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一起看了《猫之二重唱》的视频,其实对我来说已经是第二次看了。第一次是跟儿子一起躺在床上看了这个视频,儿子小班下学期,那时给他看也只是好玩,但想着也许看完他就忘记了。也是的,看的时候他很认真,大概觉得有趣,但看完后,他就去玩别的了。
但是过了大概三五天的时间,有一天,他又在我楼上玩,走到床边的时候,他忽然哼了一个旋律,我一听,哟,是《猫之二重唱》中开首的旋律嘛。于是,我们你一声猫叫,我一声猫叫玩起了猫叫的游戏,有时候甚至真的像是二重唱,同时开唱,但是不同准高与节奏,真的很过瘾。
这一次,因为是带着问题来看这个视频,所以我更专心,看完后这首《猫之二重唱》对我也有了更多的启示:
1.诙谐。这种诙谐来源于它的游戏性质,因为这种诙谐所以表演中更多体现一种快乐,乐趣,演唱的人表现力强,表演投入,让看的人也轻松、快乐。
2.生活。猫是生活中出现的宠物,它的形态、它的叫声,让人感受猫的温柔与可爱,所以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并不高冷,也不难。生活中处处是艺术。
3.简单。猫在唱歌,但它的声音是复杂、多元的。从点到线再以线到面,体现了作者独具匠心的编排与设计。但是反过来,它又是很简单的,因为只有一声 喵 的猫叫。有时候,因为简单,所以美,《猫之二重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4.想像。猫的叫声是普通的常见的,但是正因为作者的想像力,才使作品变得如此富于表现力、多元化。作者的这种敢于想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猫之二重唱》只是我们在培训中欣赏过的很多的作品中的一个,作为艺术幼儿园的老师,多欣赏这样的作品,对我们的日常教学确实有所帮助。对我来说《猫之二重唱》假如我要把这个题材设计成教案,那么我可能会从以下几点可能性出发:
1.欣赏。可以引导孩子去关注声音,猫的叫声是怎么样的?它是如何产生变化,它的高、低、长、短等。或者关注表演者的表情变化,猜测他们的心理。
2.模仿。猫的声音是怎么样的?对于模仿动物的叫声,孩子们大多会有兴趣,那么在这个作品中,猫是怎么发声的。请孩子们来模仿一下。一个孩子模仿,或者两个孩子互动,甚至与老师也可以进行对唱。以游戏的性质开展,他们肯定喜欢。
3.表达。请孩子们谈一谈对这个作品的看法,或者对作品中某一点的看法。一百个孩子会有一百种看法。但是作为老师,我们要尊重孩子们的这些表达,有可能他们会哄笑,或者马上会有孩子在地上像猫一样打滚,这些都是他们的表达,是他们与众不同的独特感受,我们要理解他们在接触到这个作品时发生的这些行为。
如此,孩子们必定会从这个作品中受益。
本学期,徐老师组织我们欣赏了视频《猫之二重唱》,视频一开始并没有吸引住我,我反而觉得这首歌曲的平淡无奇,可是听着听着,越来越觉得歌曲中的精彩,后来在网络上仔细一查,原来这个视频是非常有名的。两位歌唱家上演了一把猫之二重唱,演唱者们极富夸张的声音和表情逗得场下观众哈哈大笑,她们的表演成分虽然很大,但也并不丧失音乐的本质。其实这个版本听起来更像是两只母猫在互相争宠,表演别有创意。
结合我们的艺术课堂、艺术游戏开展等活动,我有很大的感触:平时的节目安排一直力求新颖,吸引别人的眼球,往往都会在网络上找寻,但是《猫之二重唱》让我觉得节目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合适的编排、变化就能出来一个节目,平时要做一个有心人。
另外,结合《指南》中艺术教育领域的要求和平时音乐活动开展的情况,我认为如果将里面的演唱方式提取,用到幼儿身上,也可以变成一个节目,但是毕竟幼儿年纪还小,让他们自己去挖掘这样的演唱方式很难,让他们照模照样搬也有一定难度,所以教师的引导很重要,示范也重要,或者可以找寻一个类似的、又贴近幼儿生活的节目让幼儿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