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教育教学论文

农村社会学课程的论文

08月16日 编辑 39baobao.com

[农村优秀青年教师专题研修班的学习感触]有幸参加上海市农村优秀青年教师专题研修班第四期的学习,心里既紧张又充满期待。第三期的结业式已经听得我们满怀欣喜、信心满满,紧接着我们第四期的第一个培训讲座《做有自信...+阅读

农村社会学论文篇1:《农村社会学教学模式改革方向》

摘 要:在当前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和社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理论基础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文章以农村社会学的教学改革为例,指出以增加头脑风暴法的启发研讨环节与以情景模拟、动手操作为典型特征的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是这类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并分析了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理论基础课;教学模式;农村社会学

一、专业基础课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21世纪是高科技迅速发展和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这就意味着,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中,能够脱颖而出或竞争中处于优势的人才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 这不仅要求他们要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综合素质, 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尤其是立足于专业知识基础上的应用能力对于其个人发展非常重要。这就要求从事某一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而且需要具有关注时势的意识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这必然意味着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式上要作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前高校课堂教学确实也存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复合性人才培养目标不适应甚至背离的情况。比如,受一些现有的监督、考核机制、体制及政策的影响,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授课地点等方面还无法做到相对自由度的自主安排,像社会学专业中的社会调查、公共管理中的实践环节等课程无法到现场情境进行。再比如,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作为授课对象的学生对上课内容,上课方式、方法上也有了新的需求,他们不仅需要能从教学中学到实用的科学文化知识,他们还希望在课堂中能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尤其喜欢符合他们审美观念的教学方式,比如娱乐性、非正规性等。这也意味着新时期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做出适应性调整。在教学系统中,毕竟学生是中心地位,一切应围绕着学生的成长和需求为目标。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方法还存在诸多滞后于时代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现象。由此也衍生出诸多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不良现象。前者如学生因对教学内容没兴趣而出现玩手机、聊天、逃课普遍等。后者表现为学生对专业知识吸收和转化能力差、只为考试而学的被动学习局面,也使得学生因专业基础不扎实而导致专业实践能力不突出等混文凭的现象。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系统中,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场所、外部社会环境等要素都存在推进适应性教学改革的要求。学生方面主要体现在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作为90后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都不同于以往几代人,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偏好和价值追求,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喜欢中规中矩。所以,他们在课堂中也希望接触新鲜、有趣的教学内容,也喜欢带有娱乐性、艺术性的教学模式。从教师主体来说,专业课教师由于受各种量化考核机制的影响在日常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习惯于已有的教学方案与方法,除非有外部压力,一般情况下,他们很少主动去改变教学内容和方法,因为每个人都有路径依赖的习惯,能不改变尽量不改变。因此,对于专业课的教学模式改革来说,教师的创新观念与意识自觉性很重要。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指对书本知识的转化及演绎。教学方式的改革也主要与前面第一点相关。教学场所的改变主要指适合情境模式的设施条件不具备,如情境模拟的活动场地与相应的条件等。教学的外部环境是指社会大环境发生的变化对现有教学模式提出的挑战,如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现代即时传媒对学生的影响、就业形势与就业市场状况、职业评价体系、社会舆论等对高校教育体系及其学生产生的影响等。由此可见,当前中国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以及由社会快速转型产生的社会变迁需要高校课堂教学模式做出适应性调整与改革。本文试图以农村社会学课程为例,探讨人文社科类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改革问题。

例如,社会学专业中的农村社会学传统教学模式主要旨在传授农村社会学的基础知识,而针对农村社会发展所需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却很弱。教学仅仅告诉了学生农村社会是什么和怎么样,却没能教会学生如何走入农村,了解、分析和发现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问题以及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农村的能力。从教学方式看,目前该课程主要是以教材和教学大纲为依据,以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的自上而下的传统式教学为主。虽然课堂中也在努力调动学生参与讨论,但是由于学生对农村社会了解甚少或者不深刻而使讨论仅能处在一个浅表性的、就事论事式的、碎片式的三言两语的层次上,既无法达到互动的效果,也无法培养学生农村社会实践的能力。从教学效果上看,学生仅仅掌握了为了考试而做的笔记或教材上的死知识,不但未能学会运用农村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调查研究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未能提高学生服务于农村的社会实践能力。从教学评价来看,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社会等评价主体都认为,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等方面是较弱的。

