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新生儿知识学龄前

亲子关系中的家庭问题类型是什么

04月24日 编辑 39baobao.com

[4种亲子关系类型,你是最健康持久的那种吗]最近看了一个对才女徐静蕾的访谈,她说自己有童年阴影。徐父每天恨不得把24小时都为徐静蕾安排妥当,几点起床,几点散步,散步多长时间,应该背几首诗词等等都算计的得恰到好处,如果...+阅读

1.权威型 父母一味地把自己的观点,愿望、想法强加给孩子,总是认为孩子就是孩子,他们不懂事,必须由父母告诉他该做什么,该怎样做。父母一直认为,对于孩子来说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孩子就应该遵守,他们忽视了孩子有独立与成功的愿望。当孩子有一天违背了父母,父母就要强调'我们这是为你好'。长此以往,在孩子心中便会出现“我是错的”,孩子没有了主见,不能独立去应付困难:孩子会依赖,会自卑。如果孩子的个性比较强,他们便会逆反,会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去做一些出格之事。结果一旦形成,父母将会迷茫,‘我们全心全意为了他,一直希望他出人头地,我们为他花了那么多钱,我们为他付出了那么多精力,结果为什么这样?”我有个喜欢音乐的朋友常对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说:“女儿,你一定要刻苦学习钢琴,而且要天天练,老爸要让你成为钢琴演奏家”。事实上,女儿对弹钢琴不仅没有兴趣,而且可以说是恨之入骨,我就不止一次听她悄悄说要把钢琴烧掉。其实,学习钢琴只是满足父母的虚荣,是实现他们自己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讲,这也许根本没有兴趣可言,甚至在以后也不会有太大用处,真是苦了孩子累了家长呦。 2.暴力型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认为“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因此,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有对孩子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的经历。有位中国科学院的博士,作为一个年幼孩子的父亲,他在一次教育访谈中这么说道:“我们有时也打孩子,但我和他母亲都特别注意,从来不打孩子的后脑勺,而只是打臀部或者手。” 这位父亲的话道出了中国家庭使用暴力的普遍程度。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父亲,他竟以为打孩子时避免易受损伤部位,就是一名知识分子父亲比一名工人父亲显得更 “文雅”和“科学”的地方。父母通过暴力手段“惩罚”孩子,孩子因此受到的身体伤害倒在其次,而对孩子心灵的消极影响才是令人担心的。一个常被父母打骂的小孩,容易从父母的打骂行为那里学到暴力和攻击的手段,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同情心,在同伴之间也会采用类似的暴力攻击。试问,棒下又怎能出孝子呢? 3.溺爱型 有的父母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他们对孩子的约束很少,只要孩子坚持自己的看法,他们就会让步。他们认为好父母的定义就是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他们从来不责备孩子。他们总说: “孩子小,不懂事o”这样一说就原谅了孩子。溺爱孩子的父母总是一心想让孩子活得幸福,不想让孩子吃一点苦,殊不知这样会害了孩子。父母溺爱孩子原本是希望孩子生活得幸福快乐,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今社会,面对种种诱惑,很多家长对孩子是有求必应,换来的却是永不知足。所以,当前有句话很有道理,想与家长们共勉:再富不能富孩子。 4.忽视型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报道,某某地区有一小学生跳楼、某某地区有一孩子服毒。听到这些我们也会感到震惊,孩子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们为何采取如此极端的做法?父母对他们的关爱不够吗?父母忽视了什么?忽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父母是相当普遍的。某班有个男孩上课从不注意听讲,特别好动,做任何事情都没有长性,不但学习成绩不理想,还经常惹是生非,同学、家长、老师对他十分头疼,其父母早就成为学校的常客了,每次回家都免不了上演一场家庭武打剧。后来,这孩子索性玩起了失踪。一位老师指点了该家长:作为父母不能只认为孩子缺管欠揍,更应考虑他是不是有注意障碍(儿童多动症),后经心理医生诊断,证实了那位老师的猜测,家长这才如梦初醒,后悔莫急。其实,生活中还有不少类似的情况,孩子经常反复洗手,同时表现出痛苦,不能认为孩子爱干净,应考虑是否有强迫症:孩子总是骂人,且无法矫正,不能只认为孩子没有教养,应考虑是否有品行障碍的存在。还有口吃、异食、抽动、神经性贪食(厌食)等等,这些疾病的危害都不是一过性的,而是长期的,不经治疗极少有自愈的情况,而且时间越长治疗越困难,家长不可忽视,更不能粗暴对待。 5.漠视型 漠视孩子,很多家长可能不理解,现实中这种情况也确实比较少见,但如果存在,后果可能很严重。漠视孩子的家长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夫妻双方都很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

