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教育教学方案

鼓上的小米粒

10月18日 编辑 39baobao.com

设计背景:

《鼓上的小米粒》是一个老教材,以往我们一直把它作为音乐游戏来组织教学。在许卓娅老师的层次教学理论的启发下,对该教材仔细分析,发现在表演、节奏、创编等方面都有可挖掘的余地,所以为《鼓上的小米粒》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教学活动,目的是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手段,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综合音乐能力。

活动实录:

活动一

活动目的:

1.通过老师的演示,进一步感知音的强弱变化,理解歌词,并尝试表演。

2.初步熟悉歌曲旋律及歌词,学习演唱歌曲。

活动准备:

小鼓 米粒 纸制小动物 歌曲录音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

1.老师出示小鼓,并用小鼓表演一段节奏,引出“小鼓在唱歌”。

2. 老师分别用不同力度敲击小鼓,引导幼儿听辩强弱。让幼儿讲一讲“小鼓唱得怎么样?”

*注释:开门见山的导入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在“小鼓唱得怎么样?”的思考中,孩子们已经开始了对强弱的感受,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二、通过老师的演示,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并学习演唱。

1.老师出示米粒。

T:“今天,小鼓和米粒要做游戏呢,请你仔细听、认真看”。

2.老师将米粒放在鼓面上,分别用轻、重不同的力度击鼓,引导幼儿注 意观察敲击轻、重引起的米粒变化,并得出结论“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 “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

3.幼儿模仿米粒,听辩老师击鼓的轻弱,边念边表演以上两句歌词,要求在跳的动作上表现出强弱。

4.T:“这个有趣的游戏还可以唱呢。”老师边击鼓边范唱第一段。

5.幼儿跟着老师学唱第一段。

6.引导幼儿用已有经验熟悉第二段歌词。

1)T:“瞧,小动物们也想来做游戏呢。”出示纸制小动物放在鼓上。

2)老师引导幼儿讨论:

a.重重地敲鼓,轻轻地敲鼓时,小动物会发生什么变化?

b.启发幼儿有节奏地说出:“小鼓唱得响,动物跳得高”, “小鼓 唱得轻,动物跳得低”。

3)老师用小动物演示,并范唱第二段,引导幼儿再次表演。

7.幼儿跟着老师学唱第二段。

*注释:从兴趣入手,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从歌曲的重点入手,将重点先提出来引导幼儿熟悉、感知、表演,化解了教材的难度,减轻了幼儿学的负担。<<<12>>>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