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关于吃鱼的聪明理论]鱼肉富含丰富蛋白质,可以帮助幼儿生长发育。生病或身体有伤口时,也可以帮助恢复及愈合;而鱼肉中EPA及DHA可降低血脂质,免于心脏病威胁。但在喂食幼儿吃鱼肉时,要小心剔除鱼刺,以免...+阅读
所谓“儿童读经”,就是“教儿童诵读经典”的简称。“儿童读经”的理念,包含三个重点:从教材方面说,就是读“最有价值的书”:从教法方面说,就是“先求熟读,不急求懂”;从教学对象说,则以儿童为主。
从儿童时期起给予读经,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教育,而且实施起来是非常简单而有效的。但因为近代的教育观念太片面僵化了,所以一般人很难想像其合理性,不易接受这样的方式,因此必须略作理论之说明。
近代的教育观念,大体是以美国二十世纪初年的实用主义为主导,也可以说是以“儿童中心本位”为主。其施教理论的大要是“
一、教材的选编要按照类化原则,也就是教材要依儿童的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他能懂的才教给他。
二、教育的目标是遵循实用原则,也就是他生活上有需要的才教给他。
三、教学方法要注意兴趣原则,也就是要顺应儿童的兴趣,有兴趣才学得好。如果依照这三原则去推论,是不可以教儿童读经的。
不过,以上三原则,虽在某方面看似是很合理,不可反对,但从整个教育的理念看,其实是很片面而值得商榷的。
首先,以类化原则说,要求教材依深浅的顺序,以适合理解力,这只是应用在“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才完全必要,而人类的学习,不只是科学知识技能。占很重要一面的有关精神性的、文化性的、人格性的陶冶培养,是否也必定要遵守“理解而后学”的原则?又什么叫做理解?是不是所有理解都得像理解数学那样才算理解?这些都是一直被含混的问题。
其次,所谓实用,有当前儿童期马上可实用的东西,也有他将来成长后所需的东西,要不要一起照顾?儿童能不能学他现在用不到的东西?需不需要学他将来才用得着的东西?这在当前教育理论中是尚未深切讨论的问题。
其三,所谓兴趣,是可以用各种方式培养的,是否一定要游戏才有兴趣?是否不了解的东西,就没有兴趣?这种问题,应该由实验来判断才对。
姑且举音乐之学习为例,如果我们的音乐教育,一向只教他能懂的音乐,只教他当时要用的音乐,则一个小学儿童因为只懂儿歌,所以只能教给他儿歌。如是,小学毕业时,他只有小学音乐水平。升初中后,便觉得儿歌太浅用不上,必须再学少年之歌,毕业时也只有初中的音乐程度。到了高中,初中音乐又无用,又必须再学青年之歌,初中三年又只学少年歌,毕业时也只有初中的音乐程度。到了高中,初中音乐又无用,又必须再学青年之歌。如此,每长一岁便没有音乐可有,须学新的音乐,从小学到高中十余年的音乐教育,到高中毕业时,只有高中水平。除了音乐系之外,我们所有大学生、所有成人,一辈子的音乐素养只停留在高中的水平,成人而只有高中水平,便是没有水平。难怪我们社会中的成人,一辈子只能跟着儿女听流行歌,这真是音乐素养低落的表徵,现在书店的音乐类畅销书大多是古典音乐的“入门书”,可见十余年的学校音乐教育是多么贫乏而不足。
如果换个教育思想,知道教育除了有知识性的学习,和当时年龄实用性的学习之外,另外有性情美感上的学习,和属于永恒性的学习。则在其理解性的、技巧性的学习,如乐理和歌唱器上的学习,遵照类化实用原则,配合年龄,由浅到深以外,在其精神性的欣赏方面,多用高水平的、有美感的音乐,让他多听多接触。这样做,不见得儿童就会排斥,但他的音乐鉴赏力必能在耳濡目染中渐渐培成,而永远成为一个有音乐审美素养的人。请看有些音乐家庭,儿童自出生起即听正式音乐,没听说这孩子会掩耳不听,但其音乐感受力自然与众人不同。
