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成长童话故事

童话本质的背离

09月16日 编辑 39baobao.com

[由故事看本质,道理在其中]有一个农夫饲养了一大群鸭子,这群鸭子个个都能生蛋,农夫把这些鸭蛋拿到集市上卖掉,能换不少钱,所以他非常高兴。其中有一只鸭子与众不同,它下的蛋特别小,比鸡蛋还要小。所以农夫...+阅读

童话是神奇的、美妙的、幻想的虚构故事。它借着奇异的想像,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将原本平凡无奇的真实世界幻化成美丽的超现实境界,为儿童带来无限的惊喜和愉悦,满足了儿童多种需要。

一、童话的本质

1.童话的本质属性:诗性、游戏性、幻想性优美动听的童话有种诗的意境。

“诗意说白了,就是打动人,但打动人并不一定是要表现一个沉重的命题,讲一个沉重的故事。诗意不应该是沉重,应该弥漫着一种娓娓道来的温馨,你读完了一部诗意洋溢的作品,眼睛应该是湿湿的,心里应该是温暖的,有一种这个世界真实美好的感觉”。

童话的诗意,是对儿童心灵温柔触摸的结果,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是一种美感。诗意,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积,更不是道理的灌输。儿童喜欢的童话还蕴含着游戏的精神。童话的一切艺术品质,都存在一个原点,那就是童年情境。在这一情境中,人自然而率性地存在着,不以价值和效益来羁绊自己的生活,完完全全本真的存在于自我之中。儿童最本真的状态就是“游戏”,皮亚杰说,“为了达到必要的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平衡,他(指儿童,作者注)具有一个可资利用的活动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他的动机并非为了适应现实,恰恰相反,却使现实被自己所同化。这里既没有强制也没有处罚,这样一个活动领域便是游戏……”

游戏是儿童适应现实的需要,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对游戏的需要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童话的游戏性满足了儿童的游戏需要,帮助儿童实现了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情感、幻想和愿望。我国儿童文学家班马曾说,真正富含儿童气息的儿童文学作品是“游戏之作”,是丢弃了道德则与思辨的“玩闹之作”。可见,童话的氛围不是教育与被教育,而是一种情感,一种需求,一种玩的天性。

幻想是童话的又一重要特性。高尔基曾说,童话的幻想“打开了通到另一种生活的窗子。童话的幻想能够把许多寻常的人、物、现象、概念整合为不同寻常的形象,表现出令人无限惊异的情境。从早期的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到现在的新时期童话,无论在主题、题材和形式上怎样变化和发展,它们始终保持着幻想的特性。贺宜先生在童话的幻想上淡得最多、最全面、也最有影响,他指出“童话的根本特征是幻想,没有幻想便没有童话”。古往今来的童话世界都是一个个非真非假的幻想世界,人和物在这个似真非真、似梦非梦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活动,让人无限惊异。

2.童话的本体功能:审美

童话的接受过程是一种审美的感受和体验,如自由、想像、体验等。正如康德所述,它一方面是情感、想像力联系于悟性的、在优美形式中的自由的协和运动,另一方面是想像力经由理性的牵引而达到无形式的崇高境界。小读者阅读、欣赏童话的过程是审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时,他们无比的兴奋,心头常常滋生起蠢蠢欲动的感觉;有时,他们有种忧郁的叹息,哀伤充斥着他们纯真的心灵;有时,他们浮想联翩,憧憬着整个宇宙。可见,童话的本体功能是审美,不是教化。童话不是要告诉儿童某种道理,而是用来提高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童话是以“情”动人,不是用“理”服人。对童话来说,坚守审美的立场是童话走向现代化的标志。童话能够扩大儿童的视野,能够培养他们的想像力,还能够陶冶情操和健全人格。这些良好的影响都是通过文学的审美功能发挥出来的,所以说,童话的根本价值是通过审美去呵护儿童纯洁的心灵,通过审美去净化儿童的灵魂和情感,通过审美去体验童年的幸福。吴其南先生曾说过,儿童阅读童话主要是“人”,而不是“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深入的进入故事当中去,分享人物的快乐和痛苦,不是去理性的关照和评判童话中的得与失。就童话创作和评论来看,如果以教育作用作为价值评判的惟一尺度,则会导致童话审美特性的丧失。王富仁先生说:“真正的儿童文学并不产生在对儿童的教育意识里,而是产生在儿童文学家追寻自我的儿童梦的内在需求中,产生于他对儿童的亲切感受中,产生在净化自我心灵的愿望里,产生在对更美丽的人类社会的理想中。”

二、人们对童话的认识误区

以下访谈内容是笔者从大量访谈材料中选的典型性观点。访谈对象对童话大都持有这样一种观念,即认为童话一定要具备“教育性”。虽然许多人也认识到童话的娱乐性,认识到童话的浪漫品质,但归根结底它们都需要跟教育结合才有意义,没有教育意义的娱乐被斥为玩物丧志。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许多纯粹以娱乐儿童为目的的优美童话故事受到了家长的轻视。而教师也经常在幼儿童话欣赏活动的最后,会画蛇添足地加上一个教育总结,这实在是多余的。

