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一级考试。 武则天时首创,北宋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赵匡胤亲自复试举人,于是殿试成为常式^ 明朝的殿试考场一般设在奉天殿或文华殿,由于是“天子亲策于廷”,所以又称为“廷试”。皇帝 在朝堂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确定他们的名次。 实际上,皇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亲 自策问,而是委派大臣主持殿试,评阅试卷的大臣只能称为读卷官。读卷官从进士出身的高级 朝官中选拔。殿试的时间,按照科举程式规定,一般是在三月初一日,从成化八年(1472年)起, 改为在三月十五日进行。 殿试的内容很简单,仅仅考试时务策一道。 试题一般由内阁预先拟定,考试的前一天呈给 皇帝圈定。i殿试时间以一天为限,日落前必须交卷。完卷后,受卷官将试卷邀交弥封官,弥封官 弥封后将试卷送交掌卷官,掌卷官立即转送到东阁,由读卷官进行评阅。余继登在《典故纪闻》 卷16中记载:“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 ”一天之内,有限的几个读卷官要评定那么多考 卷,应该是相当紧张的。不过,明朝参加殿试的举人,一般都能通过考试,读卷官的任务,主要是 从众多的试卷中挑选出三份卷子,以便确定一甲三名的人选,其他分等定名次是无关紧要的。 殿试合格者,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也称为殿元或鼎元;第 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为传胪,
一、
二、三甲又统称为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