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教育学龄段教育

对“新课标”的三种误读

09月25日 编辑 39baobao.com

[生成的误读而遗忘了教学起点——目标的遗忘]新课程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我们通过新课程的通识培训、解读课程标准,广泛地听取、吸纳优秀教师、特级教师的精彩课堂,基本上解决了认识层面问题。但我们还是不时地会...+阅读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语文课堂教学确也出现了可喜的改观:满堂灌、重道轻文、教师中心、肢解课文等现象正在淡出课堂。可是我们也看到,事情有朝另一个极端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说,在不少教师那里,一味地跟风学招,正使新课标遭遇误读的窘境。这种态势如果不及时加以纠正,势必背离新课标的初衷,最后断送了十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果。

一、 失去目的的质疑

近几年来,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课标的出台,教师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了“质疑环节”,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学过程的“有的放矢”,这些都是令人欣慰的。但是,同时出现的低效率、低质量的“兜圈子”现象,也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

1, 虚晃一枪,两张皮

我曾听过一堂课“瀑布”,在第一课时的最后环节,学生一连串提出好多问题,比如,“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中“叠叠”是什么意思?“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中怎么说是“白银”?“一座珍珠的屏”中“珍珠”是什么?面对学生提问,教师的姿态只是倾听,点头,态度极其和蔼。待学生都问完了之后,教师说,很好,下节课我们一起解决这些问题――为什么不趁热打铁而要留到下节课?等到了“下一节”,学生的兴奋期已过,解疑的意义就不太大了。同时让我担心的是:在下一节课,热情已经冷却的,可能不仅仅是学生,教师很可能不再理会学生的提问,还按照自己的固有思路教学。

2, 明知故问,走形式

学生质疑主要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使教师清楚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高课堂的效率。二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但是,我发现,好多质疑就是注重形式,走过场――为疑而疑。

“看到题目你产生了什么问题?”这是我在另一节《瀑布》课上听到的发问。学生根据平时教师引导的习惯,开始了动嘴不动心的所谓质疑。“为什么写瀑布?”“怎么写瀑布的?”“瀑布是怎样的情景?”其实,这样的质疑纯属明知故问,是服务于老师的思路的。试想,我们每一个人在阅读的时候,看到题目,如果感觉吸引人,就会很自然地阅读下去,怎么可能“停”在那里,思考“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即便有,我也只能从阅读中寻找答案,而不是坐在那儿傻想。

3,水上浮萍,不到位

高质量的“问”,应当是开山的斧子,深耕的犁杖。学生质疑水平的不同,其实正反映了教师教学和引导能力的高下。如果学生的问题仅仅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这个句子我不明白”上,我们教师就该好好反省自己了。对字、词、句进行解释,这些疏通性的问题,不应该成为课堂质疑环节的重点。研究性、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才应该成为教师学生质疑、探索的方向。<<<1234567>>>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