二、夫妻只知忙于自乐。在这两种情况下又没有人能照顾孩子,孩子就会陷入一种孤独,失落中。此时的孩子所需要的便是关注,他们将采取各种方法来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只是孩子,他们没有很好的自控力,往往到后来,其结果是非常可怕的。 翅膀的振支波,正好每一次都被外界不断放大,不断被放大的振动波越过大洋,结果就引发纽约的一场风暴。

什么是学校适应?其他三个标准是什么

学校适应是一个广义的多维概念,许多研究在涉及学校适应时,也未进行明确的界定,甚至在中文心理学辞典中尚未提及该概念。 Raymond J。Corsini(1994)认为学校适应是在学校背景下运用技能和能满足自己需要的程度,儿童可被描述为适应良好和适应不良。 Birch(1989)认为学校适应不仅指学生的学校表现,而且包括学生对学校的情感或态度及其参与学校活动的程度。Ladd(1996)的定义被大多数研究采纳,他认为学校适应就是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 二、学校适应的指标和测量 由于研究的角度、目的不同,不同研究者采取的指标也不尽相同。 学校适应早期研究主要集中考察学生的辍学率、缺勤率(Amble,1967;Coie等1990);后来又以考察儿童的学业成绩、学业进步为重点,强调学生的认知技能的获得;而现在大多数研究针对学校背景下的学业、人际、行为和情感方面的适应(邹泓,1997)。

(一)学业适应的指标和测量 能否顺利完成学业是学校适应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的焦点。几乎所有的社会文化团体都强调基本的认知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而这些能力大部分是在学校获得的,它们对成年期的社会适应性也非常重要(Edgerton,1967,1984)。 Wentze和Asher(1995)从成就动机、自我规范技能、社会行为、师生关系和学习声望几方面综合评价儿童的学业适应,他们认为这几项指标较为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研究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学业成绩是学习适应的核心指标,这是因为学业成绩既是反映一个人学习效果的客观指标,又是各种学习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它们对成年期的社会适应性也非常重要(Edgerton,1984)。 而且,教师、家长主要是通过学业成绩的高低来对儿童的学习状况做出评判,学生本人也是以学习成绩的高低来评判自己在班级中的学习地位。

(二)行为问题的指标和测量 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校和家庭日常生活中,因适应不良、自我调节困难、缺乏适当的指导帮助以及在一定的外界诱因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问题。 主要包括攻击、不良习惯、多动、退缩、抑郁等。 一段时间以来,行为适应指标也尚未达到统一。Master等人(1985)用班级戏剧法评价了社会行为,将儿童的社会行为概括为三类:社交——领导行为、攻击——破坏行为、害羞——敏感行为。Derosier考察了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问题(1990),外显的行为问题有过分攻击、破坏纪律、多动等;内隐行为问题如:压抑、焦虑、缺乏自信、退缩、害羞等,这些行为又作为情绪适应的指标,总之,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兴趣或侧重某一类行为、或全面考察各类相关行为。 儿童行为问题的测量研究较多,但使用的测量工具有些尚不成熟,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一样,每个测验只是测量了编制者自己所定义的行为样本。测量的标准化程度以及信效度也都有待提高,但对一些儿童常见的问题行为还是可以鉴别的。目前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的儿童行为问卷有:Conners等(1978)编制的行为问题问卷,主要用于筛选儿童的多动症。 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包括父母和教师问卷,目前已被广泛地用到很多国家的儿童行为问题研究,Rutter进行了各种效度检验,该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较好的适用于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的研究工作,也可以较好的适用于区别儿童的情绪障碍和违纪行为。 V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是在众多的儿童行为量表中用得较多,内容较全面的一种,我国在1980年引进并制定了中国常模。儿童行为评价系统是较全面评价儿童行为的一个较新的测量工具,除问题行为外,还评价了儿童的积极行为,但这一量表在国内尚无中文修订版。

