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新生儿知识学龄前

溺爱孩子的父母是可怜的

09月22日 编辑 39baobao.com

[可怜天下“隔代亲”]在接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家长中,有不少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平时,老人对待隔代人那真是关怀备至、疼爱有加。热天怕晒着了,冷天怕冻着了,风天怕吹着了,雨天怕淋着了,玩耍时怕摔着了...+阅读

许多家长在孩子取得成绩时宠爱有加,在孩子犯错误或者失败时恶语相向,这很容易让孩子误以为父母爱的是他的成绩而不是他,从而破坏了孩子的归属感。长此以往会引起孩子对父母的怨恨,极端情况下还会产生弑亲的悲剧。明智的父母会让孩子感到,他自己是被父母无条件接纳的。我看到过一则报道———一位母亲带着刚刚出狱的儿子在街上走,逢人就讲:这是我的儿子,他刚刚出狱,但是他永远是我的儿子,我以他为荣。我很敬佩这位母亲,为人父母就应该如此。当然,接纳孩子,并不是就不能批评,批评也可以让孩子感到爱,只不过是父母需要寻找一种恰当的方式而已。

另一方面,溺爱又会像缺乏必要的爱一样容易导致不幸。溺爱孩子的父母不仅是可怜的,甚至是可鄙的;表面上看他们是在迁就孩子,其实他们本质上是在迁就他们自己。溺爱体现了父母的奴性和自私。他们是“孩子的爱”的奴隶,他们需要孩子的爱胜过孩子需要他们的爱,孩子的痛苦和委屈在他们那里会翻倍。为了确保孩子的暂时的“爱”,这些父母们常常会“不择手段”地溺爱孩子。孩子在他们的眼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属于他们快乐的来源、精神的支柱,父母不惜代价让孩子开心,是因为那样做父母会更开心,这不能说不是自私;父母明知道这样不好却又忍不住总是这样去做,为了施爱而被孩子讨厌,这不能说不是奴性(那些能够克制自己对孩子的爱的人,绝对是个性刚强的人)。总之,父母对孩子的接纳和适当的爱,才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精神环境。父母的个性品质、精神追求乃至格调和品位构成了一个家庭的精神环境。个性坚强的父母如果能够给孩子相应的要求,孩子必然就不会软弱;品位高雅的父母,绝对不会允许孩子身上产生低级趣味。父母的爱好会给予孩子相关的常识,父母对事物的态度也大都会被孩子沿袭。

除了家庭内部的环境外,父母作为环境的创设者,还影响和左右着孩子在家庭之外的环境,比如居住的社区环境、为孩子择校、带孩子去哪里度假等。

父母作为环境的创设者这个角色最容易被大家忽视,希望看到此文的家长朋友今后能够对孩子所处的各种环境给予更多的关注。

作为被模仿者

平时喂女儿吃牛奶,她总是慢吞吞的!我就会说“宝宝再不吃,妈妈要生气啦!”

昨晚抱她上床睡觉,她说“爸爸快睡觉,把电脑关掉!”她爸爸不在意地说“你先睡吧,爸爸过会儿再睡。”女儿马上说“我要生气啦!”

她爸没料到女儿会这么说,笑个不住。真就关掉电脑去睡了。哈哈!

《母亲手记》

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他们也是惟一的模仿对象。在见到第二个男性之前,孩子对男人的所有理解都是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在接触第二个女性之前,孩子所有对女性的感触都是从母亲那里得到的。父母和睦,孩子就会认为与人相处应该随和互爱;父亲大男人主义,孩子就会认为男人就应该这样;母亲特别八卦,孩子就会不知不觉地打听别人。

模仿是学习之母,一切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一切都需要模仿的时期,父母作为被模仿者,主导着孩子的生活。所以,父母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强调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话人们说得已经够多了,现在是我们探讨家庭教育重要在哪里、家庭教育如何发生作用的时候了。更准确地说,现在我要与大家探讨的是父母作为家庭教育者应该如何发生作用?