作为一门应用性课程的教学,除了要教授课程的基础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动手能力。这就要求该类课程的教学既能传授专业的基础知识,又能适应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对专业技能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的需求。这一方面意味着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该课程培养方向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即把学生向着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方向培养。目前,我国有的高校在这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上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他们在教学内容上紧密联系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及问题进行调查,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互动启发式教学和以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及内容 根据已有的研究,社科类专业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尤其要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转化能力,如社会调查、方案策划、数据处理和管理服务等能力。这就要求增加带领学生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和服务等实践环节教学。在课堂教学方式上,也要变教师主讲、学生记笔记的传统教学模式为讲解、启发、讨论与实际操作等多维互动模式,以培养适应现代农村及社会发展要求的实用性人才。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在教学方法上,讲授与研讨、启发式相结合,叙述间以评析,理论间以实例,讲练结合;在教学手段上,积极开发多媒体课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活动。其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仍坚持讲练结合、学用结合、案例模拟结合、课内课外结合、教学科研结合的实践性教学的路子。再次,本课程通过学生预习、准备、阅读课外资料等形式,大大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投入,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课题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掌握了社会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统计分析的能力。

课堂上,教师主讲基本知识和相关背景后,引导学生思考与互动讨论、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其他同学发表意见、教师点评。教学效果比较理想。课堂上除了增加互动研讨的环节,整个课程内容也适当增加了实践和实验环节,如农村社会调查、农村社区服务与模拟管理等,从而将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与农村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深入农村实践的能力。

课堂教学依以下若干环节进行:第一环节,由教师主讲基本概念、理论及其相关的背景介绍;第二环节,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及指定文献,相互介绍自己所获心得体会并提出1―2个问题;第三环节,由负责小组成员记录、整理所有发言人的观点、问题,把重合率最高的问题挑出来,以供大家讨论、辩论;第四环节,主题讨论(辩论)或情境模拟;第五环节,教师结合学生发言、辩论的情况进行回应、点评、讲解重点难点并进行总结。通过这样的教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农村社区治理与村民自治内容时[1],我们提前一周把要阅读的教材内容和课外补充材料――关于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实践研究的相关文献材料布置下去[2-5];同时,按计划分组情况,由一个小组负责本章内容的安排;其间召开负责小组所有成员的会议,就如何准备讨论主题和现场模拟环节进行讨论,并安排分工任务,2人一组,承担上述任务,另外安排一个找相关视频资料的学生,收集关于村民自治比较成功的典型案例。课堂教学过程如下:首先,教师介绍本章主要内容、主要概念解释。其次,安排所有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接下来是由负责小组呈现他们收集的相关资料和相关情况介绍。第四环节是启发式互动环节,由负责小组呈现一个案例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拆迁问题(源于凤凰卫视:今日观察),由负责小组动员学生参与讨论,指出这个案例中你观察到了什么,和教材上哪个内容相对应,你怎么看这个问题,其他学生怎么看,然后交互讨论、辩论。此环节由负责小组的学生记录并统计同学关注到的问题有哪些,其中,被多次关注的问题有哪几个,并记录下来,写在黑板上。第五环节是由负责小组主导对高度关注的问题村民自治过程中参与力量有哪些,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各自的行动逻辑是什么进行解释,教师也给予解释。第六环节是教师进行总结和评论。通过这样一种启发互动式教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现场应付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实施效果

