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雷、李光地都是有清一代历史上的名人,陈的出名得缘于那套皇皇巨著《古今图书集成》,李的出名则因为他是康熙一朝政治上的大红人。说到陈李二人的关系还得从清初有名的“三藩之乱”说起。康熙十二年(1673年),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在广西、福建分别相应,这就是清初有名的“三藩之乱”。乱起时,康熙九年(1670)进士从翰林院散馆的福建人李光地正在家乡探亲,战火一烧,音讯一隔,关山阻碍,回不去了。
造反的耿精忠懂得人才的妙处,而且从前也听说过李光地的大名,此番便派人来招他做官。而李光地呢!耿精忠的官他是想不做却又不敢不做的,于是他让叔叔先往耿精忠的老巢福州打探打探然后再谋应对。李叔叔到福州不久,碰上了一个与李光地一样苦恼的光地同乡(福建籍)同年(康熙九年进士)同僚(同选庶吉士,同在翰林院读书,同授翰林院编修)陈梦雷(从这三同可想见他们的关系)。
此时的陈梦雷由于父亲被耿精忠软禁,不得已正在耿精忠手下做着伪编修的职,所以清楚耿精忠的虚实,知道耿精忠不过一介小丑,昙花一样的人物,成不了大器。此次见着李叔叔,陈梦雷将实情相告。不久,陈李二人就在福州陈家住宅见面了。陈梦雷于是将知道的情况,“耿逆之狂悖,逆党之庸暗,兵势之强弱,间谍之机宜”向李光地一一介绍分析,并主张向朝廷献计,一表忠心,二猎功名。
但因为当时乃战时,往来盘查十分严密,操之过急恐有闪失。密议之后,二人决定采用一留一走的稳妥办法:陈梦雷留,继续在耿精忠幕府供职了解情报充当内应;李光地走,借口父病乞归回家躲在安溪山间,伺机向朝廷向康熙汇报献策。康熙十四年(1675),耿精忠败局已定,天下大势基本明朗,精于算计的李光地便于此时派家童夏泽把早已写好的奏疏《密陈机宜疏》封裹在蜡丸之内送往京师。
密信引起了朝野的重视,并最终直达康熙御案。康熙十七年(1678)耿精忠平,康熙很高兴,大赏有功之人,李光地以“不肯从逆,差人密奏地方机宜,忠贞茂著,深为可嘉,著从优议叙”。(《清圣祖实录》)而与此同时,他曾经的亲密战友为他提供耿精忠内幕并与之商议对策的陈梦雷却被人告发。按说,陈梦雷是蜡丸密疏当之无愧的大股东,怎么着也算忠心耿耿,不封赏也就罢了,怎么能出现如此大的麻烦……原来,在当初的蜡丸密疏内,陈梦雷的这个好友李光地耍了点心眼——只署了自己的名字。
如果说此乃一时疏忽,现在陈梦雷被人诬告,无论从哪个角度,十二分清楚内情的李光地都应该主动站出来为陈梦雷辩白,可就在这个时候,陈梦雷的这个好友李光地保持了可怕的沉默。知道实情后陈梦雷伤心欲绝,康熙十九年(1680)气急无奈之下他写下了一篇《告都城隍书》,将蜡丸密疏背后的故事和盘托出,顿时舆论大哗,但即使如此,两个月后,陈梦雷还是因为当初“附逆”被流放沈阳尚阳堡给披甲人为奴,而此时的李光地正风生水起,春风得意。
卖友求荣的事古已有之,原本不必大惊小怪。你说张三是内鬼,他说李四是深喉,老祖先都说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但此一出却不同,因为李光地在满清三百年的历史上以理学著称,是所谓的理学名臣,开口孔孟,闭口程朱,逢人便讲忠孝仁义,遇事就说礼义廉耻,平时高谈阔论,道貌岸然,一副君子派头,道德模板,而一到紧要关头舞给人看的却全然不是那么回事,用他自己的话就是“事到头,须自主张,不可徒听他人说。
”交友交到这号人,怨谁?怨不了谁!所以康熙二十二年(1683),流放关外的陈梦雷大梦初醒,写下了洋洋四千言的《与李光地绝交书》,痛诋李光地“护已往之尤,忌共事之分工,肆下石以灭口”“欺君卖友”算是看透了这个曾经的好友。只是覆水难收,历史再也不可能从来了。至于康熙,他不是陈梦雷,他感兴趣的并不一定就是陈梦雷痛彻心扉的,在所有的事情中其实他只关心两项,一是能不能为我所用,很显然这条李光地是极度符合的。
二是李到底有没有欺君。为这事,在沈阳,他曾单独召见过陈梦雷,陈说,李光地卖友证据确凿,说他欺君倒不尽然,康熙颔首表示认可。之后,李光地宠偓尤在,陈梦雷境遇也稍有改观。康熙三十七年(1698),陈梦雷被康熙召回并安排给皇三子胤祉侍读。虽然这以后,好几次,陈梦雷都在不同场合旧事重提,但此时李光地早已坐大,按照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事情最终不了了之……事情到这里当然也就完了,不过最后我还是想给相信因果的国人说点题外话:陈梦雷病逝于乾隆六年(1741年),享年91岁。
李光地病逝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享年77岁,比陈梦雷早死23年。按我们农村人的观点,这其实就是老天爷对苦命人的一种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