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教育教学论文

论文:谈儿童文学中叙事性作品的解读

03月16日 编辑 39baobao.com

[作为语文文本的儿童文学如何解读]作为一个语文老师,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意识,你解读的是一篇文学作品,而并非一份社会档案或世情报告。 不将一篇文学作品当文学作品来解读,这在中国的语文课堂上,已成司空见惯的常...+阅读

【摘要】叙事性作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相当大的一部分儿童文学作品属于叙事性作品。教师们普遍缺乏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普遍缺乏感受、阐释和分析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儿童文学中的叙事性作品予以解读:理解作品的核心主旨、梳理作品的情节主干、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关注作品的文体特征和写作特色。

【关键词】儿童文学 叙事性作品 主旨 情节 人物 文体

叙事性作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与抒情性作品相区别,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朱自强先生在他的《儿童文学概论》中,将儿童文学大致分为韵语儿童文学、幻想儿童文学、写实儿童文学、纪实儿童文学、科学文艺、动物文艺和图画书。[1]在这些儿童文学的分类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作品属于叙事性作品。

儿童文学阅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当语文教师想要走出教材的阅读范围,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予儿童指导的时候,发现准确把握文本,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面对长篇作品,教师们普遍缺乏阅读经验,普遍缺乏感受、阐释和分析文本的能力。 在我看来,文学专业的学生、文学专业的教师、文学研究工作者,最基本的、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要学会用自己的专业的方式面对文学文本,感受它,领会它,理解它,独立地对它作出判断。 [2]所以,六年的小学语文教学,在低中年段完成识字、写字的任务之后,通过大量阅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指导力度是不够的。这正是语文教学需要突破的 瓶颈 所在。如何突破?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儿童文学中的叙事性作品予以解读。

一、理解作品的核心主旨。主旨可以指作者写作的目的,还可以指故事要告诉我们的事情、道理。抓住作者最想表达的东西,体会作者内心最深沉的感情。这是教学准确定位的基点。

比如冰波的童话作品《月光下的肚肚狼》,肚肚狼是一只善良的乞丐狼,故事中他想尽办法希望变成王子为大家歌唱,帮助大家。可是,最终在月光下,他并没有变成王子,但他的歌声仍然成为月光下最美好的东西。此时,对肚肚狼来说,拥不拥有王子的外表已经不那么重要了。故事想告诉大家的是,内心的美好完美,远比外显的东西,更可以满足我们对幸福感的需要。最美的人不是王子,而是给予别人爱和善良的人。这就是故事的主旨。教师带领学生体会了人物性格的多元:贪吃、狡猾、小聪明、幽默、善良自卑、自以为是、可笑、老土 但教师的作用不止于此,而是要在 多 中引导学生看到 一 作家在作品中最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所以在《月光下的肚肚狼》中,肚肚狼一直想通过改变自己的外在来建立自信,最核心的性格概括就是善良自卑。而在主旨认识的引导上,教师问: 你认为肚肚狼最后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学生有的认为肚肚狼成功了,虽然他没有变成王子,但他的歌声依然治好了不少人的病。有的肚肚狼没有成功,他最后是没有变成王子。而故事主旨的重心不是肚肚狼有没有变成王子,而是变成王子是否重要,要让学生了解到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对主旨的准确把握,触摸作品的核心价值观念。

二、梳理作品的情节主干。同样的故事用不同的讲法讲出来,艺术效果往往会有很大差异。故事和情节有什么不同?故事是文本所叙述的事情,是作家叙事的原材料;情节或者话语则是讲故事的方法,或者是故事的布局方式。[1]比如,亚里士多德就用一百多字概括了荷马史诗《奥德赛》: 某个男人离家多年。海神嫉妒他,让他一路尝尽孤独和悲伤。在这同时,他的家乡也濒临险境。一些企图染指他妻子的人尽情挥霍他的财富,对付他的儿子。最后在暴风雨中,他回来了,他让少数几个人认出他,然后亲手攻击那些居心不良的人,摧毁了他们之后,一切又重新回到他手中。 正如亚里士多德说,这就是情节的真正主干,其他的都是插曲。

作品目录是引导学生梳理情节的最直接简单的凭借。 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了解。这就像是在出发旅行之前,要先看一下地图一样。 [2]以《窗边的小豆豆》为例,其目录部分简略摘录如下:

第一次来车站/1

窗边的小豆豆/4

新学校/12

我喜欢!/14

校长先生/17

茶话会/239

再见,再见/243

在这些章节中,《窗边的小豆豆》是写 小豆豆 就学路上最初遇到的困境,《新学校》写她初到巴学园,《校长先生》一节写初见小林宗作老师,而《再见,再见》则是写巴学园最终的命运。故事的情节主干是小豆豆因为与众不同而被迫退学,来到小林宗作的巴学园,在那里自由成长,奠定了她辉煌一生的基础。根据故事的主线,再来审视书的目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后思考: 如果把《窗边的小豆豆》整本书压缩成一篇文章的话,最应该保留目录中哪些章节? 我们会发现每一条目录在整本书的地位并不相同。

