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饼",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 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军师刘伯温献策中秋互赠月饼,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有“中秋之夜揭竿杀鞑子”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 以前的三锦饼是用油酥芝麻白糖米粉制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饼内无需夹纸条,中嵌肉与糖,食饼如嚼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