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教育学龄段教育

小岗村现在的小岗村情况怎样

01月06日 编辑 39baobao.com

漫谈小岗村,感慨有万千,于理不为然,于情同病怜 张德元文章《小岗村观感》[1]中有一段内容:“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后,家家户户都要背起花鼓去讨饭。 ”同篇文章还说:“如今的小岗村有106户人家,400多人,耕地面积1600亩,其中承包地1070亩。

” 安徽滁州市新闻出版局白礼华等人的文章《小岗村:改革路上不歇脚》[2]有一段话:“二十年前的小岗村是个偏僻、闭塞、贫困的小村庄。全村20户人家,住的都是破漏陈旧的草房,不少房门竟是用高粱秸捆扎而成的,屋内空空荡荡;来了亲戚,吃饭要借碗,没有筷子,就折两根树枝充当;母女俩只有一条裤子穿的大有人在。 ” 又有资料[3]称小岗村:“现有90户人家、373人、劳动力180人;耕地面积1600亩,人均耕地4。

29亩。其中承包耕地面积1070亩。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代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 ” 由上述分属不同观点资料的相互印证,不难得知小岗村1978年前的三点概况: 一 小岗村有人口100多人。这和20户人家的数字基本相符,按每户平均5人计,不就是100人吗。 二 小岗村有耕地1600亩。

此数字在两篇资料中均称是现在耕地的亩数,但考虑到小岗村处于淮河之滨的平原地带,耕地面积由于修路建筑等因素,逐年减小可能有之,逐年增大可能无之。 再者,即便小岗村是一面“旗帜”,但从其它邻村割来土地的可能性也极小。所以,这1600亩耕地,即是现在小岗村的所有,也大概是1978年前小岗村的家当。 三 小岗村人穷到不得不背起花鼓讨饭的程度。

可是,对小岗村有了这三点了解后,却又让人感慨万千。 人口一百,耕地千六,人均十余亩,只要亩产三十斤,人均粮食当在四百斤以上,就不至于“吃粮靠返销”,更何必背起花鼓去讨饭呢? 亩产三十斤是什么概念?对农村稍有了解的人都会明白,只要春天撒下种子,不必施肥,不必浇水,更不必精耕细作,但等秋天收一下,就会有比三十斤多的收获。

难道当年小岗村村民如此痛恨集体的土地,生怕在其上滴一点汗吗?难道小岗村村民连种子都懒得撒,又如何有背起花鼓走四方的力气呢? 如果以上推测不错的话,当时的小岗村的村民根本就不适合搞集体经济,分田到户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冒“杀头”的风险按“红手印”也是他们正确的选择。 其实,人人都知道这样的道理,只有人的道德高尚了,共产主义制度才会行得通。

农村的集体经济不必要求那么高尚的道德,但到了每一个人都怕为别人多流一点汗的时候,集体经济就只有死路一条。 凡是集体经营搞的好的村子,一要有一个相对无私的带头人,二要村风正派,最起码,村子中不能有偷、赌和“背花鼓”之类的习气。 这样的村子,如南街村,如大寨,如周家庄,皆然。 人不同,业有异,不然,同样的土地,同样的种子,为什么却有不一样的收成呢?所以,民风淳朴,可以选出较正直的人做村长的地方,就具备了搞集体经济最关键的条件,不妨推行南街村的经验;反之,村风不佳,又实在选不出较无私的人做村长的地方,尚欠最基本的条件,何妨仍然留用小岗模式,也不必恨铁不成钢,可以慢慢来吗,谁也没有立竿见影的灵丹妙药。

好在人的道德水平是可以逐渐提高的,不妨假以时日。 小岗村领导人参观南街村后,表示要重走合作化道路。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酸溜溜地说[4]:“在我看来,小岗村的领导人有点迷糊。”小岗村究竟迷糊不迷糊,只有小岗村人自己知道。小岗村已被安徽政府竖为“旗帜”三十年,荣誉之下,必激励心志,更兼被媒体广为关注,众目之下,必保持形象。

三十年时间,一代人长成,足以使村风易,人貌变。如果小岗村已经具备了搞好集体经济最关键的条件,何妨重走集体路?若果如此,则迷糊的不是小岗村,迷糊的是党研究员。 给我的感觉,小岗村人始终很有个性。三十年前,宁可打花鼓,不顾集体田,十八红手印,敢为天下先。 三十年后,取经南街村,不为盛名误,再出惊人举,重走回头路。

说实话,我未必赞成有个性者的所作所为,但对这些人从不反感,而且喜欢,对也好,错也罢,率性而为才是真。之所以喜欢,是因为本人自认为也颇具个性,正所谓同病相怜。有机会,真想到小岗和南街这些有个性的村子,走一走,看一看。 。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