上面讲述的四个章节是建立起整个作品的支架性的内容,而另外一些章节,特别是中间部分的章节,就是回忆了在巴学园发生的一件件难忘的事,展开来写巴学园的生活。如果去掉部分内容,也不会影响故事的情节主干。

只有学会透视一本书,只有准确了解书的框架,我们才能正确地选取聚焦学习的文本材料,深入开展对故事、对人物、对作品意图的体悟。

[1] 南帆 刘小新 练暑生:《文学理论》第6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 【美】莫提默 J.艾德勒查尔斯 范多伦 著 郝明义 朱衣译:《如何阅读一本书》第31页,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

三、感受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描写人物,是叙事性作品尤其是小说的显著特点。儿童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小说、叙事类的散文等等,都有人物。

1.人物形象的多面性。比如《窗边的小豆豆》,主人公小豆豆就是一个性格丰富的人物。老师可以设计课堂问题: 你读了故事,看到了一个()的小豆豆? 人物个性品质方面的:顽皮的小豆豆、天真善良的小豆豆、心胸宽大的小豆豆、有责任感的小豆豆;也有故事情节的概括:窗边的小豆豆、掏粪的小豆豆、唱 巴学园是好学校 的小豆豆 在如此众多的印象中,教师继续追问: 小豆豆性格这么丰富,那么为什么书的名字却只叫 窗边的小豆豆 呢? 教师点拨:在日本,有一类人被称为 窗边族 ,他们特指一群被人冷落的人。因此, 窗边的小豆豆 其实就是指 被老师冷落的小豆豆 ,或者说是 问题学生小豆豆 ,由此引导到故事中所阐释的核心问题,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是好孩子,关键是我们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去爱他(她)。

2.同类形象的对比性。比如《长袜子皮皮》和《艾丽丝梦游仙境》,主人公都是女孩,都是通过故事的串接架构起整本书。但区别在于前者侧重的是刻画皮皮这样一个不寻常的孩子,而后者是侧重艾丽丝在梦境中的离奇经历。因此,教学的切入点不同,前者应重在交流 皮皮是个怎样不寻常的孩子 ,立足点在人物;后者重在交流 艾丽丝遇到了哪些离奇的人和事 ,立足点在情节。在准确定位立足点基础上,搭建整个阅读交流的引导思路。

3.同一形象的差异性。如《伊索寓言》中绝大部分写的都是动物。其中, 狐狸 是多次出现的一个形象。它狡猾、背信弃义,愚蠢、贪婪、自欺欺人、自私、阴险、忌妒心强,有的故事里又胆小、智慧、聪明 我们不能刻板的理解一种动物的性格。在文学作品中,他们可以有不同的特点。

四、关注作品的文体特征和写作特色。

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有诗歌、小说、剧本、散文和报告文学。每一种体现都具有它的特点。比如,寓言作品,通常都是短小精悍,用故事来说明道理。《伊索寓言》的文体特征是每一个故事的开头或结尾都有箴言点明语言,劝告世人。教者可以选择的一个寓言尝试让学生写箴言,交流之后,再跟伊索的原文对比。从故事中得到什么经验教训,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就算是类似的故事,伊索自身的箴言写作角度也有不同。因此,教师可以充分肯定学生的思考,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听者心悦诚服,就没有什么优劣之分。

而具体的作品,因为作家的构思,作家的写作风格的缘故,会呈现出自身的的写作特色。比如《小灵通漫游未来》这本儿童科幻小说,有非常典型的写作特点:第一,在每一个人物出场的时候,作家都细致地描写了他们的各具特点的外貌。第二,整个章节内容的连缀,实际上就是从未来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想象,怎么出行?怎样穿着?怎么饮食?等等。

总之,一部文本的意义是得到阅读。我们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要注意有一种链接的意识,即培养学生开阔的阅读视野。如读《青铜葵花》带动作者曹文轩先生的一系列作品阅读。再如读《伊索寓言》,可以选择与东方的寓言比较,拓宽视角。同时,我们要鼓励学生始终保有质疑的精神,疑惑促思考。比如《小灵通漫游未来》,写于1961年。作家五十多年前的想象有没有变成现实?作品中关于南极冰雪融化的想象,值得肯定吗?这些都可以鼓励学生去思考。

参考文献:

1.《儿童文学概论》,朱自强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2.《如何阅读一本书》,【美】莫提默 J.艾德勒 查尔斯 范多伦 著 郝明义 朱衣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1月第1版;

3. 《文学理论》,南帆 刘小新 练暑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4.《文艺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

5.《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王先霈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

6.《言语教学论》,李海林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