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百科宝宝知识

《马政经》考点预测

11月18日 编辑 39baobao.com

[新西兰留学: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提供了良好的政经学习环境]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创立于1899年,顾名思义是为了纪念维多利亚女皇而设立。学校目前开设十三个科系学位以供就读,全校学生共约16000人,其中有250人为博士班,1500人为硕士班,学生人...+阅读

第四章资本的运行

一、 资本运行的一般原理

考点1 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1) 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售出商品,收回预付资本和实现剩余价值。

(2) 资本是在循环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的。产业资本循环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种职能资本,都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此,产业资本循环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

考点2 产业资本循环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1) 产业资本连续循环,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即全部资本必须按一定比例分成三部分,分别同时存在于三种职能形式上。

第二,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时间上继起,即分别处在每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必须依次从一个阶段转向下一个阶段,经过循环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和在时间上的继起,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

(2) 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的并列存在和相继运行,是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的再生产也不例外。

考点3 资本周转

(1) 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2) 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但考察的角度和目的不同。资本循环主要是从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价值增殖怎样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发生和实现;资本周转则是从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考点4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1)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以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为划分依据的。

①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这部分资本可以供生产过程多次使用,其价值按每次生产的损耗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产品的销售逐渐周转回来。这里的固定,不是指这部分资本的实物形式不能移动,而是指它的实物形式在生产中能较长期地发挥作用。

②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劳动对象一经投入生产便全部消耗,它们的价值随之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产品的销售而全部收回。

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通过工人的劳动补偿出来。之所以将劳动力资本列入流动资本,是仅就其价值周转方式而言与劳动对象的周转方式相似。

(2)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第一,价值周转速度不同,固定资本周转一次时间长,流动资本周转一次时间短,在固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内,流动资本可以周转多次。第二,价值回收方式不同,固定资本是分批逐渐收回,流动资本是一次全部收回。

第三,实物更新方式不同,固定资本可以在多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在使用期内不需要实物更新,而流动资本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需要不断地实物更新。

(3) 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又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两种划分的依据和意义不同:第一,划分的依据,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第二,划分的目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并据此分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并进而揭示对预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考点5 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

(1) 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其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固定资本按其磨损的原因不同,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①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也叫物质磨损,这种磨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固定资本在生产中的正常使用;二是受自然力的作用,如金属因氧化被锈蚀。

②固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又叫精神磨损,这种磨损的原因也有两个:一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同样机器设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使原有机器设备价值降低;二是由于新技术的应用,出现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使原有固定资本贬值。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加快,固定资本无形磨损也呈不断增大的趋势。

(2) 为了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固定资本全部磨损后要进行更新。为了保证固定资本及时更新,必须不断把固定资本转移的价值从销售收入中提取出来,以折旧基金形式加以累积。这种按固定资本磨损程度,以货币形式逐步提取累积补偿的办法叫折旧。按固定资本磨损程度以货币形式逐年提取的资本价值叫折旧费。

每年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价值的比率叫折旧率。

考点6 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1) 资本的周转时间是指产业资本从预付资本开始,经过循环运动,实现价值增殖,再回到原来的出发点所经历的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

①生产时间是资本处于生产领域的时间,主要包括:劳动时间,即劳动者为完成某种制成品所需要的连续工作日;自然力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生产资料储备时间。

生产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的组织管理状况等。

②流通时间是资本处于流通领域的时间,包括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商品的销售时间。流通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生产地点距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远近,交通运输条件的好坏,市场供求状况等。

③现代科技的发展、电子信息手段的运用,对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发挥着重要作用。

(2) 资本的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

(3) 资本周转的速度可以用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和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来表示。资本周转速度(快慢)与资本周转时间(长短)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多少)成正比。

考点7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周转速度就慢,反之则相反。

考点8 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 节省预付资本量。加快资本周转,对固定资本来说,一方面可以避免或减少无形磨损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加快固定资本更新,提高固定资本利用率;对流动资本来说,可以减少维持同样经营规模所需的流动资本,从而提高资本的增殖能力。

(2) 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是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获得的剩余价值量。

加快资本周转,可变资本的周转也加快,一年中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资本周转越快,年剩余价值量就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就高;反之则相反。

