澳门实施23项开放措施,涵盖10多个范畴:包括管理咨询、旅游服务、会展服务、会计服务、视听服务 、法律服务、分销服务、物流、广告、建筑及房地产、医疗及牙医、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
CEPA意味着所有货物贸易的零关税,意味着服务贸易自由化在内地的扩展,意味着泛珠经济圈和大中华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同时,也意味着香港与内地在上千种产品项目和所有服务项目在内地的直接竞争。面对零关税和香港的低税赋,泛珠其他省区休闲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一般性的休闲产品竞争压力明显加大。当务之急,就是要改善休闲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软环境条件,积极进行税务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旅游产业模式创新。以战略的眼光落实CEPA,以积极的姿态对接东盟,以文化的优势发展休闲产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降低CEPA的不利面,发挥 CEPA的有利面,促进休闲经济和休闲文化的快速发展。
6、竞争合作情景中的休闲旅游发展策略
2006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入境游客中,港澳台胞增加到82.2%。CEPA加强了内地与港澳的经济联系,尤其促进了双方的旅游和文化交流。十一五旅游外汇收入主流仍然会来自港澳台客源地,其次是东盟中的新加坡等华人经济体。因此,泛珠的旅游发展要研究海外华人和港澳台胞的观光旅游需求特点和需求变化,了解他们对休闲文化的诉求,建设富含中华民族文化精华和现代特色相结合的旅游观光景点,提高吸引力、入境率。在吸引客源的竞赛中,广东具有绝对的地缘优势和语言环境优势。2006年广东入境旅游人数2022万人次,是泛珠其它8省总和的2倍(见表4)。 处于绝对劣势的省区,只有停止过度竞争,加强旅游合作,增强服务意识、增加服务内容,联合开发新的客源,才能获得多赢的局面。
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泛珠经济区旅游出现了4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旅游人数和收入比上起明显增加,尤其是贵州和四川两省明显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二是旅游目的地中农家乐的比例明显增加,农村发展旅游意识增强、接待能力有限;三是自驾游人数快速上升,自家车增加多,大多数旅游景点出现了停车难的问题;四是旅游地消费价格合理,泛珠的多数省区人均消费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达地区人均消费水平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然而,五一黄金周旅游越来越拥挤、旅游者越来越疲惫,旅游失去了休闲的意义,各省要尽早研究新的休闲时间分配模式,解决旅游目的地游客在时间上的严重失衡等问题。
泛珠应当与时俱进,创新思维,联合而不是竞争地解决休闲竞争力普遍低下的重大问题。宏观上,始终坚持文化与旅游发展互动策略:在旅游发展中注重增加文化的含量,文化发展要为旅游发展增强后劲,优化资源整合,促进文化旅游品牌提升;微观上,重点扶持核心文化企业集团的横向联合,培育泛珠文化旅游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操作上,改善当地消费行为导向,引导休闲文化个性创新,用文化价值链整合休闲产业链,培育休闲品牌营销竞争力⑸。
7、生态文化背景下的产业发展要求
从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生态危机形势看,产业发展最需要努力经营的是生态剩余、生态健康、产业与人与自然的良好关系。富有生态资本积累的民族将是21世纪国家竞争力中最大的赢家。21世纪的产业发展应当主修生态文化资本课程。
