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百科健康成长

感染与传染病学 钩端螺旋体病

12月18日 编辑 39baobao.com

[钩端螺旋体病通过哪些途径传染]钩体病是人兽共患病,可患此病的动物主要是啮齿动物以及猪、犬和牛等家畜。患钩体病的病人、家畜发病期和恢复期尿液可能含有钩体。 钩体病的感染有间接接触和直接接触两种方...+阅读

【概述】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n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是接触带菌的野生动物和家畜,钩体通过暴露部位的皮肤进入人体而获得感染的人畜共患病。鼠类和猪为主要的传染源。因个体免疫水平的差别以及受染菌株的不同,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典型者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倦怠无力、全身酸痛、结膜充血、腓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中期可伴有肺弥漫性出血,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晚期多数病人恢复,少数病人可出现后发热、眼葡萄膜炎以及脑动脉闭塞性炎症等。肺弥漫性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常为致死原因。

【诊断】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鼠类、猪及其它家畜为主要传染源。钩体随带菌动物尿排出,污染水源,人在接触疫水时,通过皮肤、粘膜而感染。发病多在夏秋割稻季节或在大雨洪水之后。

1.流行病学 夏秋季节,流行地区,病前3周内有疫水接触史。

2.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在1~3周。

⑴败血症期:起病至1周左右,血液中存在钩体。本期可有以下几种临床类型:①普通型。突然畏寒、寒战、发热,呈稽留或弛张热型。全身酸痛,腓肠肌疼痛尤为显著。患者衰弱无力,眼结合膜充血,但不痒亦无分泌物。表浅淋巴结肿大,以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为多见。少数重症患者毒血症显著,于发病2~5日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少尿或无尿,进入休克。常伴有吐泻,而发热、充血等症状不明显。②肺出血型。败血症出现3~5日,开始咳嗽,痰带血丝。患者面色苍白,心慌烦躁,呼吸、心率加快,肺湿啰音进行性增多,此为肺大出血先兆。数小时内可发展至面色极度苍白、唇发绀、肺满布湿啰音。咯血频作,若未能控制,可发生口鼻大量涌血,呼吸困难或因呼吸道为血块梗阻而窒息。③黄疸出血型。发病3~6病日,开始出现黄疸,肝肿大伴压痛。黄疸于10病日左右达高峰,重者可发生肝坏死。重症常有鼻衄、皮肤粘膜出血、呕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等。尿中常见细胞、蛋白、管型。重者尿少、尿闭,发生尿毒症、酸中毒。④脑膜脑炎型。发病4~7日,出现剧烈头痛、呕吐、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脑脊液细胞数稍增多,蛋白轻度增加,可分离出钩体。少数重症患者呈现脑炎症状,发生昏迷、惊厥,甚至循环、呼吸衰竭。

⑵免疫反应期:约在发病1周左右,出现免疫反应,再度出现短期发热,部分病例出现眼葡萄膜炎、视神经炎,少数于发病数月后出现脑动脉炎,引起头痛、瘫痪、失语等神经症状。

3.实验室检查

⑴血象: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⑵病原分离:取早期病人血液接种柯索夫培养基,分离钩体。

⑶血清学检查:①凝集溶解试验,效价1∶400以上为阳性;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以上增长者可确诊。②乳凝试验、反向乳凝试验可作快速诊断。

4.本病须与细菌性败血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鉴别。

【治疗措施】

(一)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 早期应卧床休息,给予高热量、维生素B和C以及容易消化的饮食;并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出血严重者应立即输血并及时应用止血剂。肺大出血者,应使病人保持镇静,酌情应用镇静剂;肝功能损害者应保肝治疗,避免使用损肝药物;心、肝、肾、脑功能衰竭者治疗可参考有关章节。

对各型钩体病均应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卧床休息和就地治疗,减少搬运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

