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成长成语寓言

愿职称外语考试早点退出历史舞台

12月07日 编辑 39baobao.com

考试对我们来讲是家常便饭。我们的学生是“考”出来的,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也久经“考”验。就拿称职来说,专业技术人员职业 资格 “大考”自不待言,就是其它方面的“小考”试题也早有人替你出好了。譬如,为了有效地吸收国外的文明成果,早日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使自己“多长一双眼睛”,你不学 外语 ,不测量一下你的外语水平,你说行不行(因为很重要,目前不仅全国统考,而且评定称职时“一票否决)?现在是科教兴国,人才立国,单位和个人都希望通过 职称 评定就能涌现出一批具有“百科全书”似的实用型通才。

愿望终究是好的,结果却往往差强人意或事与愿违。考试无对错之分,但职称和外语考试“捆绑”在一起,就有是非功过之分。首先,测量不出专业水平。职称是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定是对专业人员的技术评价和专业学术水平的认定。其衡量的最基本标尺之一应是评定对象的专业水准。就像是作家的专业水平应体现在其作品在读者中的认可度上;教师的专业水平应体现在施教对象的公认度上一样。可外语考试虽划分为综合、理工、卫生3个类别,A、B、C三个等级,多个语种,却无法“考”出测试者的专业技术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外语水平既不能成正比,也不能成反比,两者没有因果关系。我们不能说,一个人职称外语得了90分,他的专业水平也是90分。

其次,这种“拉郎配”也造成了 人力 、物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学用脱节,为考试而考试所造成的后果就是:测试者一考完就把书仍到一边,一旦过关就从此和外语成为“绝缘体”。据说每年百万职称考试大军用于报名、参加培训、购买图书的费用就数亿元,而申报职称者花大量时间和精力伏案苦读了“无形成本”更是无法统计,难道这就是“考试经济”结出的硕果吗?

可以说,职称外语考试有受部门利益驱动的影响,具有“功利性”的色彩。此外,造成职称外语考试尴尬还有两个深层的原因:

一是把外语(尤其是英语)放到一种不恰当的地位。我不清楚小学三年级就要开英语有无必要,难道它比国语还重要吗?英语作为一种强势语言,作为一种基本技能,谁掌握谁就处于一种有利的地位,但这确不能作为一种全民学英语的理由。一则我们绝大多数领域,英语基本用不上或完全不用;二则我们绝大多数学英语的人对英语仍然是一知半解,既不会说,又不能听,更甭提用英语写文章。即便是 硕士 、博士,精通英语的也凤毛麟角。在中国,中文比英文更有用,这是小学生都明白的道理。可是我们评职称时又为何非要过外语关,把它强化为一个硬性指标呢?难道人才就等于外语+电脑? 各级人才的认定,科教兴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决不是靠学学外语,考考外语就能解决问题的。

二是现行职称评定制度弊端非常明显。职称评定本是对专业任职资格的一种认定,是对技术或学术水平的评价。但由于机制和体制上的缺馅,致使职称评定与个人的收入、福利、住房、地位等等紧密挂钩,与单位的利益、社会评价等相联系。这种机制和体制上的原因所具有的导向性和产生的内在驱动力,使职称评定的功利性和实用性价值取向日益彰显,其弊端产生的消极作用也成倍放大。由于非专业因素的导入,晋升者要忍受指标的限制,论资排辈的煎熬,发表论文数量越多越好的苦衷和职称外语考试、计算机测试的无奈,“物化”的职称逐渐使人游离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沦为职称的奴隶。

语言是一种工具,能起到一种辅助作用,我们可以把外语考试作为称职评定的充分条件,懂得或掌握一门外语更好;但却不能作为必要条件,不通过就没商量。愿职称外语早点退出历史舞台。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