经营生态剩余就是经营人的生存环境。生态剩余与人类繁衍、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的健康繁衍需要绿色健康的环境,健康环境是一种综合的生态剩余。健康的环境剩余在减少,新生婴幼儿的畸形率在上升。湖南(2007)每百对双胞胎有2对是畸形的!2006年的一份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四分之一的疾病与环境有关!五岁以下儿童的不幸发生在世界各地,每年有160万因不安全的水而腹泻死亡;森林砍伐引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疟疾加剧,每年100万非洲幼儿死亡。科技发展让人类的食物剩余增加了,一些有利于广义生态剩余的食物链被人类食物生产方式切断。水力发电打破了水体的生态平衡,矿产资源的野蛮开采引发矿区周边的离奇疾病。
经营生态剩余就是经营未来的生产力。生态剩余与企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正相关。循环经济模式不仅有利于生态剩余,而且有助于改善环境。产业的能耗率(百万元产值的标准煤耗量)越高,对生态剩余越不利。从短期看,以牺牲环境的方式可以牟取高额利润,但产品的生态道德价值降低会影响消费者的感受,从而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机会。生态文化的发展客观要求产业战略生态化。
经营生态剩余就是经营国家的整体利益。从大处着眼,生态剩余是民族的整体利益;从实处着想,社区的整体利益就是企业的长远利益。企业经营活动背离伦理道德,对社区产生不利影响甚至损害社区居民的健康福利,就会失去民心、失去社会支持,最终失去市场和生存机会。经营生态剩余实质上就是经营生态健康、社区环保、企业形象。在环保法律和居民觉醒的时代,以企业的名义做和谐自然的亲善大使,做建设美好家园的利益先锋,做生态伦理的道德楷模,是21世纪初消费市场最重要的品牌力和竞争力来源。
8、泛珠休闲经济合作构想
未来5至10年,东盟是将是泛珠最重要的客源地。对接东盟,泛珠应当在文化、旅游方面进一步加强协调与沟通,并在文化与旅游的4个维度开展更加广泛的合作。
⑴推动省界旅游联合营销模式,搞活边缘经济,探索农村社会和谐新途径。 泛珠各边界的旅游景点不仅很多,而且各具地质地貌特色。由于散在性,大都没有形成品牌竞争力,旅游资源未能有效转化为旅游经济实力。应当积极借鉴华东旅游圈、以及黑龙江、内蒙古联手打造的塞外黄金旅游线路品牌的经验,扩大湘西黔东南黄金旅游线初步形成的品牌效应,建立更多更好的跨边界旅游线。 2007年5月,广之旅国际旅行社、广西旅游广西(梧州)中海集团联手打造的梧州祈福、封开奇境,两广省界游线路启动后,梧州接待的游客数量上升了 20%,旅游联合营销线路产生了影响力。因此,有必要加大力度推动省界旅游联合营销模式,以旅游合作搞活边缘山区农村经济,探索农村和谐社会新途径。
⑵实施文化多样化联合创新,丰富旅游者的文化差异体验。文化艺术和自然美景的交融是旅游体验的最高境界。各省旅游产业要从竞争走向合作,就必须创造文化的多样性,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者的文化差异体验。逐步形成集聚吸引力、竞争力的泛珠文化圈,提高 泛珠旅游的休闲文化价值。
⑶搭建泛珠文化旅游网,构造亚洲最具魅力的无障碍旅游休闲带。泛珠区域内地质地貌多样、人文景观及其丰富多彩。建议修筑比邻省区之间的旅游交通和信息高速公路,将 泛珠旅游精品连接成网,简化入境旅游手续,提供便利的通道,建立亚洲最具魅力的无障碍旅游休闲带,对接东盟和亚太的经济发展新趋势。
⑷联动、优化旅游线路组合,打造湘粤赣双色旅游产业链、云贵川民俗文化旅游产业链。2006年10月,湘粤赣三省的六县(市)在上犹县正式签署了一份三省六县(江西上犹县、崇义县、大余县,广东南雄市,湖南汝城县、桂东县)区域旅游发展合作框架协定,确定将打破行政区域的禁锢,共同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合力打造赣、粤、湘边际绿色生态旅游大板块,提升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我们建议,下一步要实施双色组合战略,将绿色旅游的生态元素和红色革命圣地、摇篮旅游中的人文元素完美组合,打造跨边界的旅游组合及双色旅游连,云贵川民俗文化旅游链,构建泛珠旅游产业链和集群优势。
参考文献
⑴刘新荣. 中部休闲经济竞争力比较研究[J]. 中州学刊,2007,(2);41-44.
⑵马惠娣. 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
⑶耿莉萍. 论休闲消费的特征、发展趋势与企业商机[J] . 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3).
⑷赵秋艳. 2007年世界竞争力排名[R] .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2007年5月14日.