经过观察和思考本人发现,父母作为教育者通常是从三个方面(或者说通过三个角色)对孩子产生深远影响的:父母作为环境的创设者、被模仿者和应答者。

环境的创设者

有一句谚语叫做“英雄莫问出身”,其实细想起来,这英雄与出身之间的关系还真得“问一问”。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英雄莫问出身”这句话多用来形容那些从较低的社会阶层和贫困的物质条件中成长起来的、做出了一番事业的人。具体来讲,这个出身指的是“物质出身”,指的是社会阶层、父母的职业或者收入。其实,物质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虽然关系重大,但是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却是“精神环境”。父母的思想开放性、意志力和进取心比收入和地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更大。从这个角度说,英雄必定有良好的“精神出身”。那些个性要强、却因时运不济而不得志的父母,他们的后代往往不同凡响。其次,物质出身较低,也会在那些“英雄”身上打下难以抹去的烙印。我曾接触过一些白手起家的精英人物,他们经常半个月不洗澡、好几天不刷牙……幼年生活环境的烙印还远远不止于这些卫生习惯,他们的某些观念和态度也都能带出“过去”的影子。由此可见,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说明了“英雄”和“出身”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家庭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渗透性。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之所以深远,是因为人对环境的吸收和融合能力非常惊人。有一个词叫做“地域人格”,就是说上海人和北京人、湖南人和河北人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一方面,气候和地理等自然条件对人的体形、性格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另一方面,人文、时代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时代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我们个人很难改变的。但是,身为父母,我们在创设家庭环境方面还是有很大自由的。

具体来讲,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情感环境和精神环境。

先说物质环境。家庭收入的高低及其所处的经济层次,会影响到孩子对物质的态度,比如消费观念等;同时物质差异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意识和人生设计。在商品经济时代,经济上的富有不仅可以使人们得到更多的自由,而且可以使之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而那些贫困的人,可能会受到很多限制甚至是歧视,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自尊心的建立、性格的形成乃至奋斗的方向。摆脱贫困、生活得“体面一些”,成为不少寒家子弟一生的追求。同样是热爱艺术,有些人是因为那样可以更好地谋生,有些人则并不特别在乎艺术带来的经济收益,而是痴迷于艺术本身的魅力———这种区别与一个人幼年的家境往往有着直接的关系。

再来说情感环境。爱和归属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孩子在这方面不能够得到满足,就好比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长此以往就会发生畸变。那些从小遭受父母毒打、很少感到亲情温暖的孩子,大多数容易形成冷漠或者残酷的性格,少数人则会格外地宽容和善良。总之,他们跟一般的孩子会有明显的不同。

因为孩子最初还不会鉴别和扬弃,所以他们的模仿并不分好坏。父母要求孩子学的,孩子会模仿,父母担心孩子学的孩子,依旧会模仿。作为被模仿者,父母在孩子面前小心一些、检点一些,是很有必要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是否以自己的父母为荣,父母身上是否有足够的精神营养供孩子汲取,都是重要问题。那些以父母为荣的孩子,更容易建立较高水平的自尊,并对自己产生较高的自我预期;而那些因为父母的糟糕和低水平而负累的孩子,追求自我超越则会比较困难。两种情况的孩子心中,都会反复出现这样的潜台词———“我是谁谁的儿子”或者“我妈妈就是那样的人”。显然这些对于孩子的发展是很关键的。既然父母是“无可逃避的被模仿者”,那么尽量提升自己的素养就成了一种必然的责任。

我母亲是一个善良而乐观的女人,但是她有点缺乏主见,太在意别人对她的看法。我从自己对外祖母的印象中很容易地找到了答案,我也从自己和哥哥的身上看到了母亲这种性格的印证。当然,我们兄弟两个在这方面都有所改善,比起母亲来好多了。但是,我们所受的影响还是很明显的,而且我相信我和哥哥的孩子将来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影响。一个人的一个弱点可以无声无息地传递好几代,做父母的应该好好思考这一现象。

———摘自《孟迁自传》

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模仿史,没有哪一个人不是从模仿之后的融合和超越中成长起来的,所谓“其来必有所自”。模仿对象的质量对孩子的成长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有质量、有价值的模仿对象,对于孩子的自我建构来讲是极为珍贵的。想想看,哪一个大师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几个“准大师”呢?所以,自我提升、向孩子尽可能多地展示出色榜样、创造孩子跟优秀人物接触的机会,是真正爱孩子又懂教育的父母必然作出的正确选择。

作为应答者

最后,让我们看看,父母作为孩子的应答者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先来看一段母亲和孩子的对话:

童童:为什么你每个月都可以给奶奶200块钱,却不肯给我买那件我已经想了6个月的皮夹克?