访谈观点1:童话有很多作用,有些作用是好的,有些是不好的。审美的作用很好,可以改变你对世界的认识,就像摇滚乐一样。童话不好的地方在于让人变得很天真,太相信不能实现的事情。儿童看太多的童话不好,应该多看点通俗易懂的哲理性的东西,也就是要多看点有用的东西。当然,孩子毕竟是天使,还是要读点浪漫的东西。所以,童话一定要有教育性,但是也要和娱乐并存。

访谈观点2:童话是给孩子看的书,一定要反映某种思想、主题,能让孩子从中得到教义。比如,勇敢啊,做事要认真,团结友爱,坚强啊等等,否则,没有什么意义。

观察记录:

讲故事《小熊的尾巴》

张女士在给逗逗(4岁)讲《小熊的尾巴》的故事。故事内容大体是这样的:小熊有一条漂亮的尾巴,引起了狐狸的忌妒,于是狐狸就想了一个坏主意。狐狸告诉小能她用尾巴在结了冰的河里钓到了一条大鱼,小熊非常想吃鱼,于是也跑到河边,把尾巴伸进结了冰的河水里。结果,她漂亮的尾巴被冰冻起来,小熊一拉就断,小熊的漂亮尾巴没有了。张女士照着书念完以后,就开始问逗逗:“小熊的尾巴为什么断了呢?”逗逗忙着翻书,没做声。张女士又接着问:“逗逗,妈妈问你呢!”逗逗还在自己翻书看,仍旧没做声。张女士抬高了嗓门:“逗逗,如果你再不回答妈妈的问题,妈妈就不买故事书给你看了。”逗逗看了看妈妈的脸,想了想说:“因为小熊想吃鱼,所以尾巴就断了。”张女士纠正道:“不是她想吃鱼,是她把尾巴放进河里,河水结冰了,所以尾巴就断了。”逗逗听后问:“妈妈,为什么尾巴结冰了就断了呢?”张女士支支吾吾解释:“因为结了冰后,尾巴就硬了,一硬尾巴就断了。”逗逗听后说:“我知道啦,如果冬天我不穿衣服,在外面,好冷好冷,我的手也会冻断的。”张女士回答说:“是的。冬天要多穿衣服,才不冷,不感冒。”接着又问:“逗逗,你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逗逗结结巴巴说,“冬天要多穿衣服”。张女士纠正道:“不是,书上说,听完这个故事,我们要知道遇事要多动脑筋,多问为什么,这样才不会被人骗。知道吗?”逗逗一边玩,一边回答:“知道。”

虽然亲子共读是很好的早期阅读方式,但要想真正发挥亲子共读的效果,还必须提高阅读的质量,特别是要走出对童话的认识误区。童话主要是对非智力因素发挥作用,如,观察力、想像力、生活态度等。但是,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幼儿家长在购买儿童读物时,考虑最多的因素仍是子女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知识的掌握。不难理解,家长在指导幼儿早期阅读的过程中,倾向于关注幼儿的“早期潜能开发”,但早期阅读的主要意义不在于开发智力,而在于获得相应的情感、态度、行为等。所以说,走出童话认识的误区,是正确发挥童话教育功能的前提。

观察记录2:幼儿园童话欣赏活动《巫婆与黑猫》

故事内容简介:猫咪小波,是巫婆最心爱的宠物,然而,房子和小波都是黑色的,所以,巫婆看不到小波,就经常跌得鼻青脸肿。所以她决定施魔法,改变小波的颜色,好让她随时看得见小波的位置。但是改变了颜色的黑猫还是给巫婆带来各种麻烦,巫婆一气之下把黑猫赶出了家门。被赶出家门的黑猫很伤心,巫婆也很想念黑猫,最后,巫婆把黑猫接回家,并施魔法把家变成了彩色。从此黑猫和巫婆快乐地住在彩色的房子里。

教师运用多媒体把故事搬上大屏幕,一页一页地展示,第一遍,她让幼儿回答“你看到了什么”“黑猫在哪里”“巫婆在干什么”“黑猫为什么很伤心”等此类问题。第二遍,她让幼儿复述故事情节。就这样,这个有着优美画面,动听情节的童话在一片吵闹声中结束了。童话欣赏活动由此俨然成了一堂看图说话课,不免让人觉得荒唐。当时在场的一位儿童读物出版社的编辑说,如果每个教师都以这样的方式来讲书,对出版书的人来说,真是莫大的悲哀。她的话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共鸣,童话的首要价值通过审美去愉悦儿童,是通过真善美去感悟儿童,阅读童话不是去识字,不是去培养口头表达力,不是去训练思维能力,这些显性价值固然可以通过童话来实现,但是,童话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对儿童心灵的滋养,对梦想需要的满足,对生命的感动……这才是童话的终极价值所在。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