作为一门专业应用性课程,其教学的理想效果在于,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如何将专业基础知识在农村这样一个特定的区域性社会中应用,另一方面则在于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因此,本课程的改革也主要是以注重培养能力和激发兴趣为导向的。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社会学本科专业是一个理论层次较高的一个专业,它是在理论视野较高的层次上观察、解释和预测社会发展的趋势及其运行中存在问题的一门学科,但是,对于社会学专业的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说,它又面临就业与工作技能等方面的挑战。因此,该课程的改革也正是基于对这一现实困境的思考而展开。作为该专业中的应用性课程,我们力图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二,贯彻落实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我们力图通过这种模式一方面去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意识、专业视角和专业思维,另一方面也试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这种模式将会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能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第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课堂中增加了互动环节,整个课程内容也适当增加了实践和实验环节,如农村社会调查、农村社区服务与模拟管理等,从而将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与农村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也提高了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深入农村社会实践的能力。第四,增加了许多课外知识的资料,包括文献和视频资料,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些资料是学生参与收集的,所以,很适合他们的审美趣味。第五,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强化过程考核。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希望得到他人的关注,所以,课程课堂教学中,每一位学生的现场表现大家都能看得到,教师也更清楚哪些学生更优秀,并能发现某些学生的不足,给予适当的建议和引导,有助于他们的成长。这样的强化过程考核也会使得每一位学生的课程成绩更加符合实际,也相对公平,避免出现平时不重视、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改革试行几年来,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每一组都有任务,所以他们在准备的过程中特别认真。而且,各组之间有一定的竞争,各组都不甘落后,表现特别积极,改变了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第二,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查阅文献资料和分析文献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专业视角观察和分析农村社会现实的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第三,课程改革过程中由学生收集和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课外阅读资料和视频资料,为后面的教学奠定了更加厚实的基础。第四,扭转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习惯,以前专业课教学因为理论较为抽象,所以课堂上教师讲起来比较费劲。现在通过教学模式改革,学生首先有了提前预习和阅读的习惯,在课前有了准备的情况下再去听课和课堂互动就有了基础,思考也变得积极了,专业的素养也逐渐培养起来,所以,上课的效果也比过去好了很多。第五,课堂教学中,由于是互动教学,所以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教师更多地了解了学生,也慢慢地悟出如何找到适合他们愿望的教学方法。在此之前很少注意到的,比如,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再比如,学生对专业知识转化能力方面存在的欠缺等也是在互动教学中也慢慢发现。第六,教学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和修订,主要表现在压缩教材上阅读材料和通俗基础知识的讲解,增加趣味性阅读资料和联系实际资料的阅读。增加课堂互动和情境模拟环节,重在趣味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改革可以在社会学专业以及其他人文社科类专业课程中推行。尤其是应用性专业课程更适合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因为这类课程一般都是在学生已经接受过社会学基本概念、理论、方法和专业视野的基础上针对社会某一具体领域进行应用性建构而成的知识体系,即它们都是在学生已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而开设的专业知识转化、应用的课程,因此,有两个条件决定了同类课程可以推广使用这种互动启发式教学模式:一是学生有了专业基础课的训练;二是所涉领域的应用性决定了它需要进入或营造情境,才能切身体会到在教材中抽象出来的文字语言与现实所指之间的关系,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实践环节。由此可见,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新时期高效人文社科类课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转变的重要体现,也是高等教育转向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刘豪兴.农村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袁亚愚.新编乡村社会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9.

[5]杨懋春.乡村社会学[M].台北:台湾正中书局,1984.农村社会学论文篇2:《我国农村地区彩礼的社会学分析》

摘要:彩礼是我国农村地区婚姻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积极社会功能,但是,彩礼所引发的婚姻纠纷案件不在少数。本文是基于对此问题的既有研究基础上,试运用社会学、人类学相关知识分析彩礼的社会功能及引发的社会问题,并提出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彩礼 毁婚 嫁妆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婚姻关系中的彩礼也有水涨船高之势,尤其在我国农村地区表现较为突出。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村地区彩礼的形式比较单一,价位也相对较低;近三十年来,农村地区的彩礼形式和价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与彩礼相伴而生的问题造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一、彩礼的涵义、由来

(一)彩礼的涵义

彩礼,又称为聘礼、纳彩等,是我国一种传统婚嫁习俗。按照这种风俗,男方娶女方为妻,首先应当向女方父母表明结婚意向,同时送上一定价值的财物。至于彩礼多少则视当地情况、当事人的经济状况等因素而定。

