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的一种教育教学开展的研究活动,与实践紧密融合。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校本教研制度,创建新的学校文化,构建专家支持网络,确保校本教研顺利开展。学校建设校本教研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建立理论学习制度。教师要不断地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理论素养,学会理性地思考教育教学问题。
(2)建立自我反思制度。教师要养成实践反思的习惯,养成写教育教学日记、教育教学故事、典型教学案例、案例评析等,不断强化自我反思的行为,在反思中实现专业成长。
(3)建立合作交流、同伴互助制度。确定学校的“研究日”或“研究课”等,积极开展形式新颖、实效性强的教学研究活动,搭建起同伴互助的平台。确定集体备课制度、结对互助制度等,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切磋。确定教师外出学习与交流制度,除了派教师参加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和教学观摩外,学校还应加强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学校经常举行教学观摩、案例分析、问题会诊、专题研讨、教研沙龙、讲述自己的教育故事等形式,让教师在观念的碰撞与交流中,汲取营养,共同分享教学经验与成果,彼此支持,共同发展。
(4)建立课题研究制度。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确立研究课题,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跟踪研究,使教学过程充满浓厚的研究氛围,在实践的探索与总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学校应有专门的部门加强对课题确定及研究过程的管理与指导。
(5)建立学术支持制度。学校定期邀请专业研究人员对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和教师的课题研究进行专题辅导与实践指导。积极邀请各级教研员参与学校教研活动,争取专业指导与支持。
(6)建立保障制度。确立“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制度,确立学校的“科研兴校”办学理念。校长应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并在教研经费投入、开发校内外研究资源、建立教研激励机制以及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等方面为校本教研创造有利的条件。确立学校的校本教研的网络,做好协调与沟通工作,为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提供资源和信息服务。确立促进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激励机制,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开放周、优秀课展评、案例交流与评选、“讲教育故事”比赛等形式,为教师提供展示成果的机会,并定期奖励研究成果,尊重和保护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心,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学校可以借鉴的校本教研展开途径有
(1)“群体学习”式教研 全校教师以教研组、课题研究小组、自愿者组合等形式,在探索教改之路,“摸石头过河”的同时,加强群体学习,用学习的力量避免盲目。
(2)“先导小组”式教研 校长或学校中核心人物接受了一个新的理念,通过建立一个由少数人组成的“先导小组”方式,先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带动了更多人的认识,引发了学校更多人的自觉实践,最后达成各自的共同长进。
(3)骨干教师引领的教研 充分发挥校内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成立专门的工作室或研究小组,与一般教师组成一个实践共同体,对学科教学、课改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4)不同背景教师组合的教研 科间联系、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研活动。
(5)连环跟进式教研 教研活动中,由多位教师接连上同一内容的课(也可以是同一位教师接连上几次课),每次上课都进行深入的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行为水平。
(6)中心学校辐射的教研 主要利用中心学校(示范高中、样本学校)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支持周围的一般学校,共同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这对解决农村、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问题,具有突出作用。
(7)联片教研 学校之间共同合作,相互开放,相互交流,在立足于自己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不同学校的潜力和资源,从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
(8)任务驱动的教研 以一个阶段内教师们比较关注的、来自于教学实际中相对集中的问题,作为一个活动主题或研究的专题,对教师而言,任务本身是一种教学研究,也是一种探索的驱动力。
(9)项目合作的教研 学校参与专业机构主持的某一个项目的研究,成为实验点或承担部分研究工作,通过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的亲密合作,能提高学校教研活动的层次。
(10)有技术介入的教研 学科教师与负责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组合起来,建立教研的技术平台,至试行网上“虚拟教研”(录像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