(二)抗菌治疗 为了消灭和抑制体内的病原体,强调早期应用有效的抗生素。如治疗过晚,脏器功能受到损害,治疗作用就会减低。青霉素应早期使用,有提前退热,缩短病期,防止和减轻黄疸和出血的功效,首次剂量为40万u,以后治疗剂量每日120~160万u,分3~4次肌肉注射,避免发生赫氏反应,儿童剂量酌减或与成人基本相同。疗程7天,或体温正常后2~4日。重症病例剂量加大至每日160万~240万u,分4次肌注,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他抗生素如四环素、庆大霉素、链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氨苄西林等亦有一定疗效。

近年来国内合成的咪唑酸酯及甲唑醇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的效果,两种药物均可口服,副作用不大。咪唑酸酯的剂量成人首次1g,以后每日4次,每次0.5g,待体温恢复正常后2~4天停药。重症患者可增至每日3g,分3次口服,待病情好转后改为每日2g,平均疗程5~7天。约8.1%的病例出现赫氏反应,较青霉素的赫氏反应轻,不需要特殊处理。本品口服后迅速被消化道吸收分布全身,并通过血脑屏障,可作预防用药,主要的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皮疹等。

甲唑醇的剂量成人首次口服剂量1g,以后每日3~4次,每次0.5g,疗程5~7天或热退后3天停药。本品治愈率达94.31%,无赫氏反应。仅部分病人有头晕、腹痛、肠鸣、偶有皮疹、口干等反应。

赫氏反应多发生于首剂青霉素G注射后30分钟~4小时内,因大量钩体被杀灭后释放毒素所致,其症状为突然寒战、高热、头痛、全身酸痛、心率、呼吸加快,原有的症状加重,并可伴有血压下降、四肢厥冷、休克、体温骤降等,一般持续30分钟至1小时,偶可导致肺弥漫性出血,应立即应用氢化考的松200~300mg静滴或地塞米松5~10mg静注,伴用镇静降温、抗休克等治疗。

(三)后发症治疗 一般多采取对症治疗,可取得缓解,重症患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能加速恢复。

1.葡萄膜炎 扩瞳,用1%阿托品溶液滴眼每日数次,如虹膜粘连不能使瞳孔充分扩大,可再用10%新福林溶液滴眼,1%新福林结膜下注射或用强力扩瞳剂(1%阿托品、4%可卡因、0.1%肾上腺素各0.1ml)结膜下注射等;使瞳孔扩大至限度,尽量使已形成的虹膜后粘连拉开。扩瞳后每日以1%阿托品点眼1~3次,至痊愈后2周。眼部热敷,每日2~4次,每次20分钟。局部用可的松滴眼或结膜下注射。重症患者可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其他可用1%~2%狄奥宁滴眼,内服水杨酸钠;对后部的葡萄膜炎可用烟酸、妥拉苏林、654-

2、碳酸氢钠静滴以及维生素B

1、B2等。治疗均无效时可用免疫抑制剂。

2.脑内闭塞性动脉炎 多采取大剂量青霉素G、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亦可用血管扩张剂如烟酸、氢溴酸樟柳碱(AT-3)、氨茶碱、理疗及针灸等疗法。争取迟早治疗,否则可能遗留不同程度后遗症。

【病原学】

致病性钩体为本病的病原。钩体呈细长丝状,圆柱形,螺旋盘绕细致,有12~18个螺旋,规则而紧密,状如未拉开弹簧表带样。钩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使菌体呈C或S字形。菌体长度不等,一般为4~20μm,平均6~10μm,直径平均为0.1~0.2μm.钩体运动活泼,沿长轴旋转运动,菌体中央部分较僵直,两端柔软,有较强的穿透力。