在送彩礼和接受彩礼的过程中,男方给付彩礼是无偿的、自愿的,女方的接受行为也是一样,不需要给付男方同等价值的补偿。双方构成法律上的一种赠与关系,它不同于一般的赠与,而是以婚姻达成为预期结果,很多时候双方对此有明确的表示。女方接受男方的彩礼后怎样处理或预期结果没有达到的情况下彩礼是否返还,往往是双方纠纷的焦点。

(二)彩礼的由来和发展

古代社会中婚姻关系的缔结有六个程序,分别是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现代社会中的彩礼就是从这六礼逐步演化来的。纳彩,男方家长请人向女方家长表明结亲意向;问名,男方得到媒人的消息后再请媒人去女方家,问清楚姓名、生肖、生辰等具体情况;纳吉,在问清楚基本情况后到算命先生那里去算两人是否合适;纳征,男方送给女方一定价值的聘礼,这是比较关键的环节,女方是否接受对婚姻关系能否建立有重要影响;请期,在前面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好后,双方都表示认同这门亲事,男方可以通过媒人向女方家征求意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正式办理婚事;亲迎,新郎亲自去女方家迎娶新娘。

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公社的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婚姻形态也转变为以男子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当妇女丧失了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主导地位,甚至丧失了其独立性,妇女和奴隶一样成为男子的财产和工具时,妇女便可以进行买卖了。商周时期出现了以俪皮为礼的买卖婚姻。俪皮就是成对的鹿皮,由于古人以皮为货币,所以俪皮之礼实际上是买卖婚姻的原始形式,俪皮也成为我国最早的彩礼形式。

改革开放后,农村婚姻的缔结过程中,彩礼无论是在品种上还是在价值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品种上来说,1980年男方付给女方的彩礼一般是手表、自行车、衣物和少量的金钱,而现阶段已被摩托车、汽车、商品房、电脑、珠宝首饰等物品所取代;从价位上看,有些农村地区在1980年早期还流行百里挑一的说法,即彩礼费用为101元,寓意女方是从一百家里挑出来的,而现在彩礼费用上调了近百倍,如6600元算是少的,寓意六六大顺,甚至万里挑一的情况也并不少见。

二、彩礼的社会功能分析

默顿认为,功能是一个中性概念,是指可以观察到的客观结果,这种后果依照其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性质不同可分为正功能(积极功能)和负功能(消极功能)。积极功能与帕森斯的功能概念涵义相同,消极功能是指会导致社会协调性和适应性下降,或者导致功能紊乱的后果。彩礼的积极功能和消极功能是视其对社会系统的维持作用而定。

(一)彩礼的积极功能

1.女方为减少风险可以预先通过彩礼得到补偿。媒人在农村婚姻的缔结过程中起着的牵线人作用,但媒人的介入往往使自由的婚姻变了形。一般情况下媒人是由男方聘选的,在谈判的过程中会明显偏向男方。他(她)向男方介绍女方的情况一般是真实可靠的,而向女方介绍男方情况时则有可能添加了渲染的成分;即使媒人在主观上没有偏向,但媒人对于男方及其家庭的情况也难以做到知根知底。因此,女性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防止婚前信誓旦旦,婚后反目成仇现象的出现,通过彩礼预先得到补偿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2.彩礼起到了加强婚姻关系稳定性的作用。婚姻关系本质上是当事人的契约关系,为了使这种契约关系得到维持和固化,人们便创造了许多保障机制。一方面,通过宴请亲朋好友等仪式性活动,让人们对婚姻进行无形的监督。另一方面,人们领结婚证书,以法律维护婚姻的合法性。无论是无形的监督还是有形的保障,都存在一定的风险。男方赠与女方彩礼后,情况就变的不同了,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如果毁婚就不得不考虑婚约解除后所要面对的利益纠纷。彩礼在物质利益方面加固了婚姻的契约关系,在无形中起到稳定婚姻的作用。对此,费孝通教授在《生育制度》中有过生动的阐述:在结婚前,男女双方及其所履行的各种责任,其重要性是,把个人的婚姻关系扩大成许多人负责的事,同时使婚姻关系从个人情感的爱好扩大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这些必须履行的义务中,最受人注意的是经济性质的相互服务和相互送礼。

