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承经典润泽心灵为主题写作文 800字]“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世界精华,多汇于此,浩浩荡荡,其势辉煌。耳濡目染,其乐洋洋。 宋...+阅读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了一股研究道家道教文化的热潮,至今仍可以说方兴未艾。这研究热潮的兴起,一方面是有一批海内外学者(如王明、汤一介、陈鼓应、卿希泰等许多学者)的推动,另一方面又是与传统文化研究的发展一致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是否三足鼎立,似乎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除了佛教、佛学是“外来”的,儒、道一家都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究竟谁的资格最老,也是一个可以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不过,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则是毫无争议的。 和儒、佛二家相比,道家以“道”为主要特点,名实相符,一目了然。但是,“道”字原本并非道家之“专利”,周秦诸子“道论”之作很多,汉以后的儒者讲“道统”、“原道”,也使用这个“道”字。到了宋代,从周敦颐、二程至朱熹一批被称为理学家的大儒,他们以儒家为主,兼容佛、道二家思想的某些内容,再一次改造儒学,被认为是继承道统之学,《宋史》集为《道学列传》,其序言反映了儒家对“道”字与“道学”的理解: “道学”之名,古无是也,三代盛时,天子以是道为政教,大臣百官有司以是道为职业,党、庠、术、序师弟子以是道为讲习,四方百姓日用是道而不知。
是故盈覆载之间,无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泽,以遂其性。于斯时也,道学之名,何自而立哉。 文王、周公既没,孔子有德无位,既不能使是道之用渐被斯世,退而与其徒定礼乐……期使五三圣人之道昭明于无穷。……孟子没而无传。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 千有余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 迄宋南渡,新安朱熹得程氏正传……大抵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道学盛于宋,宋弗究于用,甚至有厉禁焉。
后之时君世主,欲复天德王道之治,必来此取法矣。 这里,似乎和道家的“道”一样,是“无所不在”的,所谓“盈覆载之间”。但是其儒家的特点也是十分鲜明的,那就是重礼乐、《诗》、《书》,实行王道之治,“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无论是目的或方法,都是与道家、道教之修道不同的。 至于佛教之用“道”,相对要简单些,“道”字在佛经中难得找到一个较确切的对应辞,早在唐代译“道”为“菩提”抑或“末迦”就是争论过的问题,这里我们无法深究。
从历史事实看,佛教在初传中土之时,曾借用过道家之“道”是可以肯定的,当时人讲佛教,常常使用“佛道”、“释道”这样的词。宗密在《盂兰盆经疏下》中说:“佛教初传北方,呼僧为道士。”两晋南北朝时期,僧人被称为“道人”、“道士”的很多(不必一一列举),佛教诵经礼拜之所乃至佛寺也被称为“道场”,甚至“道具”一辞,开始也是佛家用的器物。
这种情况,是一种表象的情况,理应与当时道教已产生并流行有关。一开始人们祭祀黄老、浮屠难分,而外来的佛教又特别需要努力与中土民情相结合。从魏晋到隋唐,道教日益成长,佛教越来越站稳脚跟,佛道之争愈演愈烈,围绕着“道”的争论也是很多的:一方面佛教不时诘难道教的道,比如道教强调道“至极最大”,佛教就会说道既法自然,那就不是至尊,用这种思辨诘问,使道教陷于自相矛盾的困境;另一方面有时又引用道教的“道”论,例如唐初因傅奕上言“废佛法事”,法琳奉命“陈对”,就曾用过“至道绝言”,且引老庄之言,但其目的却是“演涅盘?”“说般若”,还用“历史”证明关令尹之后“事佛不事道”(《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丙)。
再者,佛教中“道”字的用法与含义多与道教不同,有时候“道”是菩提或涅盘的代名词,如“道树”就是“菩提树”;有时候“道”与“法”、“义理”、“因果”相联,如北魏昙鸾注解“胜过三界道”说,“道者,通也。以如此因,待如此果……通因至果,通果酬因,故名为道。”(《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如此之类例子颇多,不必详列。
从上述情况看,佛教的“道”字,主要只是名词的借用以及相近梵言的意译,没有道家道教那样的深刻意义。 对于道家、道教来说,这个“道”字就有根本的、全面的、深刻的意义了。道家、道教离不开“道”,名实相符,“道”也在道家、道教思想文化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由此而形成中国所特有的“道学”。 关于道家与道教,大家都习惯用了,也不必时时刻刻去定义它们,如果要概括地表述一下,我想直接引用上世纪80年代初王明先生在《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一书“序言”的几段话: 道家和道教两个术语,有联系又有区别。
习惯上有时把道教也称为道家。说严密些,道家和道教不是一回事。 道家属诸子的学派之一,是一种哲学的派别。如先秦的《老子》、《庄子》以及后世的《阴符经》都属道家,它们本身都不是宗教性质的书。至少后来有些道教徒注释《老子》、《庄子》和《阴符经》,那是另外一回事。道家的思想跟后来道教的理论有某些相似和相通之处,但也有根本不同和相反的情况。
《老子》五千文,有不少神秘的语言,能为宗教所利用。东汉时,原始道教一个派别五斗米道的祭酒主诵习《老子》。同时托名河上公注的《老...
以下为关联文档:
重温东京爱情故事歌曲:突然发生的爱情故事 歌手:小田和正 专辑:东京爱情故事 歌词: 我不知从何开囗 时间却不停地流逝 虽只是老生常谈 却教我欲言又止 只是因为你太完美 令我无法坦白说爱你 雨大...
传统节日文化该如何传承与创新传承中国的节日文化,我们应该要树立正确的节日观念。节日是团聚、喜庆、祥和和敬老爱幼,我们应该将其从家族文化传统中引向社会,从而促进邻里关系和谐,培植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如何传承与发展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民俗文化是各不相同的。我国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喜气洋洋过春节、张灯结彩过元...
青少年如何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五百字总结让人误以为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什么叫“薰”呢,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
敬畏经典文化传承文化精神《中国经典名着》是我的启蒙书,是我“不说话的老师”,是它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是它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这个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一次阅读《中国经典名着》的活动,我阅...
为什么要传承经典文化是经典不是传统!文化经典,就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众所周知,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向西方学习的脚步,这固然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但也不可避免的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冲击。时致今日...
语言传承文化文字传承经典的作文500字标题不是语言传承文化语言传承文化,文字传承经典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
诵读经典传承文明的作文100字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情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读...
请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谈谈三字经等传统经典该不该删着读【参考答案】答案一:应该删。①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其 局限性,我们要分清精华与糟粕,不可全盘吸收。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 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中小学生正处于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