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3)在课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 (4)建立民主、平等、开放的新型师生关系。新时期教育教学形势下,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学生观?当代社会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怎样的学生观。教育和知识创新已成为未来知识经济社会的“基础产业”。
当前的形势要求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培育出一个个各具个性的学生。我国的教育目前仍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转型时期,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倾向。在这种不良倾向影响下,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发生了畸形的变化。具体表现为:
1、对学生缺乏诱导,一旦学生达不到要求,便恨铁不成钢地进行训斥责罚。
2、轻视教育过程的启发引导,片面讲究多读多练,期末考试前搞题海战术,久而久之,学生形成厌学情绪。
3、忽视与学生家长的科学交流、沟通与合作,学生一旦犯错,只顾在家长面前告状,不与或少与家长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而这些畸形的作法,不但激化了师生之间的矛盾,恶化了家长、学校、学生三者间互相信任的关系,最终的受害者是那些少不经事的孩子们。
以下事件值得我辈反思。事件之一:一位学生家长到学校指责某某老师不会教,还扬言说她的亲戚也是当教师的,比某某教师会教得多。事件之二:小学高年级的两个平衡班的学生相约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打群架(其中有在校的住宿生,教师们并不知情),而后各自带着伤架空。当晚,一群学生家长激愤地冲到学生宿舍意欲殴打参与此事的学生。
事件之三:一位小学高年级的英语老师因要求过于苛刻严厉,强逼性格内向的学生练习口语,并经常责令没带书的学生立即返家取书,激起学生的强烈不满,以至于某个学生课堂上当着这位老师的面挑衅地把脚跷到桌面上,学期考试约有90%的学生不及格。事件之四:一位对自己儿子失望得几乎到了极点的家长,竟对班主任要求:要是我儿子不听话,只管给我打,不用怕。
上述的各种怪现象,就是应试教育理念带来的种种弊病。它不仅反映出老师的迷茫,同时也反映出学生的无助和家长的无知,更反映出教育的无力与失败。转变教育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已经是势在必行。为适应新时期教育新形势的需要,我国于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第八次教材改革,推出S版教材,提出新课程下的老师必须具备以下学生观:
1、人性化的学生观。
教育要充满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教育工作具有人性美。
2、差异性的学生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老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个性化的学生观。
在理念上,教师应相信学生是追求进步的,是会向前发展的,在评价上,要坚持发展性评价,让学生改进行为。这是从教育大形势的角度论述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学生观。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又应该具备怎样的学生观?在新的社会文明的影响下,学生的知识面与信息面不断扩大,他们的认知能力也不断提高,以往的崇拜、敬畏取而代之的则是好奇、求证,甚至是挑战。
但是他们所面对的困惑与烦恼比过去的一代人要多得多。记得2002年秋季学期我担任五年级语文的教学工作,在一节作文课上,我提到了家中喂养的一只小猫,还作了一篇下水文描述了这只猫的生活习性。当我展示下水文时,一个男生说道:“老师骗人。以前的老师总是这样蒙我们的。”我当时的反应是觉得有些莫名其妙,然后诚恳地描述这这只猫咪的样子,并应允带他们去看。
整个过程,那个男生都在用一种求证的眼光看着我。现在这位男生升上初中了,每次见到我,总是很敬重地喊我一声“赵老师您好!”。记得1999年刚走上讲坛的第一年,我担任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那里还使用旧教材。一次上语文课,讲到卢沟桥的狮子像对着远方长吼。我把“长吼”的“吼”(hǒu)错读成(hǒng), 一个学生马上指出了我的错误。
那时我刚刚踏上讲台,脸皮特别薄,当时就红了脸。但看到那双真挚的目光,我还是欣然接受并从此再也没有读错过这个字。下课后,这位学生走到我身边说:“老师,以前教我们的老师也读错字,我们指出来,他不承认,我们不喜欢。其实承认错了没什么关系,我们还是照样尊敬他!”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不过是想表现一下自己,没有他意。
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需要的是拥有个性的老师。只有个性化的老师,才能对学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从教师自身的职业需要来看,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学生观?我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改选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接班人的使命。《教师法》第八条第四项写明: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新时代赋予了老师不同的角色定位。现在的教师首先是一种特殊职业,而后才是一种崇高的职业。教师教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