3.彩礼可以表达男方的诚意和信用的担保。婚姻是人生大事,男方求婚需要表达诚意,诚意又需要具体的载体来表现,彩礼就是一种比较合适的载体。彩礼是一定的金钱或物品,是劳动成果的代表,送彩礼就是把自己的劳动成果送给女方,以表达自己的诚意。婚姻信用是老百姓民间生活的基本信用,女方要求男方提供信用担保也是人之常情。

(二)彩礼的消极功能

彩礼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它的消极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彩礼影响到男方家庭正常的生产生活。现在彩礼价位居高不下,甚至出现相互较劲攀比的趋势,对于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为娶媳妇花费的彩礼甚至可能是整个家庭好几年的收入。有的家庭一时之间很难拿出这不菲的彩礼,就只好向亲朋好友借钱,然后节衣缩食地慢慢偿还。

2.彩礼损伤彼此和气影响婚姻质量。结婚时所要彩礼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可多可少,在女方提出的要求超过男方的预期时,男方会通过媒人再次协商。如果女方坚持不让步,男方也确实无力承担时,双方之间难免会有不愉快,有可能就因为彩礼问题的意见不同而分道扬镳。

3.彩礼可能成为家庭纠纷的症结。既然女方占有一定的优势地位,那么男方家不得不咬紧牙关付出高额的彩礼把媳妇娶回家。顺利结婚之后,当双方生活的并不幸福,整日争吵不休,男方觉得当初付出的彩礼不值得,产生讨回彩礼的想法,女方是不会轻易答应的,由此展开口舌之争。姻亲之间因为彩礼往来而互相怨恨,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因彩礼问题而互相埋怨。富有情感表达意义的彩礼摇身一变,成为操纵婚姻的一种手段,使原本亲切、纯洁、富有情感的血缘、姻缘关系染上铜臭的气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得冷漠麻木。

三、彩礼引发的社会问题

彩礼使本来美好纯洁的婚姻蒙上金钱交换的色彩和买卖的性质,有可能因为彩礼方面的分歧而毁掉一份好姻缘。近年来,有关彩礼问题的纠纷已经常见于报端,成为影响农村稳定的一个新因素。

首先,彩礼给农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收入有了显著提高,但这期间彩礼的费用却由上百元增加到上万元甚至几万元,增长的幅度达上百倍之多。高额的彩礼费用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沉重负担,某种意义上说,因巨额彩礼而导致男方家庭负债累累,影响婚后生产的正常进行和婚后家庭的幸福,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

其次,彩礼不利于婚姻的自由和现代婚恋观念的建立。婚姻法规定,在正式领取结婚证书之前,男女双方在择偶上是自由的。彩礼成为婚姻的一个程序后,婚姻的自由受到限制,在农村彩礼一旦送出去就意味着婚姻的正式确立,任何一方不得随意解除婚约。此外,彩礼也不利于现代婚姻观念的建立,彩礼使婚姻蒙上太多的物质利益,扭曲了人们的心灵,强化了人们在择偶时对对方家境、家世和经济条件的重视,而忽视了对情感、人品和婚后幸福的考虑,影响了婚后家庭生活质量和家庭稳定。

再次,彩礼助长了农村的不良社会风气。彩礼作为一种炫耀性消费,直接涉及到人们的面子,因此也最能激起人们的攀比心理,你结婚时出一万的彩礼,我将来出两万,一旦高上去就很难降下来。现在农村婚姻缔结过程中送彩礼还是万里挑一,将来就有可能出现十万里挑一。这股攀比之风不止,将严重影响到农村的社会风气和新型社会主义农村建设。

最后,彩礼引发的诸多社会纠纷,已开始影响到农村社会的安定团结。有的男青年家庭因支付不起彩礼而使其错过结婚年龄,这一单身群体往往容易滋生反社会的情绪,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四、有关彩礼的若干建议

