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父与子]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昔日充满...+阅读
因为12月1日的太仓市级公开活动要求选择《建构式课程》上的内容,在反复斟酌、遴选之后,在上周五选定了大班 开心一刻 主题中的语言活动 有趣的漫画 ,原活动设计中选用的漫画作品《错觉》依稀记得是一本《父与子》中的作品,《捉蝴蝶》就没印象了,于是上网去搜图,果然找到了,只是作品名称叫《救火》,还有其他一些如《长矮了》、《射击》、《将错就错》等也是不错的题材,可以让孩子尝试讲述。可惜网上的图片像素太小,做ppt不清楚。周日,特意去了新华书店,买回了《父与子》漫画丛书(全集4本,32元)。
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快速浏览,想尽快找寻出适合孩子阅读的作品。没想到,《父与子》中的作品各个都是那么精彩,让你在大笑之余又有所思,我想这就是《父与子》之所以成为经典漫画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在这套长篇连环漫画书中,主人公没有人名,只有固定的长相和固定的关系,那就是一个穿黑马甲的浓须秃头和一个刺猬头小孩之间的父子关系,这是一种存在于人类的基本的自然关系。在整个叙事中,父与子的年龄没有变化,换言之,这是滞留在童年期的父子关系。这与其说是 父与子 ,毋宁说是童年记忆; 父亲 在这里只是构成戏剧性冲突的一个要素,构成童年记忆的一个要素。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可以由此出发,穷尽童年所有的可能,在一种穷尽想像的过程里回忆和欢笑。例如在《射击》作品中,聪明的儿子看到父亲射不中靶心,别出心裁把靶子移到父亲第一次射击时子弹的落地处,第二次射击,父亲果然成功射中靶心,儿子欢呼雀跃。看到这,不禁想起一句话 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 ,不正是对这个故事最好的解释吗?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
于是,对书的作者产生了兴趣,上网一搜,信息立现:在这缓缓的亲情和幽默中,竟然掩藏着一个真实的悲剧,而这个真实的悲剧又是通过一个现实中的悲剧来实现的。卜劳恩原名埃里西 奥塞尔,1903年出生于德国边境的一个小村庄,童年时随家人迁居当地首府卜劳恩市。1933年1月,埃里西 奥塞尔因创作讽刺希特勒的漫画而被纳粹政府禁止工作。在好心朋友的帮助下,他逃回了自己的故乡。直到《柏林画报》为了击败竞争对手,需要一个漫画家,专画长篇连环幽默漫画,每周刊登一次,这个从小就曾着力描绘 一战 如此宏大事件的漫画家才毛遂自荐,承担了这个相当微观和细致的工作。经过《柏林画报》的交涉,获准以笔名卜劳恩发表非政治性的绘画作品。1937年,《父与子》连载结束。1940年卜劳恩应邀为《帝国周报》工作,在那儿根本无法坚持自己的原则。1944年,由于邻居的告发,卜劳恩以 敌视国家言论罪 被捕,并被秘密判处死刑。卜劳恩在开庭前一天自杀于狱中。在那个黑暗而冷酷的时代,卜劳恩并没有将自身所处的残酷环境转化为一种怨恨,而是将自己的爱创造为给人们带来欢乐的作品。那可是地狱时代的人们幸存的欢乐。也许就是这个原因,《父与子》被誉为德国幽默的象征。这又是怎样的幽默呢?它生存于悲剧性的创作格局中。创作格局是悲剧的,文本格局是幽默的,这种张力更加给人带来震撼。
如果你对《父与子》感兴趣,不妨也去淘一套回来,茶余饭后捧在手里,既做消遣,又可以对人生、对生活有所启示。不知孩子们是否能读懂?
以下为关联文档:
父与子父 我是一只羊。我活到了应该当父亲的年龄。世界真奇妙,到了这个年龄,我的思维里就产生了一种激情,还伴随着身体里的一股原始冲动。这大概就是生命得以延续的接力棒。 我渴望当...
父与子感人故事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