若要问儿童不懂那么深的音乐,怎么学?则必须辩明:懂音乐和懂数学不一样,我们如果要用现在唯一的知识性的考试方式去考他,那他当然一点也“不懂”,但如果教育思想不那么僵化,如果我们肯从长远的历程看,应该可以推断,他当时表面上好像不懂,但其实他有某种默默的“懂”,而且可能“懂”得很深,“懂”到他整个生命里去,或许这才是“懂”的真意!毕竟生命是一大神奇,你以为儿童不懂,甚至连儿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但小时有了默默的酝酿,到了适当时候就会“豁然开朗”。我们应给教育保留这一扇人生的可贵之门才好。我们当然尊重科学、重视实用,但一切以科学为标准而唯实用是尚,泛科学化、泛功利化,可能会抹杀了一些人生很宝贵的面向。
语文的学习也一样,可分技能性,实用性的一面和文化性、永恒性的一面。技能性大体是认字写字的问题,实用性则照顾他现实上所需用的语文技术和生活观念。依照流行的教育理论,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便只想供应这些现实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儿童所能知、所需用的东西甚为简单,因此我们的语文课本的内容也就跟着简单以适应之,乃至近代国学泰斗――钱穆先生,批评之为“小猫叫小狗跳的教育”。如此教下去,到了初中、高中,他除了认得一些字外,其他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便不够用,他必须再打基础,这时他已经太忙,基础再也打不起来了,他已可能从语文教育学到深入的永恒性的东西了。若不是大学语文系的人,一生便只能保有高中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他永远成为一个语文程度低落和人文素养苍白的人。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人人一辈子都在缺乏之憾中,十余年的语文教育,这样的浪费是非常冤枉的。古人所谓十年寒窗便能考状元,具有一生受用不尽的才华,此种教育成就是可以让我们反省反的。
其实,如果只期望儿童学到两三千个字,以及学会应付他生活上需用的语言,能够表达他一点文采,是不需要像现今的小学语文课这样大费周章的。我们的教育把它弄得太扭曲繁杂了。姑且从认字说起:低年级的认字能力已经是很强了,但是对写字用字则有相当大的困难,因为认字大体是靠记忆力,而写字和应用需有很强的理解力才行。本来,低年级的理解力弱,应着重认字,而少要求书写及应用。字会认了便可阅读,阅读时不太明白也没有关系,从糊里糊涂的大量阅读中,自然会有一些吸收,自然可培养出理解力,而大量阅读的同时也增加认字数量,认字如滚雪球,会愈认愈多,一般智力的儿童,在两三年内,几乎可以认完一辈子所需用的字。起先是会认不会写、会读不会用,但这都不要紧,等长大了,理解力提高了,自然就会写会用,这岂不是简单又自然!但是我们正规的教育观念认为,每教一字就要会写一字,就要会用这一个字,才算学会,号称“深究”。其实这是强他所难,所以老半天教不好一个字一个词。最后,认为既然不会写不会用,就是不懂,不懂就不要教。所以课本就那样简单,但虽然教得很少,却要学得很精,天天在原地磨呀磨。老师教得很吃力,儿童也学得很痛苦,不知错过了多少时机、浪费了多少心血、阻塞了多少才华!
曾有日本学者认为汉字是能训练图形智力,所以在幼儿园教日本小孩认汉字。他的方法是:每天让儿童念一首中国诗,只念十分钟,便挂在教室后面不管,明天再换一首。三年下来,一个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可以认得一千多个汉字,比日本高中学生还多。此法如应用在国内,以读经的方式教导,光从认字的价值来说,则三年的幼儿园读经,可能认得三千字至五千字以上,在他升小学一年级时,便可随意阅读。此时,如能提供无限的课外读物,则一个儿童在小学期间,不知能吸收多少知识,还愁他不会造句、不会作文吗?一个提早认字的儿童,可以提早阅读,而养成阅读习惯的儿童,不但自己吸收知识,也省了父母多少担心!更能消减社会上多少暴戾之气!