⑸朱有志,欧阳煌,罗波阳. 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报告[R].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第376页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发展论文:《试谈珠三角地区文化与经济发展》
摘要:区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对于一个区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进步,具有深层次的动力支撑作用。文化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软实力,经济与文化的互动融合作用使地域文化也越来越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探讨地域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珠三角地区文化及其经济发展进行大概的分析。
关键词:珠三角;文化;经济;发展
绪论
文化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软实力,经济与文化的互动融合作用使地域文化也越来越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探讨地域文化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地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珠三角地区文化对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大概的分析。
区域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对于一个区域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全面进步,具有深层次的动力支撑作用。建设和发展区域文化,应把区域文化创新和发展作为区域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点内容,将区域文化建设和发展有机融入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
一、珠三角的定义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是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5.6万平方公里。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中国的南大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利用国家的政策优势和有力的区位条件,成为中国崛起最快的地区之一,发展成中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辐射带动华南、中南和西南地区发展的龙头。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发达,有制糖、丝织、食品、造纸、机械、化工、建筑材料、造船等工业,有南海明珠之称。大珠三角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面积18.1万平方公里,以经济规模论,相当于长三角的1.2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都市群。
珠江三角洲是一个经济概念,又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曾是一个行政概念(粤中行省)。文化渊源深厚和紧密,从秦朝设置的南海郡,到清朝的广州府、肇庆府,无一不体现出珠三角各个城市的紧密联系和历史渊源。珠江三角洲是岭南文化的代表――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之地,通行粤语。惠州(除龙门县)及深圳龙岗、盐田等部分区域使用客家话及闽南话。
二、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特点
2000年以来,珠三角地区经济总量规模不断实现新的突破。2002年珠三角九市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953.96亿元;2006年,跨越两万亿元关口,2007年实现25606.87亿元。2000至2007年八年间经济增速持续在13%以上运行,2001-2007年均增长达15.7%,高于全省2.1个百分点,为全省的经济增长贡献达83.1%,平均五年实现翻一番。经济波动与全省基本同步,最高时2003年达16.9%,随后经济呈稳中略降,今年前三季度呈快速下行态势,2008年前三季度增长为12.7%。
珠三角经济发展的动态
1.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龙头地位稳固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工业主导经济发展
3.投资力度加大,发展后劲增强
4.出口规模再创新高,利用外资领域进一步拓展
5.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但城乡差距有所扩大
三、珠三角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1.正处于集聚与扩散并存阶段
珠三角只有人均GDP指标达到了扩散区间,不论是经济增长速度还是第三产业比重都仍处于聚集区间。这就意味着珠三角正处于集聚与扩散并存的阶段。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开始向周边地区扩散,其中已形成产业链条和规模效应的电子信息、家用电器两大新兴支柱产业,是最早从集聚转为扩散的行业;但重化工业、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生产性现代服务业正处于加速集聚阶段。从总体来看,珠三角尚未进人产业扩散阶段,经济聚集发展的空间仍比较广阔,资金、技术集聚势头仍在加强。
2.传统产业外迁趋势增强
高成本时代的到来、政府促进产业转型和转移系列政策的颁布、最低工资标准的出台、维护劳工权益的阳光工程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
3.区域合作取得突破
区域经济合作向多方面纵深推进,在整合区域资源、加快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与港澳的经济关系更加紧密,十五时期,珠三角抓住粤港澳实施CEPA的时机,拓展了吸引外资的新领域,特别是在知识密集的高增值服务业方面粤港澳合作取得了新突破。二是与泛珠三角内陆省区的合作加速发展。
4.创新能力有所提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
为增强企业竞争力,优化产业结构,珠三角加大了科研开发力度,工业企业科技投人和产出效果明显提高,已成为广东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四、珠三角文化对经济的推动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另外,历史和现实雄辩地证明,离开实体经济作依托,虚拟经济迟早要崩塌,2008年以来席卷世界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典型的表征;同理,没有产业内容作为支撑的符号文化乃至数字文化,是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也是不可持续的文化。
有人会认为,珠三角有钱,只要肯投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就自然会发展起来,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如果还不是很深厚,上层建筑怎么可以和别人比?这不无道理,但也不全部正确。从珠三角文化发展的现状看,经济发展的确反哺了城市文化,不论是文化事业还是文化产业都因有资金的投入,而得到长足的发展。
五、我的几点看法
目前,依珠三角地区的发展状况来看,是堪堪可以把长三角比下去的。那么在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认为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是:
1.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建设创新型的地区。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律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2.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3.发展是关键,创新是条件。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在经济学角度上来说,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从政治上来说,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在文化角度上,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有关。
六、结论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亦步亦趋,文化并不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稳定性,健康的、好的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促进推动作用。
而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了,才能有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