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不简单,生动不幼稚——评《给孩子讲量子力学》]因为别人的推荐,这两天看完了《给孩子讲量子力学》这本书。 量子力学 这4个字,即使对成人来说,看上去也是艰深险涩,奥妙难懂,对于孩子来说,似乎更隔着千山万水。拿到这本书的当天...+阅读
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找妈妈,并抱住妈妈。有什么新发现,第一个要告诉妈妈。
妈妈不在的时候,中午睡醒就喊奶奶。有段时间,张口闭口奶奶,喜欢听奶奶回应他,一次还要连着喊好几遍。
昨天问1岁10个月的小鹿,“爱不爱妈妈”。回答:“爱”。“爱不爱爸爸?”摇头。“爱不爱姥姥?”摇头。“爱不爱奶奶?”回答:“爱”。
能够区分爱的对象了,想来小鹿对爱是有了一定的认知了。小鹿理解的爱又是什么呢?
“爱是什么,什么是爱”,讨论起这个来,恐怕得引起很多人的哲思。大人都不懂的东西,像小鹿这么小,恐怕也不知道。那么小鹿理解的“爱”,应该是一种更直接的感受。更多情况下,是一种依恋。
这种依恋让他感觉到,妈妈或奶奶在的时候,他感觉很安全。一看不到妈妈,他就会感到焦虑。在我国,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看小孩子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他们将看护孙辈视为一种自觉责任。在这种共同养育的环境中,不仅孩子会依恋妈妈,而且还会依恋祖辈。
1岁半之前,妈妈早晨上班的时候,小鹿还一点反应都没有。妈妈又感到很骄傲,又觉得有点小不满,骄傲小鹿这么让人省心,不满小鹿居然一点都不留恋妈妈。1岁半之后,小鹿早晨在妈妈准备包包的时候,就有情绪,不愿妈妈走。于是妈妈要上班的时候,只能偷偷地准备,偷偷地溜走。如果是看到妈妈走,他肯定是要哭的。但是,一旦知道妈妈走了,反而会很镇定。这种怕妈妈走的情绪泛化到,只要妈妈在穿鞋,或者收拾包,他就会以为妈妈要出去,就会有情绪。
只要看不到妈妈,小鹿好像一直“询问”妈妈这样的问题:妈妈在附近吗?她接受我吗?她关注我吗?如果他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那他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然后就会自己玩、或者和其他小朋友玩。但是,如果他没找到妈妈,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否”,那他就会着急,就要喊妈妈,找妈妈。
心理学家鲍尔比认为:这些依恋行为,如哭喊和搜寻,是与原有依恋对象(即提供支持、保护和照顾的人)相分离后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之所以出现这种反应,是因为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幼儿都不能自己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他们都依赖于“年长而聪明”的成年个体提供照顾和保护。
鲍尔比认为,在进化的历程中,能够与一个依恋对象维持亲近关系(通过看起来可爱或借助依恋行为来维持)的婴儿更有可能生存到生殖年龄。自然选择渐渐地“设计”出一套他称之为“依恋行为系统”的动机控制系统,用以调整与所依恋对象的亲近关系。
可以说,“儿童的爱从本质上来讲是单纯的。他爱,是为了他可以获得感官印象,这种印象又给他提供了生长的媒介。”(蒙台梭利)
很多人认为是因为跟着妈妈有奶吃,所以才会找妈妈,对妈妈产生依恋。于是有人用猴子做了个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小猴子在出生后不久就让他和母猴分开(所以不能用人做实验)。然后,向幼猴用两个玩具母猴做为母猴替代物。第一个玩具母猴是由铁丝网做成,第二个玩具母猴由毛巾布和泡沫橡胶做成。在这两个玩具母猴的胸部都加了个奶瓶,小猴子可以随时去吃奶。
结果,小猴子更喜欢由毛巾布和泡沫橡胶做成的母猴,不管它能不能提供食物。并且当软布玩具母猴在附近时,幼猴有更多的探索活动。显然,玩具母猴向幼猴提供了一种安全感。
最终两群婴儿猴都未能正常发育成长,也都不能养育自己的后代。
所以说,仅仅只是有奶吃和身体柔软,并不会形成依恋。依恋或者小鹿所理解的爱,是需要强烈的、持久的情感联结。
前两天,我和龙带着小鹿去了一趟白洋淀。在白洋淀的两天时间里,龙照顾小鹿的时间多了。小鹿对龙的感情也变强了。回来后,问小鹿,爱不爱爸爸。小鹿头一次点头说“爱”。看来,应了那句老话,爱就是陪伴。
以下为关联文档:
家长应该怎样让孩子树立自信心与成功兵团十四师一牧场小学 王新安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有研究表明:一个人自信心的强度与他的成功成正比例关系,即成功越...
孩子们眼中的春天《找春天》这篇课文文字优美,而且充满童趣。从文中探头的小草、早开的野花、解冻的小溪、飘摇的风筝等景物中我们随处可见春姑娘害羞、活泼的身姿,而当我们读起来更是给人一种...
带孩子真不容易(徐国畅) 周六的一天,外婆带着我的小表弟一起来到徐州看望我。 这天中午,外婆有事外出,便嘱咐我把小表弟带好,我心里想: 不就带一个一岁的孩子吗?有什么难的?我带他肯定没问题! 可是...
孩子,我爱你们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
暑期让孩子在快乐的阅读中生活暑假,刘老师给我们家长推荐了王修文博士的 《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对教育女儿这方面我是非常欠缺的,遇到问题总是束手无策,很迷茫。但是读了王修文博士的 《给孩子最好的家...
如何让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感谢刘老师推荐的这本书,利用业余时间通读了一遍,感触颇深,尤其是文中的使孩子能从 他律 走向 自律 ,从 要我学 走向 我要学 ,最终达到自愿发展、 超越环境的观点,深受启发。 如何...
你的模样就是孩子的“影子”学龄前幼儿对事物的评价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往往需要依附成人。同时小班幼儿最突出的年龄特点就是爱模仿。所以为幼儿提供一个正面的可供模仿的对象是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关...
我要让自己的孩子身心快乐怀着崇拜与激动的心情读完了王修文的《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一书,心中感慨颇多 其中,我最大的感悟是作为家长,作为一个爱自己孩子的妈妈,我要让自己的孩子身心快乐。 怎样做到...
我与孩子母亲在爱孩子上的距离最近,连着两三天,班中的周晓宇小朋友在下午午睡时,总会提出要小便的请求,有一次他刚叫道: 老师,我要小便。 说吧,刚站起,已控制不住地尿了一点在身上和床上,我连忙让他快到厕所里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