钩体革兰染色阴性。在暗示野显微镜下较易见到发亮的活动螺旋体。电镜下观察到的钩体结构主要为外膜、鞭毛(又称轴丝)和柱形的原生质体(柱形菌体)三部分。钩体是需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常用的柯氏(korthof)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孵育温度25~30℃。钩体对干燥非常敏感,在干燥环境下数分钟即可死亡,极易被稀盐酸、70%酒精、漂白粉、来苏儿、石炭酸、肥皂水和0.5%升汞灭活。钩体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如紫外线、温热50~55℃,30min均可被杀灭。

据1986年国际微生物学会统计,全世界已发现的钩体共有23个血清群(serogroup),200个血清型(serovar)。我国已知有19群161型,是世界上发现血清型最多的国家。我国较常见的有13个血清群、15个血清型(表11-48)。钩端螺旋体的型别不同,对人的毒力、致病力也不同。某些致病菌型在体内外,特别在体内可产生钩体代谢产物如内毒素样物质,细胞毒性因子、细胞致病作用物质及溶血素等。

表11-48 我国钩端螺旋体13群15型标准菌株

血清群 serogroup 血清型 serotype

黄疸出血 (L.icterohemorrhagie) 赖 (L.lai)

爪哇 (L.jania) 爪哇 (L.ja-5)

犬 (L.canicola) 犬 (L.canicola)

拜伦 (L.ballom) 拜伦 (L.ballom)

致热 (L.pyrogenes) 致热 (L.pyrogenes)

蛮耗 (L.manhao) 蛮耗 (L.manhaoⅡ)

秋季 (L.autumralis) 秋季 (L.autumralis)

澳洲 (L.australis) 澳洲 (L.australis)

波摩那 (L.pomona) 波摩那 (L.pomona)

流感伤寒 (L.grippotyphosa) 流感伤寒 (L.grippotyphosa)

七日热 (L.hebdomadis) 七日热 (L.hebdomadis)

阿尔夫 (L.hebdomadis w olffi)

溶血 (L.hemolytica)

巴达维亚 (L.batia) 巴什赞 (L.batia)

塔拉索夫 (L.tarassovi) 塔拉索夫 (L.tarassovi)

以下为关联文档:

[感染与传染病学]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概述】 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LCM)系LCM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本病的临床经过可有流行性感冒样症状至脑膜炎、脑炎等程度不等的表现。病程具...

[感染与传染病学]淋巴丝虫病【概述】 淋巴丝虫病(1ymphaJicfilaniasis)系由班氏吴策线虫、马来布鲁线虫和帝汶布鲁线虫寄生于淋巴组织所致的疾病。临床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晚期则出现淋巴管...

[感染与传染病学]轮状病毒性肠炎【概述】 轮状病毒(rotirus)性肠炎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常由A组轮状病毒引起,发病高峰在秋季,故名“婴儿秋季腹泻”。B组轮状病毒可引起成人腹泻,首先在中国报道。 【诊断】 主要依赖...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腮腺炎【概述】 流行性腮腺炎(epidemic parotitis,mumps,简称腮腺炎或流腮)是儿童和青少年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成人中也有发病。本病由腮腺炎病病毒所引起,该病毒主要侵犯腮腺,但也可侵...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感杆菌脑膜炎【概述】 流感杆菌脑膜炎绝大部分(95%)由B组流感杆菌引起,80%~90%病例发生在3个月~3岁,高峰易感年龄是7~12个月,占70%。5岁以后由于体内抗体增高,很少发病。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主要...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斑疹伤寒【概述】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又称虱传斑疹伤寒(louse-borne typhus)或“典型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 zekii)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

[感染与传染病学]链球菌感染【概述】 链球菌(streptococcus)为一种球形或卵圆形革兰阳性球菌,多呈兼性厌氧,某些呈专性厌氧。链球菌属包括30余种链球菌,某些菌早已知对人类致病,如A组、B组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感染与传染病学]流感杆菌感染【概述】 流感杆菌(Himophilus influenzae)是人类上呼吸道的正常菌群,以往一直被误认为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原菌,但实际致病范围极广,除引起呼吸道病变外,尚可引起脑膜炎、败血症、结...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