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家长和老师为何执着于教孩子自发说对不起]前两天,看到一段视频,讲美国一个爸爸在超市非常执着地教孩子说对不起。虽然其中一些桥段蛮夸张的,不太符合现实,但我认同这位父亲的坚持。因为我前几天就处理过两个小同学因为不...+阅读
依稀记得女儿还尚未学会走路时,我会经常抱着她在房间里走来走去,顺便随手整理摆放一下家里的琐碎物品,久而久之,女儿似乎对家长各种物品的位置和摆放方向也熟记在心。有一次,我随意将她的布娃娃放在了柜子上,可能由于重心不稳,布娃娃便倾斜地倒在那里了。我这时正转过身要离开,谁知女儿却 不、不、不 地叫唤起来,声音显得甚是急切,边叫还边抬起手臂指着我刚刚摆放的那个布娃娃之处。看意思明显是想提醒我:这样摆是不对的,快点把它扶起来!我明白了女儿的意图,便快步回去重新把玩具规规矩矩地扶正摆好。女儿这才满意地停止了呼叫,放下手臂,露出满意的笑容。
从女儿的这次小举动中,我更加深信,孩子的自发性秩序其实已经从她还不能熟练地操作物品便开始慢慢产生了,这种秩序感可以说是上天赐予孩子的一种特殊而又宝贵能力,它能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安全感和满足感,既是心情的愉悦又是身体的舒适,作为我们只有处处留心并给予她良好的示范和影响,才能使之得这种秩序感得以更好的巩固与延续。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由于忙碌而疏于清理书柜边的一个小角落,待我半个月后我才发现那里的一只木椅上已经被女儿堆放满了一大堆的物品,有她的小背包、大小玩具、新旧图书、不喜欢的衣物等等,堆在那里都快半人高了,我突然觉得又好气又好笑,问到她: 宝宝,你怎么把自己的东西都堆在这里呢? 女儿的回答我有丝惭愧: 妈妈你在这里放了好多书 正所谓,环境影响孩子,我的一个小小疏忽竟然演变成孩子行为的导火索,看来自发性秩序不止能轻易建立,也可能不知不觉间被打破。
每天工作在幼儿园里,我们也会通过各种各样方式来培养班里的孩子形成秩序感。例如:对于小班的孩子,为了避免孩子刚入园的焦虑和哭闹,我们会允许他们带一样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者用品来幼儿园,为每个孩子的水杯、座椅、床铺、用品等都贴上他们的标记,帮助孩子认清和熟悉属于自己的物品,与陌生的环境建立最初的亲近感,缩短距离感。为了能让孩子懂得用好的物品要物归原处,我们还会下功夫在玩具柜和玩具筐上贴上相同的实物或卡通标记(如小贴纸、玩具照片、数字提示等),孩子们只要观察提示对号将物品准确地送到原处。到了中班,我们会费劲心思将一些幼儿园的基本生活、学习常规与好听熟悉的音乐相结合,通过拍节奏、说唱、表演等形式引导孩子们进行活动。譬如:听到《摇篮曲》的舒缓音乐,孩子们便会马上停止兴奋喧闹的状态,趴在桌子上眯起眼睛休息;听到《洗白白》的优美音乐,女孩子们就先会轻轻走进盥洗室排队洗手、入厕,听到《玩具进行曲》的欢快音乐,男孩子们就能先走出活动室取运动器械玩耍等等。
当孩子们熟悉和接受了幼儿园环境和安排后,我们还会创造和提供合适的机会,让孩子们一起参与班级内的整理、布置环境的过程,通过我是 小小管理员 、 小老师 、 活动设计建议 我的地盘我做主 等活动,树立起孩子们合理有序的自发性秩序,形成良好的生活作息制度,从而培养孩子独立性和自主性。我想,如果能长期坚持下来,适宜的方法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一定可以逐渐将一些被动的秩序慢慢转化为孩子自发性的秩序,帮助孩子养成爱整洁、讲文明、自觉遵守规则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都知道,秩序是约束人行为的一种方式,是不可或缺的。只有 让秩序说话 ,才能让孩子在良好的秩序感和自律意识中,获得生活与学习上的收益。
以下为关联文档:
“自发分享”,在幼儿园上演早上,丫丫一见到我便说:“何老师,我包里面有悠哈悠哈糖。” 我问:“拿糖来干什么呀?” “跟小朋友分享!” 不知从何时开始,小(2)班的孩子会隔三差五地轮流把自家好吃的东西带到幼儿园...
幼儿园观察记录《抓住自发行为充分挖掘教育价值》教育笔记:抓住自发行为充分挖掘教育价值 我和孩子们一起到户外进行活动,他们选择了走轮胎过小路的游戏。我观察到大多数的幼儿以走的方式穿过轮胎,而这时队尾早已经排起了长队,...
婴小班幼儿自发音乐活动特点的初步探讨在某幼儿园全托班实习期间,我发现该班幼儿(均为婴小班幼儿)对音乐很感兴趣,在一日生活中常自发哼唱歌曲、模仿弹奏动作等。这种完全由幼儿自己发起和组织的自发音乐活动,能够比...
简析幼儿自发的崇拜意识最初的自主意识是任性的自主意识,是以对自己和客体的无知为基础的,这种任性的自主意识在实践中必然受挫,钉子碰多了,逐渐发现自己并不是万能的,然后转向崇拜客体(包括崇拜他人、明...
幼儿园自发游戏活动的实践创新一、引言 游戏是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形式。游戏活动研究是学前教育改革中的热门话题、重要议题。多年来,成都市第三幼儿园的老师们坚持从观察、解读儿童“游戏反应”、“游戏...
走进孩子的“自发分享”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大人围着孩子转,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欲望和要求,由此使得孩子控制欲、占有欲越来越强,而分享意识和感恩之心愈来愈少。 让我们一起走进山东农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