要解决当今语文教育问题,须从教育观念入手,即不要再迷信“懂不懂”的理论。要把人当人看,不要只把儿童当作理智的“工具”看,要正视儿童学习能力的特性,要给予他合乎人性的教育!即是先要分清实用的考虑上,以提前认字和增广阅读来代替单调繁复的课文深究。在永恒性的文化陶冶上,参酌加入“儿童读经”的教育!也就是除了现行的教育以外,参酌加入一些有长远意义的“经典教育”。
儿童的经典教育总括地说,只有两个重点,即是:从教材说,自小就让他接触“最有价值的书”、“永恒之书”,只要有价值,不管艰深不艰深。从教法说,就是要他多念多反复及至于会背诵!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
原来人类有两大学习能力,即记忆力和理解力,记忆犹如电脑资料的输入和保存,理解犹如程式的设计和应用。没程式空有资料,则资料是死的,没资料空有程式,程式却是虚的,二者缺一不可。但记忆力和理解力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发展曲线是不同的,依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一至三岁即有显著的发展,三至六岁其进展更为迅速,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至十三岁为一生记忆力之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往往二十岁以后,心境若一不平衡,便有减退的可能。而理解力发展,与记忆力大有不同,理解力也是自零岁开始酝酿一至十三岁总是缓慢上升,十三以后方有长足之进展,十八以后渐渐成熟,但依然可因为经验及思考之磨练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
我们提倡儿童读经教育,即是要利用他儿童期的记忆力,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反复诵读,是儿童的自然喜好!背书,是他的拿手好戏!你不准备些有价值的书让他背,他就只好背小学课本,甚至背电视广告。而且在其记忆力正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其记忆能力会达到较高的顶峰,一辈子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一生都受其益。(根据近年的实验,读经半年一年之后,约有百分之五十的儿童,可达到近乎“过目不忘”的能力。)但如错过了十三岁的时机,将永无翻身之地。好象一个弱视的小孩,过了十五岁就无法再训练了,此点请务必慎重关切,勿错过了时机!
有些人认为理解才重要,认为叫一个不理解文意的人背书,是不应该的,认为那是“填鸭”的教育,所以特别讥之为“死背”“食古不化”而反对之。殊不知,该“死背”的时候就须“死背”,应“食古”的地方就须“食古”,这正是合乎人性的教育。他如果善于背而给他背,他很自然就背上了,怎可说是“填鸭”呢?“填鸭”,是鸭胃小,吃不下硬填,填了不消化。现在,儿童背诵的能力强得很,好像一头有四个胃的牛,给他“读经”,应该比喻为“填牛”!填多了,他会慢慢“反刍”!你现在不给他好好的“吃”几本经典,正是“饿牛”,等他长大了,一点本领也拿不出来。所以这时不给儿童背诵,正是浪费他的时光,遏止他的成长。反之,如果理解力发展未到时机,硬要他“理解”,就像现今的科学教育,教材太深,超乎正常学生的理解力,又加上参考书和联考的推波助澜,造成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儿童少年“怕”数学、“怕”科学!因为有关理解力的推进,在儿童少年时期,是只能凭其天生的发展,而很难训练的。天份高、早开窍的只占少数,现在的科学教育是以高标准来要求一般的学习,所以有绝大多数的人产生学习上的困难,而这困难是不能“勤以补拙”的,是打他骂他也没有办法的。没有能力学习而哽逼着他学习,学生本人和全家都为了数学科学教育,生活在恐惧痛苦中,长达六七年之久,这才是真正的“填鸭”元凶呢!我真希望我们的科学教育学学美国,把数学科学教育的难度降低两三年程度,使人人先不怕数学科学,而代之以多量而多变的习作,以养成善用思考的习惯。我们初中高中的数学科学知识实在太深,平时生活用不上,而其高度又不足以参与发明创造,变成两不着边!其实一个民族要迎头赶上科学,恐怕不是教一般人在课程上塞得很多就可以的,而是要出“天才”,有创造性的科学家要靠天才,我们应在发现并特意培养科学天才上努力,方是正途。一般人所需要的思考训练是逻辑和哲学,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是想要以科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演算来训练洞察力与思考力,但学那么深的数学理化,又要求解题速度,刚好不能培养其洞察的眼光和思考的习惯,只有令他一辈子害怕思考、心胸滞浊而已。这样的教育不但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科学家,连整个社会的“科学精神”“研究风气”也都被扼杀了,此“科学填鸭”之过也。
所以,科学教育与语文教育走的是两条路,都应好好照顾,在儿童时期,让他在语文学习上“死背”“食古”,犹如电脑之输入资料,愈多愈好,选择愈珍贵的愈好,“食古”多了,其中自会有所酝酿发酵,将来他理解力发展到了,或生活经验的时机恰合了,自然“活用”出来。生命是难以测度的,你安知“食古”一定“不化”?依认知心理学家的观察,记忆多的人,其理解力也相对提高,其想像力也比较丰富,我们当然不能像考数学这样确切判定他一定懂还是不懂,也不能像实验室实验一样预测他什么时候能用得上,甚至怎么用,但我们至少可以知道的是:预备着总比不预备好,宁可备而不用,也不要等到要用时一无所有,事到临头只凭原始的一点聪明,因着刺激而反应,常不免慌乱失据,窘态毕露!
