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教育评语心得

从温情脉脉的《黄鹤楼送别》看教师文化风格的资源开发

03月17日 编辑 39baobao.com

暑期细读一个个案例反思,越发觉得上课就是上出教师自己的文化。在学生面前,一个语文教师就是一本厚厚的书。想起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过: 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研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远,你对文本研读就有多远;你的精神倒影有多美,你对文本研读就有多美。研读文本的终极意义就是研读自己。 翻阅五年级的教材,赫然映入眼帘的文包诗《黄鹤楼送别》令我回忆起一位内秀温雅的同行,有幸聆听其站在一个温馨而又有效引导的高度,引领学生走进了千古传诵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走进千年之前的动人话别场面。课堂的一幕幕细节至今历历在目,教人感触良多。遂概括如下可圈点之处提醒自己 教师是最好的教学资源。

一、整体设计凸显文体特点

文章是文包诗,散文补充的背景皆为理解古诗所服务,一言以 诗 贯之,感觉特别 宽 ,李白的诗句随手拈来,不以单纯教课文的高度来教课文。开篇用几位学生即兴创作的关于本文的诗歌书法作品,激发学生的诗兴;板书以:

默默无言共赏景,

依依惜别诉真情,

过尽千帆皆不见,

一心只送孟夫子。

的诗作身体力行;将改写教师的板书,创作诗作作为本课的作业。这样大语文观提醒我们:教师的视野有多宽泛,孩子的学习活动就有多宽;教师把教材的教学价值挖掘多深,在孩子心底留下的记忆就有多深远。

二、教师的课堂导语尽显功底

读如下的几句,顿时有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教师善于将自身很见功力的文化底蕴转化为良好的教学资源。

一首好诗像一个朋友,告诉我们什么是高山流水的朋友之情,告诉我们

用颤音来读 流 体现其中的意犹未尽;

他用含情脉脉的眼光注视着那一叶孤帆

似乎要将自己满腔的思念融化

如果情绪可以融化,那它已经融化在东去的江水中,

真是情意绵绵,情深似海,情景交融,

这就是最后一句诗的魅力所在。

这哪里仅仅是课堂的导语,分明是教师在用生动的言语直观手段,创设富有摄影师的取景效果的情境,展示给学生一幅富有动态的丰实而细腻的送别画面。

我们常常不敢远离课件,用直观的画面代替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熏陶,殊不知,作为母语的教师传承的中华文化的精华,就在教师本人每堂课上的出口成章、洋洋洒洒、信手拈来、情动辞发之中,在富有艺术性和启发性、示范性的教师自身语言的点点滴滴身教当中。就像心灵需要养护一样,语言同样要养护。

三、注意补充材料的针对性

李白写下了《赠孟浩然》: 我爱孟夫子,风流 流连山水间,是李白向往的生活。一个天才的诗人,连孔夫子都不放在眼里,却在此喷涌出师生情、手足情,这种投缘、尊敬,分明有着惺惺相惜、知己难求的感觉。加上简练的两人的交往资料,更利于理解这份忘年交。

我们不是不会在教学中加补充材料,加得好、合适、高效,加在点子上才是关键。有必要将有的文本如散文、诗歌读厚读深,利用教师对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深广的阅读背景,深入浅出,慎重选取,帮助孩子理解主旨。

我们大胆,因为觉得那是重难点;我们小心,因为是用核心的课程资源 教材在教。强调文本解读的持续性和教师个性,更需要教师的钻研精神和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素养。

四、言语智慧的即时性

在课堂表演环节,一组女生分明也演出了豪气,但是教师没有满足平面的推移,自己当起李白,与学生临时即兴发挥表演的机智,要求学生灵活回应教师的语言:

孟兄,看这天多蓝啊!说实在话,自从结识了您,给我很多帮助,你是我的兄长,请满饮此杯吧!

长江边繁花似锦,烟雾迷梦,与孟兄畅饮真乃人生一大快事。

看,这是一瓶陈年女儿红。

再饮一杯,祝您一路顺风!

反复的课堂口语交际练习终于得到学生的回应:

真乃好酒也,此番畅饮后,我离开也值得!

教师要在课堂担负起主导和平等中的首席的责任,教师的在场,表现在调控课堂的气氛、活动进程,更难得的是以语言碰撞语言。这种言语智慧只有在这样即兴的情境中才能习得,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孩子口语交际的即兴智慧和能力也是可以在日常的课堂渗透培养的。如果教师有这样的意识,持之以恒,孩子们自然能说会道,在大方交往中闪烁智慧的火花。

五、在语言文字的挖掘和揣摩上不惜功力

孤 字抓得特别好:

其实江上还有很多白帆,为什么写孤帆 ?

过尽千帆皆不见,

一心只送孟夫子。

体悟 孤 字背后的情,惟其深情,方显难舍难离。这 孤 字的情与意更进一步理解,更好读出那份知音远赴扬州带给自己的无言感受,读出那份余味无穷 我们浸润到古诗的字面字外意中,分明可以更好感受那字字动情的凝练与深意!

一字未宜忽 。这样原本就浓缩精练的古诗已经是字字玑珠,而成为诗眼、文眼的关键字需要教师对语言的敏感,更需要教师在这样的语言点钻研挖掘,乃至紧抓不放,将言与意互为转化,设计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做大做强这个语言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细细指导学生揣摩这样凝练的文字背后的意蕴感、情丝结和表达的精妙。

六、在教师文化风格上开发资源

记得当年听课的同行们纷纷由衷赞叹: 听君一堂课,胜教十年书。 仔细回想,发现《黄鹤楼送别》曾经被自己作为 古今送别文化对比 的主题教学上过,当时还对比李白《赠汪伦》的踏歌相送、高适《别董大》的赠言相勉,与孩子们畅想自己与友人惜别会采用的送别方式 值得思考的是:怎样才是适合孩子的课堂文化?再现温情脉脉的当年氛围当年情怀,时尚现代与传统结合的古今对比,都应该基于对当前不同孩子的学情分析,再考虑教师个人的文化风格倾向。

课堂因各人风格和文化倾向而异。教师上课分明是上出自己的文化风格,因为文化支撑着语文课的层次。让我们积极有效地开展 文本研读 和广泛甚至庞杂的阅读,一定能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将教师的文化风格转化成良好的教育资源。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