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不同,首先,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总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反映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其次,年剩余价值率一般大于剩余价值率,只有当预付可变资本年周转为一次,年剩余价值率才与剩余价值率相等。

考点9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1) 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①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中所消耗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获得剩余价值。

②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或实物替换,是指社会总产品价值实现为货币形式后,如何顺利买进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资料,包括资本家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及资本家与工人都需要的消费资料。

(2) 只有当社会总产品完成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社会总资本运行即再生产和流通才能顺利进行。

考点10 分析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1) 为了考察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必须分析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生产的分类问题。

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上,按其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价值形式上,由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 三部分构成。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第Ⅰ部类即生产资料部类,第Ⅱ部类即消费资料部类。

(2) 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由c+v+m三部分构成,是研究社会总资本运行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考点11 简单再生产

(1) 社会再生产按规模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在原有规模上的重复进行;扩大再生产是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2)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数量不变,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考点12 扩大再生产及其两种方式

(1)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以资本积累为前提。为了实现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用于积累,作为追加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投入生产。

(2) 扩大再生产按其实现方式,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类。外延扩大再生产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数量以及扩大生产规模来扩大生产;而内涵扩大再生产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效率以及生产要素质量来扩大生产。

(3)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是与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在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条件下,一般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则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两者往往是以一种方式为主而结合在一起的。

考点13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 在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两大部类的产品通过三方面的交换来实现:一是第Ⅰ部类内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实现了第 Ⅰ 部类内生产资料(不变资本)消耗的补偿;二是第Ⅱ部类内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实现了第Ⅱ部类内资本家和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三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既实现了第Ⅰ部类内资本家和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也实现了第Ⅱ部类生产资料(不变资本)消耗的补偿。

经过三方面的交换,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

(2) 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Ⅰ(v+m)=Ⅱc。这反映了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基本实现条件可引申出两个实现条件:一是Ⅰ(c+v+m)=Ⅰc+Ⅱc,这反映了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是Ⅱ(c+v+m)=Ⅰ(v+m)+Ⅱ(v+m),这反映了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考点14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实现条件及其意义

(1)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要有追加的生产资料,即第Ⅰ部类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外,还要有一个余额,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用公式表示为Ⅰ(c+v+m)>Ⅰc+Ⅱc或Ⅰ(v+m)>Ⅱc。

第二,要有追加的消费资料,即第Ⅱ部类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中工人和资本家所需外,还要有一个余额,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如用m/x表示剩余价值中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部分,那么m-m/x就表示剩余价值中供积累用的部分。

用公式表示为Ⅱ(c+v+m)>Ⅰ(v+m/x)+Ⅱ(v+m/x)或Ⅱ(c+m-m/x)>Ⅰ(v+m/x)。

(2) 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第Ⅰ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Δv),再加本部类资本家用于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之和应等于第Ⅱ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与追加不变资本价值(Δc)之和,即Ⅰ(v+Δv+m/x)=Ⅱ(c+Δc)。

从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可引申出两个实现条件,用公式表示为:Ⅰ(c+v+m)=Ⅰ(c+Δc)+Ⅱ(c+Δc);Ⅱ(c+v+m)=Ⅰ(v+Δv+m/x) +Ⅱ(v+Δv+m/x)。

(3)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表明:两大部类的积累与生产,存在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关系。只有两大部类生产按比例发展,才能顺利实现扩大再生产,这是一切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共同规律。

考点1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危机期间,商品大量积压或人为毁弃,大批工厂减产、停工或倒闭,生产急剧下降,工人大批失业,金融业倒闭,信用关系崩溃,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是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

(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考试大。

(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周期性地反复出现。它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紧密联系,一般来说,一个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与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联系在一起,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由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危机政策的作用,近几十年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周期的阶段性不像以前明显,危机的间隔时间也呈现不规则状态。

(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同时又是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暂时的、强制性的解决形式。但危机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反而使资本主义的矛盾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上得到发展。

二、 垄断阶段的资本运行

考点16 资本主义国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1) 资本主义国有制及国有企业的存在,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重要形式之一,它通过三种途径形成:一是国家收购私人垄断企业使之国有化;二是国家直接投资兴办国有企业;三是国有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合资公司中的国有资本部分。