以上是从“懂不懂、有用无用”的角度看,说经典教育是不可以暂不懂,但将来却有大用的,以破除当今偏颇的教育思想。若再进一步说,光从“用得上用不上”的角度来衡量经典教育,也还是很表面的。究实而言,让一个儿童接受经典教育,接受传统文化的薰陶,是要他长远地、默默地变化气质,使他的生命陶溶出某种深度,以维护人性光辉,以提升人格品质,以造就人才,以陶铸大器。这是人类天经地义的期盼,这是教育主政者以及所有教师、所有家长的责任!现今社会上校园中问题青年、问题学生愈来愈多,大家都知道,原因不是出在经济上,也不在聪明不聪明上,甚至也不是知识够不够的问题,而是文化教养的问题!文化教养之出问题,其来已久,病怎么来就要怎么去,有人天真的以为社会乱到一个程度,就会“物极必反”地自我纠正,这是错把天地的自然变化误想成文化也会如此。天地可以自然的循环,但文化是人自己走出来的。坏,是人的自我破坏;好,也需要人的自我培植。我们社会必须重植文化之根!而植文化之根的最简易可行之策即是教儿童读经,使他及早受文化的浸润。这种工作,虽然不一定能立竿见影,但这却是一个有忧患意识的知识份子,一个谋国以忠的政治家,所应慧眼洞见的远谋!有些现代人的心态,凡是不能一时见效的,就等不及,凡不能供将来耍嘴皮、争名位的,就认为没有用,这是社会风气的浮浅,是人间世衰象!要给儿童读经,凡此等陋习鄙见均须淘滤净尽才可。
以下为关联文档:
儿科护理论文大全免费儿科护理论文范文篇一:《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多种教学法的应用》摘要:目的对儿科护理实训应用多种教学法效果进行评估,为护理实训教学的有效实施提供依据。方法将572名护理专科...
优生学理论总结:易怀天才宝宝的3种家长为什么人人都想自己是天才?究竟什么是天才,孕育一个天才的几率又有多大呢?我们所说的天才,就是生下来就很聪明能干,具有卓越想象力,创造力和突出的聪明才智的人,智商超过160以上。...
妇产科门诊产科护理论文精选产科护理论文范文篇一:浅谈人性化服务在妇产科护理的应用》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发展和服务理念的转变,妇产科患者对于护理...
卡尔·威特的教子理论卡尔·威特的儿子小卡尔,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 8、9岁时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然而,谁会相信,这样一个禀赋极高的孩子出生后并未表现出怎样聪明,相...
卡尔威特的教子理论卡尔-威特的儿子小卡尔,是 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8、9岁时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然而,谁会相信,这样一个禀赋极高的孩子出生后并未表现出怎样聪...
关于均衡营养的理论相关介绍不少人由于缺乏营养学方面的知识,存在着不少模糊的概念:有的人认为,我吃得很好,营养应该没问题;有的人认为,我屹得很多,营养肯定没问题;有的人认为,我吃得很精,营养绝对没问题。其实,这...
我国自古就有的营养食疗理论我国自古以来,十分重视应用食物营养来治疗疾病。这首先体现在“医食同源”上,早在先秦时代,就要求医生需同时掌握药疗和食疗知识,而且食品与药物往往同出一源。古方中常用的大枣...
我国食养食疗的理论依据及其特点我国食养食疗渊于夏朝,距今约有三干多年的历史。商朝宰相伊尹精于烹调,通晓药性,所著《汤液论》就是采取烹调方法治疗疾病。周朝设有“食医”的官职,专门负责以食治疗。东汉张仲...
小儿脑瘫早期康复治疗的神经学理论基础是什么大脑中枢神经细胞一旦死亡,就会永远消灭,且神经细胞在出生后不能再分裂、增殖。脑瘫患儿的大脑病损是静止的,但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陷并非永远固定不变。如未能在早期进行恰当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