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小学学科教学建议 语文》第17条明确提出: 讲评之后要安排修改和后续训练,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中提高写作能力 足以可见作文后续修改的重要性。后续修改可以是老师修改,同伴互改,学生自改等等。不管哪一种形式,关键是让学生养成作文后续修改的习惯,习得作文后续修改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自我修改,才能真正提高习作水平。
一、后续修改的几种模式
我们经常会看到老师帮助学生把作文修改得密密麻麻,学生却连看也不去看一眼,当然更不知道老师为何这样修改;也会听到这样的话语 你再好好修改 ,可是,学生面对作文却一筹莫展;也有学生修改作文后,老师不闻不问,没有下文。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幼儿教育M.smtXjs.
,觉得这样几种后续修改的模式较为实用:
1、教师修改,集体讲解
刚进入三年级,处于作文起步阶段,以教师修改为主。教师用规范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经常把修改过的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运用媒体进行分析。这样的形式,至少有三大好处:第一,让孩子们了解各种修改符号,明白它们的作用,了解修改的意思。第二,看得懂老师修改的文章,如果面对老师辛苦修改的作文,学生却云里雾里,实在可惜。第三,为以后同伴互改或自己修改习作打好基础。
2、发现问题,学生自改
作为语文老师,不是自己把学生的作文修改得如何如何好,而要引导学生自己把作文修改好。 所以,教师在批改作文时,把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先用规范的修改符号标记出,特别是 补 、 换 等的情况。然后让学生根据老师提示的相应的修改符号进行修改,在实践中更加熟悉修改符号,这种半扶半放的策略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修改符号的作用,并逐步向自已独立修改过渡。
3、呈现样文
,集体修改
学生了解了一些常用的作文修改符号后,组织学生集体修改。可以选取一篇有代表性的样文显示在屏幕上,让学生共同修改。或者学生人手一份相同的习作样稿,先让学生反复读,发现问题,各自用符号进行修改;然后集体讨论,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使习作更加完善;最后把修改好的习作再读一读。经过反复实践,融集体修改与个人修改于一体,使学生逐步习得作文后续修改的方法。
以上几种形式是循序渐进的,当然也是互相渗透,相互结合的,作文后续修改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己修改。
4、自我修改,同伴互改
叶圣陶先生说: 文章要自己改,学生只有学会了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作文写好 养成了自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 因此,当学生了解了规范的习作修改符号和一定的习作修改方法之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修改幼儿教育(m.SmtxJs.)
,或者同伴之间互相修改。在独立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修改符号和修改方法。
在学生习得修改方法的过程中,正是运用了陶行知先生 教学做合一 的思想,在习作修改中教,在习作修改中学,在习作修改中做。
1、修改符号要规范
掌握规范的修改符号是修改习作的前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互相看得懂修改过的习作。
换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肖复兴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讲到了叶圣陶先生为他修改作文的事,文后的资料袋中展示了当时叶老为肖复兴修改的片段,学习目标中有 学习修改的方法 。课上,我们充分利用课后资料袋这一载体,让学生自己发现习作修改的符号,重点强调换、删、补、调等。
删
补
调
当然,教师对学生习作的修改要有提前渗透的意识,从一开始就要传递给学生规范的修改符号,到四年级上册的时候,学生对修改符号已经耳熟能详了
,为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做好良好的铺垫。当然修改符号的掌握要在实践中运用,在运用中掌握。
2、修改时间要保证
中段小学生,毕竟是孩子,如果让学生自己找时间修改,那么结果一定不会太理想,尤其是不够自觉的学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把习得的修改方法付诸实践,我们要给学生课堂上修改作文的时间,而且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无论对自己的或者是他人的习作能够进行全面思考认真修改。
3、修改步骤要传达
修改习作要让学生了解修改的一般步骤:第一步:读。只有读,反复读,学生才能发现问题,包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 修改稿子不要光是 看 ,要 念 ,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 第二步:修改。学生发现问题之后静下心来修改幼儿教育(m.sMtX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