(2) 资本主义国有制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导致的资本组织形式的变迁,适应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第二,弥补市场调节不足,为私人垄断资本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增强政府调控经济的能力;第三,也与克服经济危机、稳定经济的需要有关。

考点17 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

(1) 国有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范围的结合,组织形式是国私合资的股份公司。这种结合有三个主要途径:一是国有垄断资本以参与制方式与私人垄断资本合办企业;二是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共同投资创办新企业;三是吸收私人垄断资本加入国家或地方政府创办的企业。

(2) 在国私合资的股份公司中,以国有资本的控股权为参照,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国家掌握股票控制权的企业,另一类是国家不掌握股票控制权的企业。

考点18 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和干预

(1)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一方面是通过兴办国有经济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并使之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具体表现在:第一,国家从事那些投资多、周转慢、风险大,私人垄断资本不愿经营的公共基础设施、基础工业产品;第二,国家开发高新技术,为促进私人垄断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服务;第三,通过采购和订货等方法直接向私人垄断企业提供支持,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服务。

另一方面是国家通过政策措施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战后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2)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干预、调节的目标是: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就业,维护国际收支基本平衡。

(3)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干预、调节的手段,最主要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这两种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运行的两大杠杆,各有优劣,要配合运用。

①财政政策。从宏观方面看,其主要功能在于保持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实现经济稳定增长;从微观方面看,其主要功能在于促使资源合理配置,调节国民收入分配。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在不同时期,政府采用不同的财政政策,即所谓“逆经济风向行事”。经济衰退时,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扩张,降低失业率。相反,在经济高涨时,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以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

②货币政策。国家依靠掌握货币发行权和金融管理权的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调节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进而达到调节经济的目的。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有:一是控制货币发行和中央银行向政府的贷款,二是变更中央银行再贴现率(指商业银行用票据向中央银行办理贴现的贴现率),三是调整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这是国家规定商业银行吸收存款中必须存入中央银行的现金比率,以作为商业银行对存款债务的保证),四是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调节货币供应量)。

其中,公开市场业务是资本主义国家实施货币调节的主要手段。在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时,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息率,以刺激总需求。相反,在经济高涨时,则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息率,以抑制总需求。

③计划调节。建立专门的国家机构,制定和实施年度或中长期社会发展计划,目的在于尽可能减轻市场失灵对经济的破坏。它们的共同点:调节对象是私人企业,但没有行政约束力;调节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计划本身是指导性的。

计划调节是战后西欧国家和日本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措施,但由于受到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制约,所以计划调节不可能消除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危机。

④社会福利政策。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福利补贴和社会救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福利政策,从经济上看,它使劳动力的再生产得到一定保障;从政治上看,缓和了社会矛盾,起到了维持社会安定、巩固资本主义统治的“社会安”的作用。

⑤立法、行政措施。国家作为资产阶级的总代表,为维护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正常运行和资产阶级的整体长远利益,会制定一些相关的法律,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反垄断法,来限制某些垄断组织的过分膨胀,限制对中小企业的过度损害等

三、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

考点19 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

(1) 国际分工是指社会分工越出国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分工。

二战后,随着科技进步和新产业革命的发展,国际分工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特点有:第一,从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发展为更多的部门内部的国际分工。第二,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发展为更多地以科技成果为基础的国际分工。第三,从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国别分工格局发展为以“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劳动密集”的产业分工格局。第四,从过去的帝国主义宗主国和殖民地附属国的国家分工格局发展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分工格局。

从总体上看,当代的国际分工,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主导的不合理的国际分工,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掠夺和剥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物质基础。

(2) 生产国际化是指生产过程本身越出一国范围,在国际范围形成各国生产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格局,这是生产社会化越出国界向国际发展的表现。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越出国界而在国际范围不断运动的过程,其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扩张。

生产国际化与资本国际化相互依赖、相互结合,它们的发展都是在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下前进的。

(3) 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资本无限增殖的本性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直接动因。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物质条件。

考点20 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和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1) 国际分工和生产国际化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张的基础。

