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生王浩威响应最近的调查,“近1/3儿童有精神疾患需要专业评估与协助……”背后更值得注意的警讯是,这个社会失去了爱人的能力。
在督导一群年轻心理治疗师的临床工作时,一位报告的个案是关于离婚的。个案对丈夫一再的外遇感到气愤,为了让自己有足够的决心,决定不再去爱自己刚刚出生的小孩。这一群年轻的临床工作者开始感到气愤,觉得孩子被父母的婚姻牺牲了,甚至更正确的说法是:孩子被父母不成熟的性格牺牲了。
1/3 儿童有精神疾患,数字背后的讯息
七月中旬,台湾卫生署公布了一份有关台湾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在这一份经费有限,而只能以初中一年级以下为调查对象的研究里,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事实上比想象的严重:近1/3儿童有精神疾患需要专业评估与协助;且有自杀意念6个月盛行率为3.1%。这样的自杀意念盛行率,意即每10万名孩童在六个月内,就有3,100名曾想自杀。
至于调查中儿童所患有的精神疾病,主要是儿童青少年阶段常见的,包含注意力不足过动症、畏惧症、分离焦虑症、社交焦虑症等。其中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是最近舆论颇多讨论的,也是这次所有诊断中盛行率最高的。
然而即使如此,在比对健保数据库以后却发现就诊比率很低,而其他精神疾病就诊率也明显低于此次田野调查结果。所以这两项数字相比,显示很多孩童没有在健保医疗体系中得到应有的诊断和治疗。
关于精神疾病诊断的基础相关的哲学论述,是一个复杂的议题,这里暂且先略过。
然而高教授在记者访谈中提到她在研究中发现,在曾有自杀想法的200名孩子中,只有22个家长知道。这数字是与诊断无关的,更是可以显见多数家长对孩子没有基本的关心。
小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跟爸妈在一起、好好吃饭、好好玩。高教授特别这样的呼吁,认为爸妈处在经济高压环境,育儿时间被压缩,而且一有空闲可能就滑手机,陪伴孩子质量自然就下降。于是,亲子互动不够,孩子如果有状况,可能也不想跟家长倾诉。
在现代经济高压的社会环境,父母亲的确是不容易达到应该有的亲职功能。然而,除了这样的高压环境,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父母,事实上是没有这样的亲职能力的。
小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跟爸妈在一起、好好吃饭、好好玩。
法国精神分析师安德烈.格林(André Green, 1927- 2012)在1983年曾经发表一篇文章,名称就叫〈死母亲〉。对刚出生的婴儿,也包括还没完全分离的小孩,照顾者(通常是父母亲)的情感响应是相当重要的。小孩子唯有它的情绪被父母亲适当的响应了,才能够感觉自己的存在。能够感觉到自己存在的生命,才有继续活下去,继续往外探索的机会。而格林在谈这个现象时,最主要指的是母亲的忧郁可能造成了无法响应。一个情感上无法响应的母亲,虽然肉体是活着的,但对婴儿来说却跟死亡没有两样。
小孩子唯有它的情绪被父母亲适当的响应了,才能够感觉自己的存在。能够感觉到自己存在的生命,才有继续活下去,继续往外探索的机会。
然而在我们这个社会里,一个越来越自恋的社会,每个人都崇拜着永恒的青春。于是当永远没办法长大的人们,年纪到了,不管什么样的原因他们也生了自己的小孩,不见得有能力去当父母亲。
这一位年轻治疗师所提出来的个案,激起了大家激烈的反应。这位母亲真的是这么在乎自己的婚姻吗?还是他自己本身不成熟的自恋,才会产生这一连串的问题?还有,一个人对孩子的爱,果真可以像开关一样说关就关吗?还是他其实没有能力去做到最最无我的投入--温尼科特所说的,原初而本能的母性关注(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
我们在讨论这个个案的时候,许多人谈到了自己临床工作遇到的不同个案却相同的问题,感觉人类随着文明的发展,整个社会似乎是也越来越失去着爱的能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