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人物的艺术再现
皖无为师范附属小学 彭荣辉
当我们仔细咀嚼、品味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杰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在感叹其精湛技艺的同时,却又不能不深深叹服1657年7月《文艺学习》杂志发表该油画时所配的画页解说词的作者——吴达志先生的深邃的观察力和卓越的表现力。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篇画页解说词,共有三段文字。且不说一、三两段文字的成就,单第二段作者对画面上十一个纤夫的形象介绍,就堪称一绝。在具体介绍这十一个纤夫的时候,作者匠心独运,摒弃了惯用的平铺直叙,从头至尾一一数起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多种手法:
一、从人物的位置关系引出人物。
如写领头的老头儿,随即引出他右边的中年人和后边的高个子农民。“领头的纤夫是个肩膀宽阔的老头儿┄┄紧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个高个子,还保留着农民的打扮┄┄”如写穿红上衣的少年,又随后引出他右面的老头儿和后面的黝黑汉子。“┄┄少年后面的老头儿好像有病┄┄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跟在少年后面┄”又如写秃顶的老头儿,又引出了退伍不久的士兵和士兵后面的高个子。“这个老头儿显然已经习惯于这种工作了,他一边往前走,一边装他的烟袋。后面是个退伍不久的士兵,还穿着官家发给他的皮靴。士兵后面是个高个子┄┄”
二、用鲜明的特点引出人物。
如:“在这一群人中有个穿着红上衣的少年,从年龄和肤色都可以看出,他拉纤的日子还不久┄┄”又如:“走在最后的是一个神态沮丧的老头儿。他低着头┄┄”
三、从感情联系上引出人物。
如秃顶的老头儿便是由黝黑汉子的同情的目光引出的。“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在少年后面,只露出半边脸。他用同情的目光看着前面白皙的少年和秃顶的老头儿。这个老头儿显然已经习惯于这种工作了┄┄”
多种介绍人物手法的灵活运用,不仅明确了图上人物的前后顺序,突出了人物的鲜明特点,而且更使文章显得井然有序,衔接紧密。甚至细细玩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让人在体会这些艺术再现人物的手法的同时,领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艺术感染力。枯燥乏味的说明,在吴达志先生的笔下,娓娓道来,却又饱含激情,岂能不让人叹服回味而心潮澎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