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的主要形式。

(2) 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范围扩张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第一,国际贸易的发展,商品输出规模的扩大,表明商业资本国际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发展;第二,资本输出的增长,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通过股票、债券交易促使借贷资本国际化进入新阶段,发展为金融资本国际化;第三,跨国公司的发展,表明资本在直接生产领域走向国际化,意味着资本在国际范围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

(3) 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的扩展,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关系,最突出的是在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上,国际经济走向全球化。

考点21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合作

(1)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本质,是按资本及其实力在经济上瓜分世界。这是由垄断资本追求垄断利润的本性决定的。

(2)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一方面是矛盾斗争。

二战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各国垄断资本及国家实力对比不断发生变化,存在着矛盾斗争。近年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连绵不断的贸易战、投资战、货币战,就是这种矛盾斗争的表现。另一方面是妥协协调。由于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性增大,因此它们之间的国际调节和合作也在发展。总之,矛盾斗争与妥协协调,两者并存。

但协调是暂时的、不稳定的,而矛盾斗争是长期的、绝对的。

(3) 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实质上是以维护本国垄断资本利益为基本内容的既斗争又联合的关系,而实力则是瓜分垄断利润的依据。

考点22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协调

(1)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关系,是由战前的帝国主义宗主国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关系发展而来。

二战后,在民族解放运动的冲击下,原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纷纷取得政治独立,成为主权国家,走上了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但它们总体上仍处于贫困落后状态,面临着改变二元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的任务,它们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是发展中国家。

(2) 二战后,发达国家为维护其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积极推行新殖民主义,改“政治兼并”为“经济兼并”,用经济渗透来控制掠夺发展中国家。

主要手段有:第一,通过直接投资,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结构上保持对发达国家的依附;第二,通过对技术转让的限制、产品价格的垄断进行不等价交换,维护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依附关系;第三,通过对国际货币和金融的垄断,保持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金融的依附。

(3) 在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中,发展中国家一方面作为独立主权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联系,不存在直接的从属关系;但另一方面,在历史形成的不合理的旧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又是不平等的。

它们之间是一种既依存又矛盾的关系。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为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出了不懈努力,但任重而道远。

以下为关联文档:

二十一条考点小结患慢性消耗性疾病时,最早发生萎缩的组织是:脂肪组织 萎缩细胞在电镜下最显著特点是:自噬泡增多 哪种疾病不易发生玻璃样变性:急性支气管炎 细胞质嗜酸性坏死最常见于:病毒性肝炎...

考试辅导托福语法应试思路和考点汇编这是smart语法全真题的指导部分,我想应该是一个比较系统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至于例句我已经省略了,如果大家需要,我会再加的。:)大家做完一套卷子之后就看看,自己错在哪几个...

历年考点一 药物效应动力学 1.副作用与毒性反应的区别? 2.何谓后遗效应、停药反应? 3.治疗指数的概念与意义? 4.何谓受体完全激动药、部分激动药、拮抗药? 二 药物代谢动力学 1.什么是首...

21条考点小结患慢性消耗性疾病时,最早发生萎缩的组织是:脂肪组织 萎缩细胞在电镜下最显著特点是:自噬泡增多 哪种疾病不易发生玻璃样变性:急性支气管炎 细胞质嗜酸性坏死最常见于:病毒性肝炎...

常见症状与体征的考点1.发热的原因通常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以前者多见;掌握发热的临床分度;发热的临床经过分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热型分六型,各型具有不同的临床意...

常见症状与体征的考点纵览1.发热的原因通常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以前者多见;掌握发热的临床分度;发热的临床经过分三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热型分六型,各型具有不同的临床意...

心脏骤停考点速记手册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系指心脏泵血功能的突然停止。导致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机制,最常见的是心室颤动,其次是快速性室性心动过速、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电机械分离。...

如何准确找到短文改错的考点近来对简单的看了一下改错题型,改错是从2000年之后才开始流行的,也可能代表着一种命题的趋势,根据2000年到目前所考过的真题,改错的主要有以下具体的错误: 1.介词搭配方面的...

历年考点点津一 药物效应动力学 1.副作用与毒性反应的区别? 2.何谓后遗效应、停药反应? 3.治疗指数的概念与意义? 4.何谓受体完全激动药、部分激动药、拮抗药? 二 药物代谢动力学 1.什么是首...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