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湖泱泱,湖水汤汤;先生之德,山高水长”。9月26日,在西南交通大学镜湖湖畔举行的“朱铃教授与高校思政课改革和建设座谈会”上,成都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罗映光教授吟诗恭贺西南交大朱铃教授80岁寿辰,并送上一幅写有“寿”字的书法作品。在场330余位成都高校思政课领域的嘉宾见到此景,送上了热烈的掌声。其中很多名教授,都是朱铃的学生。
一个岗位坚守56年
1929年,朱铃出生在江苏省南通县的一个小镇,幼时爱好文学,理想是当一名记者。上初中时,他与好友结成文学社团,自费出版文学刊物,还乐此不疲撰写小说。“《后的弥留》是我在报纸上发表的第一篇小说,那时的稿费不高,但是给我带来很大的乐趣。”朱铃说。
1948年9月,朱铃考入东吴大学的国文学系。随后,他跟着同学们组织学习小组,学习马列著作,并决心到政治中心---北平去学习,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1949年,朱铃参加了大学转学考试,考上了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终却选择了燕京大学。他说:“燕京大学有全国闻名的新闻系,我想通过先当记者,积累生活经验,再走上文学的道路,就像苏联的作家爱伦堡和西蒙诺夫一样。”
1952年,朱铃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预备党员。毕业分配时,朱铃的分配方案从“留校助教”变成“新华社记者”,后又改成“唐山铁道学院(西南交大前身)马列主义课助教”。
朱铃愉快地服从了分配。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是他们那一代青年学子的独特风范。钟情于西南交大,倾情于思政课教育,在同一个单位的同一个岗位,朱铃用恒心默默坚守了56年。
“五字教学法”上活理论课
有一年,西南交大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被学生评为“喜欢的课”。一些专业课老师不服气,偷偷地到两位理论课教师的课堂上去听课。听完后,他们心服口服了。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情形完全不是这样的。“言者谆谆,听者藐藐。那时,学生对听课不感兴趣。有的教师感到课难讲,待遇低,想改行。”朱铃回忆说。于是,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在有生之年,把“中国革命史”讲好,讲得让学生喜欢听,有收获,“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从此,朱铃长期深入学生,调查研究。调查中,朱铃发现: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政治理论课才能赢得青年学生的心,这就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
多年来,朱铃就像对待创作艺术作品一样对待每一次讲课,精心组织教学,精雕细刻,精益求精。他总结经验提出了“五字教学法”:简: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实:实事求是,寓论于史;新:联系实际,温故知新;理:史论结合,以理服人;情:声情并茂,以情动人。
“上课时,我们总可以看见朱老师拿着一摞书进教室。但是,他几乎不看手里的讲课材料,因为他已经将课‘背’下来了。
有一个学期,他为了给学生上两节课,花一个假期阅读了30多万字的材料。”西南交大宣传部贾兆帅回忆说,朱老师讲课总是充满激情,声音清脆洪亮,肢体语言丰富。
由于朱铃和同事们的努力,“中国革命史”成为全校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学校老师何云庵说:“开始上课时,有的学生还带着小说和其他作业。但是,朱老师讲着讲着,学生就放下了小说。”
50余年的教学生涯,朱铃获得荣誉无数。1989年,朱铃荣获“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991年,他荣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1996年,他参与编写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通用教材《中国革命史》荣获原国家教委颁发的优秀教材一等奖;1997年,他被评为首届全国普通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
爱心献给所有青年学生
一名来自陕西的学生,家境贫困,学习困难。在听了朱铃一次报告后,写信向他求助。朱铃立即给他写了一封4000多字的回信。随后,又专门找他谈心,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两人成了忘年交。
假期里,这名学生从家乡给朱铃背来一袋小米和一个大西瓜。这是他的父母让他带过来的,说是要“表示山区人民对朱老师的感激之情。”这名学生毕业后,成了铁路建设系统的先进人物。
不仅对自己的学生关爱备至,朱铃还将爱心献给了不是他学生的社会青年。
“我很苦闷,人生没有什么趣味!”四川忠县一名高考落榜生曾写信向他诉说苦恼。收到来信后,朱铃回信并寄资料给他。第二年,这个学生考上了大学,偏偏经济上遇到困难。朱铃又寄钱给他,直到资助这名学生大学毕业成为一名工程师。
有一次,朱铃去西南财经大学听课,发现一名青年教师的课讲得很好。他多方了解情况后,向西南财大的党委推荐这名教师。他说:“我发现了这名青年教师,就像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找到了自己失散几十年的儿子。”终,这名青年教师成长为西南财大的学科带头人。
朱铃还常常走出大学校园,到工厂、农村、部队……宣传马列主义真理。有一年春节前夕,他冒着纷飞的大雪,来到乐山市峨边县沙坪某劳动教养所,为1500余名劳教人员作了5个小时的爱国主义主题报告。报告结束时,劳教人员自发地唱起《社会主义好》。
1999年,朱铃退休了。但他没有停止学习,没有停止给青年学生讲课。他的视力很差,只有0.1,但他仍然阅读大量资料后,才给学生上课。2005年9月,他为刚刚入学的新生作了4场“人生历史的新起点”的报告。报告结束后,水泄不通的教室里,全体学生起立鼓掌,向这位在思想政治课讲台上工作了50余年的老教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