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有好多幼儿园的自我宣传里看,有代表性的且比较流行的“双语教育”,“艺术教育”、“蒙氏教育[实际上就是:感官(教具)教育]”、“珠算技法教育”、“早期识字与阅读”等所谓的特色,以及“书法”、“国画”、“舞蹈”、“音乐”等相对来讲是小一点的“小特色”。 我有时候想,我们的幼儿园为什么把更多的精力投注于这些方面?而为什么不把“生活化”、“游戏化”、“生态化”、“对话式”、“田野式”等这些具有科学理念又可以尝试探索实施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特色呢? 可能有一个原因:即,后者抽象,不容易操作。(而实际上这恰是你可以通过自主探索与构建而可以表现为不可被别人重复的特色!)而前者有他人的模式,具有具体的可操作性,易模仿而成行,特别是易被家长理解和接受。(于是这里面是否就透漏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本应该具有一定专业性的学前教育在实际上被社会上非专业的民众和广大家长所牵引着吗??) 当然,原因应该不止于此。而无论那种原因背后都会隐含着更深刻的问题。 因此,这种谈论的意义,可能在于挖掘并思考更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