母亲可能给出的三种回答:

1.“我给奶奶多少钱完全不关你的事。”

2.“奶奶需要这笔钱来支付医疗费,而那件皮夹克并不是你必需的。”

3.“虽然我很想既能拿钱照顾奶奶、又能为你买夹克,但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来同时满足这两个心愿,所以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我觉得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帮助需要帮助的家庭成员。”

显然,第一种回答可能让孩子更加不满并产生愤恨;第二种回答可以让孩子明白“想要”与“需要”的区别;第三种回答就可以让孩子了解家庭责任的意义。父母的回答不同,孩子获得的经验和感受也不同,他们人生受到的影响也不同。这组对话中的父母就是作为“应答者”在对孩子产生教育的作用。但是,“应答”并非仅仅是回答,它还有更广泛的含义———对孩子行为的态度、对孩子提出的要求、给孩子的解释等,父母对孩子行为做出的反应,都是“应答”。

事物之间的关系永远是相互的,人们会通过外在环境的反应来确立或者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初期———最重要的应答者。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对孩子行为的评价和反应等,都对孩子起着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美国的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了50位成功人士和50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的一位著名人士,另一封来自监狱里的一名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侯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的苹果,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我想要最大最红的那个,弟弟却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于是我灵机一动,赶紧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妈妈听了我的话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了我。

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了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了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各不相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举行一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3人一人负责修剪一块。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于是我们3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的,而她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在我们家里,如果你想要什么好东西,就必须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在一些细小的生活事件中父母所持的态度,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很深刻的印象,如果孩子从这些印象中提升出了一种规则或者价值取向,那么那些本来很小的事情就会长期地影响孩子的生活。这个关于苹果的故事很典型地说明了父母作为孩子行为的应答者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父母作为应答者所起的作用还远远不止于此。

孩子降生后,他的生理需求是否能够及时得到满足,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照料,他发出的含有各种含义的信号是否能够得到父母尤其是妈妈的理解和回应,所有的这一切都将影响到孩子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信任感的建立。信任感是人格的基石,假如信任感能够较好地建立,孩子成年后就常常能够形成乐观、积极、好交往、心胸宽广的健康品质;假如不能够成功建立,这些孩子以后往往会终生处于多疑、缺乏安全感、忧郁、冷漠的阴影之中。

进入幼年期的孩子,自我意识还不够健全,他们没有自己的是非标准和价值观。这个时候他们对是非的判断绝大部分是以父母的态度为标尺的。父母的笑脸和赞扬就是孩子的动力,父母的训斥、惩诫就是孩子的禁令,父母看待问题的态度、角度就是孩子的“标准答案”。这个时期,父母基本上完全掌控着孩子的成长方向,那些以孩子说脏话或者抓妈妈头发为乐的父母,将很快处于家庭教育的窘境之中;那些用拍打地面来安慰跌倒的孩子的祖母,直接破坏了孩子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心,在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怨天尤人的种子。

然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发展,大人们开始觉得他们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布娃娃当然比真的娃娃好带;相反,父母这种期望孩子好管的心态,会成为家庭教育中明显的负担。

这个时期,父母对孩子的回应、评价和要求仍旧是极为重要的。学业的问题开始逐渐显现,父母是否能帮助孩子建立对学业的责任心和必要的学习习惯,将直接影响孩子将来的学习生活。正因为学习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孩子会从学习中建立一定程度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那些每天对孩子喊着“你给我好好学习”的父母,用催逼的方式破坏了孩子的责任心,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了厌恶情绪。在这方面吃苦头的父母比比皆是。相反,那些能让孩子对知识产生兴趣,能让孩子在努力中品尝到自我价值的父母,则可说是给了孩子终生受益的精神财富。

孩子逐渐进入青少年期,父母在孩子生活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开始被老师、同龄人、公众人物等取代。但是,父母作为应答者依旧发挥着格外重要的作用。孩子的梦想是否得到了鼓励和支持,孩子是否能在学业之外拥有自己的空间,都与父母作为应答者的表现密切相关。亲子关系是否和谐,父母是否能够通过恰当的方式给予孩子合理的建议,将会影响到孩子能否顺利地成长。

