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把思维活动建立在他们感兴趣的基础上,这是促进幼儿思维主动性的关键。“思维游戏特色课程” 以操作材料为依托的探索性、操作性游戏活动。幼儿在动手操作和游戏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自信,体验到成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从而产生浓厚的探索和尝试解决问题的兴趣,认知水平和主动思考的习惯也在不断调整、提高,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系统。
例如:《动物乐园》属行为认知类的游戏,每个活动都为幼儿提供了不同内容的图片,幼儿通过观察,理解人物的表情动作,根据理解推测故事情节、对话、心里活动,通过拼摆填补故事空缺,完成讲述、角色扮演的活动,家长们向我们反映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在家里拉着爸爸、妈妈说呀、表演呀。又例如,我班在进行《看表演》活动时,我们精心设计了活动场地,幼儿轮流作为观众和演员,并将活动的难度逐步分流,第一步:在观众席座位排成单排贴上数字卡,观众持票入座,教师提示个别幼儿说出自己的位置。
第二步:变换形状。教师把幼儿的座位排成横排、竖排、斜排、圆形,让幼儿对号入座并进行小动物表演游戏。第三步:变换方向。教师按照从左到右、变成从右到左,把从上到下变成从下到上,把按顺时针变成按逆时针的顺序,让幼儿对号入座并进行小动物表演游戏,培养幼儿从不同方向判断物体排列次序的能力。这时,有的孩子说:剧场有好多排椅子的。
经过商议,我们进行第四步:从多排多位的标示中对号入座,教师提前在每排椅子的侧面贴上绿色标志数字,在椅面上放白色标志数字,幼儿对号入座。第五步:从多排的标示中对号入座,教师只提供每排椅子的侧面贴的绿色标志数字,椅面上没有标志数字,幼儿对号入座,增加点数的难度。本次活动孩子们玩得非常开心,基本没有坐错的现象发生,连那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幼儿都主动拉我的手问:“老师,下次我们还玩这个游戏吗?” 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幼儿不断的思考不断解决问题, 主动建构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逐渐形成自己的思维系统。
二、在鼓励中培养幼儿思维的主动性由于幼儿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自身言行缺乏正确评价的能力,往往是从周围人的评价中来认识自己的行为,因而教师的态度、语言会对幼儿产生很大影响。一个宽松、自由发展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幼儿通过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创造自我。在活动中我总是努力创设一个以幼儿为主体的、和谐宽松的人际环境,和幼儿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以赏识的眼光、用启发的开放式的语言鼓励幼儿,帮助他们保持自信,产生不断探索的愿望,促进了幼儿自主地思维。
我班刘万正小朋友前期智力水平测试整体较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暂,缺乏自信心,为了改善他的情况,我在活动中对他尽量多给予关注,在《送礼物》活动中,孩子们都在认真的摆弄着卡片,而他却在东张西望,我静静的走过去请他为我送两个礼物,他犹豫着选出手表和闹钟的卡片,我请他说说选择的原因,他说:“因为它们都是表。
都是能看点儿的”我惊讶的说:“它们的功能一样呀,你太棒了,我真喜欢你送的礼物。”孩子的脸上漾起自信的微笑。“咱们再看看你送给兔宝宝的礼物。”孩子有些迟疑,因为他知道自己刚才没有动脑筋摆弄,看到孩子在犹豫,鼓励他说:“动脑筋仔细看,只要你能说出理由。”孩子看着椅子和胶棒的卡片,沉默了很久,终于小声的说出椅子是绿色的,胶棒上面也有绿色。
“你真聪明,都能观察到它们有一样的颜色,请你继续给兔妈妈和兔爸爸送礼物,一会儿请你讲给大家听。”孩子在教师的肯定中获得了成功的满足和自信,他继续认真的摆弄着卡片……《送礼物》活动是语义发散类的游戏,发展幼儿从不同角度对物品进行分类的发散思维能力,我觉得非常适合不同能力的幼儿,在课程实施中教师需要扮演观察者、引导者、启发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敏锐的察觉幼儿的能力结构的个体差异、兴趣、需要和思维发展水平并以此为基础不断调整和改变自三、把思维游戏活动渗透在日常生活活动之中思维游戏课程以发展幼儿认知、记忆评价、聚敛和发散为目标,活动内容围绕目标来设计和实施,充分考虑了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为了配合课程,我经常根据幼儿的生活环境和实际需要,充分利用和扩展幼儿现实生活经验,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和经验的游戏,帮助幼儿加深理解和体验。幼儿的游戏就是学习,当孩子们沉浸在游戏中时,他们不只是在玩,更是在主动地吸收周围世界的知识并建构认知的经验,锻炼着幼儿的大脑和思维。在进行《分房间》的活动中,我发现有些幼儿不能准确的说出某个小动物所处的位置,分析其中原因,是因为本班幼儿年龄偏小,有些幼儿还有些以自我为中心辨别位置。
于是,我利用操场游戏时间,带幼儿玩跳房子的游戏,虽然这是一个古老的游戏,我们为它倾注了新的游戏目标,就是帮助幼儿理解序数,幼儿分成两队,每个幼儿随便找到一个房间,说出自己所在的位置,说对了就可以请其他幼儿点房间,幼儿迅速的占领房间,谁快谁赢。游戏的场景非常热烈,在活动中幼儿始终是积极的参与者,游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