彩礼确实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但是它既然自古至今一直都存在,并不是短期内就可以消除的。根据目前我国农村婚姻礼俗的实际情况,笔者在这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女方向男方索要彩礼应当考虑男方的实际经济能力。一定数量的彩礼是符合当地风俗习惯的,但不应有相互攀比的心理,否则受苦受累的还是婚姻当事人。在没有结成婚的情况下,女方应主动返还男方一部分彩礼。当婚姻不成时,双方家庭需要处理经济往来问题。不管是哪一方造成婚事告吹,女方无论是从道理上还是情感上都不应当心安理得地使用男方赠与的彩礼。

其次,女方将彩礼以嫁妆的形式返还给男方。女方在得到男方送来的彩礼后,可以以适当的形式返还给新婚的夫妻,嫁妆就是比较合适的选择。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既然男方送给女方丰厚的彩礼,那么女方家长没有理由让女儿空手出嫁。

再次,基层政府部门积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彩礼。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妇联组织,应当加强引导宣传力度,使村民对彩礼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农村基层组织大力宣传新的婚姻法和婚恋观念,让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彩礼这一不良习俗带来的社会影响。

五、结语

彩礼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在某种程度上说,结婚送彩礼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我们很难在短期内消除其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只能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彩礼、对待彩礼,避免彩礼发展成一种危害社会的歪风邪气,而是使其成为一种文明的传统文化习俗。

参考文献:

[1]钟祥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婚姻习俗的变迁.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谢瑞凤.农村婚姻支付变迁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黎民,张小山.西方社会学理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4]白莉.陇东农村彩礼研究.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农村社会学论文篇3:《农村老人自杀现象的社会学解析》

摘 要: 现阶段的农村屡屡出现老人自杀现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借助于社会学的相关理论视角,并以中部农村A村为例,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概括出代际关系变化、集体意识丧失以及农村社会道德变迁对现阶段农村

以下为关联文档:

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作总结会昨天下午,我有幸参加了在平湖市进修学校召开的 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工作总结会。聆听了徐孝鳞校长对这项工作的总结以及有关经费使用的通报情况,同时教育局的邹科也对这项...

立足农村小学实际完善教师评价机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建立符合素质教育思想的评价制度是保证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关键。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

农村小学教师教学常规管理培训学习小结12月10日至12日,我们小组十三位学员到海口景山分校跟班学习。在这三天内,我们进行了走动式观摩课堂,完整的听了一节四年级英语课,参加了语文、数学教研组活动( 说给大家听 ),跟邢益...

浅谈农村自然资源的废物利用这几天园里组织教师到县实验幼儿园参观,主要是去看一看环境布置和操作活动设计。回园后园内根据地处农村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给各班布置了自己的任务。 一、环境布置及操作活...

如何营造农村特色户外区域环境1、种植农作物。农作物知识是农村幼儿园科学活动内容之一。我们尽量种一些具有季节特色的农作物,如麦子、玉米、花生、辣椒等。它们不仅使幼儿认识了节令;同时,幼儿通过播种&md...

农村小学教师谈课改农村小学教师谈课改 在新世纪课程网上,农村教师网友就农村小学课改发表了多种意见,本人选择有代表性意见摘要如下: 教育应该不分农村城市。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新课程如...

爱的力量——浅谈怎样应对英语学习困难的农村孩子农村普通中学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无法适应这一阶段的外语学习。他们外语学习能力薄弱,外语成绩低下,一上英语课就心情烦燥,思维抑制,继而放弃外语学习,两极...

农村青年教师研修班培训小结转眼间,半年的农村青年教师研修班即将结束,我很荣幸自己能够参加这次培训学习的机会,这次的培训充实而意义非凡,让我如幼苗般得到了滋养。整个半年的培训内容包括师德修养的讲座...

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的最优化教师们每天都在从事的英语课堂教学是由那些要素构成的?现在公认的说法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资源。那么,如何实现农村英语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的最优化...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