这个时期的孩子在感情和理性方面都尚未成熟,易于冲动的他们因为缺乏必要的经验而容易选择一些过激的做法。他们面临异性的诱惑、同性的竞争、自我性格的构建等主要的问题,在生活中摸索并尝试建立令他们满意的自我,就仿佛矿工在黑暗中淘金。他们的探索有可能失败,他们的冲动有可能走火,他们的伤痛需要抚慰。遗憾的是,他们的父母虽然依旧跟他们生活在一起,可是在精神方面,父母并不在场。悲剧不时在发生,许多人一生都不能抚平少年时期留下的心理创伤。成长的疼痛、心路历程的落寞和挣扎,让很多懂得心理学的人发誓:自己以后一定要做“在场”的父母。(本人就是其中一例)

总之,在很长时间里,孩子通过父母的要求来要求自己,通过父母的评价来自我认识,通过父母的允许来规划自己的生活,通过和父母互动,构建和发展与父母的关系。孩子在与父母的各种“互动”中,建立了最初的信任感、安全感、价值观,以及爱和归属感。同时,他们从父母的态度中,形成了对待自己的立场和方式,包括自我评价、自我安慰与调节、看待自己的方式,以及对待欲望、物质、压力等各种事物的态度等。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而言,这些都是十分关键的。

结 语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教育者,主要就是通过以上三种方式来影响孩子的。而这三种方式的影响是同时发生作用的,把它们分开来说,仅仅只是为了使文章的线索更清晰。总之,尽管教育子女需要必要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技能,但是父母自身的素质、修养和境界永远是教育的前提。那些为了孩子的将来而奋斗的人,那些为了孩子而更严格地要求、提升自己的人,他们的行为是明智的,也是高贵的。

以下为关联文档:

过分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许多父母、老师打来电话或登门面谈,哭诉孩子的无情。 一位妈妈说,平时我对儿子关心得无微不至,可儿子对我却非常冷淡。我过生日那天,朋友往家里打电话。恰巧我不在家,儿子接的电...

单亲不是溺爱孩子的理由单亲不应成为溺爱的理由 王世意教授分析说,离婚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影响深远,很多单亲家庭的家长认为孩子因为爸爸或妈妈不在身边很可怜,从而对孩子特别溺爱。不讲原则的爱,久而...

不当早教和溺爱导致自闭症3岁就能背诵几十首唐诗宋词,还能用简单的英语对话,今年刚满7岁的小琳琳(化名)曾被亲戚朋友称为“小天才”。然而,这个聪明的孩子上小学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但课程听不懂,成绩也...

溺爱的四宗罪妈妈还要继续下去吗  经常听到一些父母跟周边的邻居或是同事抱怨:说自己家的孩子不知道是怎么了,一点也不懂得感恩,不珍惜身边的物品 ,还经常对着父母大呼小喝。感慨自己做父母的真的好失败,心里...

母亲别溺爱男儿当自强调查发现,个别家庭中儿子与母亲的关系过于亲密,“恋母情结”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母亲别溺爱 男儿当自强 “恋母情结” 指儿童在某一时期,会对母亲产生过多的依恋行为。 这...

以孩子为中心时不要溺爱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溺爱子女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生活...

溺爱养出5类问题宝贝什么是溺爱综合征? 溺爱综合征是现代社会新生的一种疾病,常发生在2岁以上的独生宝宝中。因为大人对宝宝溺爱、备加保护或放纵,宝宝成了家里的“小太阳”,过度保护将导致宝宝出现...

幼儿多病是溺爱惹的祸饮食过精,营养不全营养对幼儿的生长发育十分重要。除了必须供给足够的热能与各种营养素之外,还要注意各种营养素的合理搭配。有的家长以为孩子多吃些蛋白质之类的食物,会长得快...

依赖性人格障碍家长溺爱孩子所至家长谨慎溺爱孩子,溺爱会让孩子染上依赖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会严重妨碍孩子的发展与成长,请各位家长加以重视。 依赖性人格障碍-家长溺爱孩子所至。家长谨慎溺爱孩子,溺...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