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见过这么一个故事:某宝宝学习了孔融让梨,他每次吃水果的时候他就把大的让给姥姥,姥爷,结果他们都不吃最后大的还是宝宝的,有一次宝爸的朋友到家里来做客了,宝妈准备了苹果,宝宝就拿了最大的给叔叔吃,人家不吃,宝宝非要人家吃,人家就夸宝宝懂事,最后在宝宝的一再给吃的情况下,叔叔咬了一口,宝宝一看急了,就大哭起来,说我让你吃你怎么就吃啊。这多尴尬啊!
1挑逗式:就不给你帽子,怎么着?!
在游乐场上,Sam跟两个英国孩子开玩笑,把他们的帽子和球都抢走了,大家都在哈哈大笑,两个英国孩子也没有着急,哈哈笑着追他。Sam把这两个孩子的帽子和球扔到草堆里,还跳着脚喊着“我把你们的帽子扔到臭沟里面去啦!脏啦!”两个英国孩子跑到草丛里面捡回自己的帽子和球开始追着Sam打他,三个孩子热热闹闹地打成一片。
行为翻译:快来和我们一起玩吧
“挑逗”是儿童之间非常常见的社交行为,一个会挑逗他人的孩子,说明他的智力发育有了飞速的成长,能够利用自我设计的游戏来引起其他孩子的注意力,进行友好交往
同时小朋友们开他玩笑他也能快乐地接受,并且利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对方的挑逗,是请小朋友参与到游戏中的一种行为。
成长评述:追逐是儿童在锻炼奔跑能力
追逐是儿童锻炼奔跑能力,促进大脑中空间距离、物体关系识别等神经系统的发育的一种形式。孩子蹒跚学步开始,即便走路还不稳当,跑起来摇摇晃晃,并且十分容易摔跟头,他们却无一例外地热衷于奔跑追逐。这是他们身体发育的需求,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放手让孩子多多奔跑,也应该多跟孩子一起玩一玩儿互相追逐的游戏。
2扭打式:你到底敢不敢?
小军看着站在滑梯顶端的小强,很好奇小强在做什么,然后自己也走了上去。当时我和一个朋友站在比较远的地方关注事态的发展。小军好像在问小强一些问题,比如,这个滑梯好不好玩?但过了一会,小强很想自己玩滑梯,让小军滑下去,可是小军不愿意也有点不太敢的样子……两三分钟以后,比较强壮的小强突然采取了一个最直接和最粗鲁的方法:不管不顾地推了小军一把,想把他推下去,小军吓得哭起来,引来了大人的注意。
行为翻译:你占了我的地盘,走开!
大部分发生在孩子之间的攻击行为,都是正常的,并且是友好的,绝对不带有恶意。
我们看到,有些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当中,过早地引入了争斗、输赢、吃亏等等概念。这些家长让孩子参加各种竞技比赛,敦促孩子取得名次和证书;把孩子跟同龄、同班小朋友相比较,强调孩子必须各方面都得第一;干涉孩子的社交活动,容不得孩子“吃亏”,并且教导孩子必须时时处处占上风,不然就批评指责孩子太笨、太窝囊。这些做法会误导孩子的游戏意图,认为所有的冲突都是恶意的。
成长评述:克服儿童自我中心性
工具性进攻行为是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儿童将进攻行为当作一种工具或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争夺玩具、甚至在争抢的过程中出手打人,或者推倒对方以占领游乐器械,等等。这种进攻行为只是儿童思维自我中心性、不能延迟满足、并且尚未掌握语言交流的一种正常表现。
3攻击式:不“打”不成交
有一天,毛毛过生日,我们带着孩子去他们家玩。小孩子是不“打”不成交,他们之间可以说是遇上了知己。那个时候正好是世界杯期间,毛毛是小世界杯迷,立刻抱着个足球让我家的两个宝贝和他一起踢,他们那里是踢球呀,分明是肉搏战的样子,你撞我一下,我拽你一把,互相抱在一起在地上打滚,嘴里还叫喊着。孩子们的眼睛里都泛着兴奋的光芒,满桌子的蛋糕甜点也留不住他们。
行为翻译:我的力量有多大
儿童交往当中,大约10%的游戏行为是两个或者多个孩子纠结在一起,身体冲撞,扭打摔跤。在这种游戏当中,孩子们体验着自己的力量,发现着自身的强度和限度,增强着自信心。并且呢,还排出老大、老二的顺序,还会根据伙伴的力量逐步调整。我们做家长的,不仅需要经常拥抱孩子,也应该多跟孩子进行扭打游戏,有助于孩子发现自己、找到力量的极限、建立起自信。
成长评述:接触是与人交流的开始
一个人的身体感觉越猛烈,他或她的情感的反应就越强烈,情绪的发展也越健康。人类大脑的发育,首先发育的是感官,是各种生理感觉,尤其是触觉的发展。身体接触可以帮助儿童接触自己的情绪,体验和感受自己的情感。一个什么东西都不摸、什么人都不碰的孩子,会变得没有感情、冷漠畏缩、无法和他人交流。所以,不要害怕孩子之间身体的接触,哪怕是打架也没关系。
4敌意式:真正地厮打起来!
一天放学之后,西西、Sam、虎娃以及其他的一些孩子在幼儿园楼下海洋池里玩球。玩着玩着,西西、Sam、虎娃三个小男孩儿开始拿着球互相打着玩儿。打着打着,就变成Sam和虎娃两个人跟西西拿着球互相扔到身上对打,西西逐渐感觉自己处于劣势,越打越着急,最后他干脆不用球来打,而是去抓Sam和虎娃,气愤地跟他们真正地厮打起来。
行为翻译:我在发泄情绪
在非常罕见的情况下,个别的孩子会在没有明显挑衅的情况下,主动对小朋友施加暴力。比如,有的孩子在游玩的过程中,会突然掐、拧、打或者咬其他的小朋友。一般来说,有这种举动的孩子,是在发泄某种情绪,也许是要引起他人关注。每一个孩子都有感到难过的时候,都可能做出过激行为。偶然一次,我们不必如临大敌,而是平静化解、及时处理。我们要一遍一遍耐心地告诉孩子:这样做是不可以的,不可以伤害他人。
成长评述:逐渐学会忍耐和表达
儿童是在“尝试-错误”中学习和成长的,不允许孩子犯错误,也就等于剥夺了他们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很多孩子在尝试一两次,并且发现这种行为不被接受之后,会逐渐削弱,学会以其他方式表达自己。
中国幼儿网小编总结:有时孩子不愿意分享是担心别人把自己的心爱物搞坏了,如果是家长送给自己的最珍贵的礼物,也想保持独享的权利,这些意愿应该得到家长的尊重。其实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分享,需要告诉孩子牙刷、水杯、手帕、内衣裤等东西不能与小朋友分享;引导分享还要适度,不要还没做到分享,就让孩子谦让,对孩子来说,谦让比分享更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