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教育学龄段教育

应试教育是怎么一回事

01月07日 编辑 39baobao.com

什么是应试教育?什么是素质教育?二者有何区别?回答:“应试”与“素质”是两个并不对称的概念。 “应试”一词过于具体,只揭示现行教育的直接目的,没有揭示它的深层实质,难以达到全面本质的把握,失之深刻。“素质”一词却相当抽象,带有玄学思辩色彩,多少让人莫名其妙。它本来是指人天生的品质和固有的禀性,但“素质教育”与此相去甚远,它如今却指的是人后天培养的无形的知识、能力背后的文化素养。

应试教育是一种异化现象:教育本来是要以文化滋润人的精神,培养人的独立生存、自由创造的能力。但由于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已经成了一种外部强势力量,人反倒成为它操纵、抑制、奴役的对象。异化教育就是通过知识灌输,把凝固的文明秩序和规范,从外部强加给受教育者,甚至要剥夺他独立的感觉与思维。应试教育其实是知识教育:即某种外在的、既定的文化模式是主体,人只是它的受体,是有待加工填充的容器;文化已经成为结构化、权力化、标准化的文明,教育只是灌输统一的知识结论,训练特定的技能技巧,让人死记硬背,被动掌握。

应试教育的方式是灌输式教育:假定学生的头脑空白,不考虑他的追求、爱好、好奇、信仰、理想,象一只有待填充的空杯子,教师是有一桶水的“教书匠”,手拿教材,照本宣科,把抽象的知识结论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不必知其所以然,没有自己的实践和创造,没有独立思维和分析判断,没有新的发现和发明。这样的信仰和理想只是僵化的宗教,失去朴素、诚实,只有虚伪、迷信。

“素质教育”本是想要说,要培养人的内在素养。从认知上分析,本来“素养”、“修养”的“养”,以一种动态的生命过程,十分准确地描述人的内在世界。而“素质”一词却是人们在初级机械唯物主义思维中生造出来的——用一种莫明奇妙的“质”把人的内在世界解释成物质构成。素质把人的内在涵养仍然理解为一种对象,于是绕来绕去,还得将它作为外在于人的主体性的东西来把握。

人们认为,素质是从外部获得的,被给予的。于是就有了所谓的 “素质教育是个筐,什么东西都能装”。“素质教育”应理解为人文教育:即人是具有目的性、能动性的自由主体,知识和能力是在人的全面把握之下,并且处在不断丰富、更新、发展之中;文化是人的自我觉悟、提升与创造,教育则是人们相互间的启迪、对话、理解、融会贯通。

“素质教育”的方式是启发式教育:假定学生是有旺盛的精力、无止境的好奇心、追根究底的执著精神的主动追求者,教师以自己理解、领悟、信仰、思想与之对话,用自己的人格和行动作启发、引导学生的心灵,把知识当作种子、火花点播到他们心中,形成有活力的知识之树、思性之火。这样教师和学生都是文化的主体。唯有这样,人类文明的活火才能传递,文化灵魂也才能保持生命力。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