(三)情绪适应的指标和测量 与学业适应和行为适应相比较,研究者对儿童情绪适应问题研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与同伴关系有关的孤独感、社会焦虑、社交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等方面。 学校背景下的孤独感通常是人际关系和学业不良的结果变量。是学生基于对自己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地位和学业水平的知觉而产生的孤单、寂寞、失落、无助和不满的主观情感体验(邹泓,1998)。 孤独感的测量主要采用自我报告法。常用的测量工具有Heinlein和Spinne(1985)的11项孤独量表,Marcoen和Brumagne(1985)的28项孤独量表和Asher等人(Asher,Hymel & Renshaw,1984)的24项孤独量表。 后来邹泓(1998)修订了孤独问卷,按孤独感(纯情感体验)、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评价(积极),对目前同伴关系状况的评价(消极)和对重要关系需要未满足程度的知觉4个维度重新编制了问卷,共计21题。

(四)人际适应的指标和测量 儿童在学校背景下的人际关系主要是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它们既是学校适应的一个指标又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 1。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师生间建立的一种多层次、立体结构的交往模式,是师生在互动交往中所形成的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关系,是一种心理关系。师生关系作为儿童人际关系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并影响儿童的学业成绩、学校行为。 早期的师生关系研究,大多是依据教师对学生的...

盘点几种常见的妈妈类型而这几种妈妈会直接影响亲子

盘点几种常见的妈妈类型,而这几种妈妈会直接影响亲子关系

1、唠叨似乎是很多妈妈都有的问题,但是这种说教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特别的方案。

2、爱指挥命令孩子做事的妈妈,比如总是对孩子说,快去帮妈妈倒垃圾,快去把碗筷摆一下。等等,这样做可是会让孩子特别反感哦,这样就会容易出现和妈妈对着干的情绪。这就好比,如果周末你老板用命令的口气让你加班,你是不是会特别有不满的情绪呢?

3、不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认为是自己孩子对的妈妈,这种类型的妈妈也特别不受孩子的喜欢,比如和小朋友吵架了,就认为一定是自己的孩子先挑起的,因而不分青红皂白的责怪孩子。

4、只有孩子做错一点事情,就立刻责骂孩子,批评孩子,但是要知道这些负面的语言不仅会影响亲子关系,而且直接影响孩子的自尊哦。

以下为关联文档:

利用家庭中的节日教育,通过亲子活动增进亲子间的交流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灵魂,它对我们每个人的身心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而在孩子眼中,过节是最快乐的,因而也最能接受教育,若能抓住时机,利用节日教育的契机,运用亲子活动中接触到的...

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但亲子关系是这样被毁掉的!为什么很多孩子小时候特别粘着父母,长大了反正跟父母关系不融洽,是父母没做好吗?良好的亲子关系都是怎么被破坏的? 还记得小时候缠着妈妈嘤嘤地说着,“妈妈不要走!”“妈妈你回来~...

亲子关系的几种类型前言:作为大多数身为人母的朋友来说,最关心的问题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了吧。现代社会,女性对孩子教育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远超男性。对孩子教育成效的高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母亲和孩...

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特点亲子关系可以说就是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亲子之爱的情感与信任为纽带组成的生活共同体,亲子关系是人类中最具有情感色彩的,它的特点是...

亲子关系的类型1.养育型 父母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用于孩子的生活,即主要用于解决孩子的温饱问题,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教育孩子或缺乏教育孩子的能力,让孩子形成优秀的品质。 2.财产拥有型 父母...

中国首份《2014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发布维达助力新潮亲子关系 随着《爸爸去哪儿》、《潮童天下》、《爸爸回来了》等亲子节目的走红,亲子关系俨然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7月底,维达携手同悦未来国际儿童发展与家庭...

亲子阅读过程中的存在的普遍问题与家庭指导策略8陈林 ] 摘要:阅读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亲子阅读也成为了不少家庭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本文主要分析了如何将亲子阅读巧变 快乐大本营 这一问题,分析了在...

亲子鉴定出错把非亲子关系做成亲子关系的概率是多少只考虑技DNA亲子鉴定出错的概率是多少? 神州司法鉴定中心的专家指出,亲子鉴定就是利用法医学、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理论和技术,从子代和亲代的形态构造或生理机能方面的相似特点,分析遗传特...

在组合家庭中如何处理亲子关系随着我国日益走高的离婚率.不少父母在处理自己婚姻问题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离异家庭的子女,大都有较重的自卑感,心里有阴影,性格孤僻.偏激.在人前感到低人一等...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