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对策]1. 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主体,教师在小学科学学科课堂中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理念,把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育理念改为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且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阅读
一、 抓住教学时机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从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的想像力。”再有,从我们正在运用的“自主探究”模式的教学中,都不难看出,帮助学生学会质疑,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不同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习惯。 通过旧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有些知识在整个自然界中是连续的,但对学生来说,这种连续性是要经历几年时间进行积累的。如“果实”这部分内容,低年级有《各种各样的果实》,中年级有《果实的特征》,高年级有《果实的形成》,这些知识体现了从整体到部分,从简单到复杂,从宏观到微观。
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唤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 例如,学生先学习了《声音》一课,了解了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有嘈杂、悦耳的区别之后,再组织学习《声音的产生》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学生很自然的提出有关声音方面不懂的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为什么声音各不相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努力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鼓励学生质疑,逐步的使学生学会质疑,养成质疑的习惯,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二、养成认真观察和真实记录的习惯 无数的科学发现,都源于观察和试验。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记录习惯。这一习惯的形成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耐心的引导、逐渐帮助学生养成。
1、给足时间,让学生仔细的观察 学生习惯的养成主要在低年级,因此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我们要肯花时间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给足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的观察。
例如:在教学“水的凝结”时,教师给每组的学生一瓶冰,然后教师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仔细的观察瓶子内外的变化。正是这静静的5分钟,学生观察到了许多的现象,为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打下了基础。再如,在教学“砂和黏土”一课时,教师给每组准备好一堆砂、一堆黏土和一个放大镜,同样也是给学生5分钟时间观察,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教师走进每个组,指导学生用放大镜看、用手摸等方法,分析砂和黏土的不同……我们要让学生明白观察不是走过场,观察是需要花时间的、需要有耐性有毅力的,还要教会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观察,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
2、真实记录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养成记录的习惯会使人受益匪浅。通过长期的教学我发现这样一些现象:在平时的观察记录中,有的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和平时的一些认识同时记录下来;有些实验现象学生没注意看或者根本就没有,为了完成记录,就自己编一些进行记录……许多的时候,学生的记录不是真实的,是违背科学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习惯,要真实的记录各种实验现象,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
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
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或者学生只是机械地照着教师指定的实验步骤按部就班地依样画葫芦,没有探究性思维活动的参与,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
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四、养成积极发言和认真倾听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加强师生间的交流的同时,更不能忽视了生生间的交流,尤其是实验教学更应如此。同学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就是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同学之间描述自己的观察方法、观察结果,就可以变为大家共有的财富。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总有一些自己观察中没有注意到的地方,在交流中可以受到启发,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捕捉感性材料的能力。同时在讨论中,同学之间提出不同的见解与意见,从而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唯实精神,提高学生的批判性的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积极的发言,同时...
在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智能
谈谈我在《科学》课上怎样培养学生的兴趣 雷甸中学 钟国松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激发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的乐趣,是初中科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怎样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将自己的点滴体会浅谈如下:
一、充分发挥科学实验在科学教学中的作用《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规律或定律,又能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这些实验技能,既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进行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的重要基础,也是提高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个问题,即学生作为实验主体,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教师往往注重教给学生实验方法,满足于观察到实验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这是科学实验教学中的一个病区。再者,实验中器材不足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学校在分组实验中都采用多人一组,很少能让每个学生自行完成整个操作过程,学生缺少自行使用的时间和空间,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性、创造性和实验操作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充分发挥科学实验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兴趣盎然的观察能活跃学生的思想,形成积极思考的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讲物质性质时,演示实验尤为重要。如在讲氧气的鉴别时,我没有先讲鉴别方法,而是用一个带火星的木条,分别插进两个集气瓶中,让学生由观察得到的现象得出鉴别氧气的方法。再如,我在讲实验室制氢气是用锌而不是用镁或铁的原因时,增加了这样一个演示实验:分别用锌、镁、铁三种金属与稀硫酸反应,让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再由学生得出为何不用镁、铁而用锌的原因。这也为以后学习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打下了基础。
2、指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学生自已动手实验时兴趣较高,为了避免学生动手的盲目性,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单纯的兴趣转化成对学习知识的乐趣,成为学习的动力。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操作方法,指导他们分析实验现象,书写实验报告。
3、还要指导学生做好选做实验及家庭小实验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尽可能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实验,例如:我在讲“绪言”时,我先避开书本,做了几个趣味实验“空杯生牛奶”、“小纸花变色”、“魔棒点灯”,学生一个个睁大了好奇的双眼。然后我才引出新课内容。这样紧紧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效果当然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再如讲了酸性、碱性之后,指导学生去测定本地土壤、水样的酸碱性,讲了有机物的知识后,指导学生去学会鉴别羊毛衫的真与假等等。
二、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影响中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学是创造性的活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教师和学生一起以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人人参与”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话可说,从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智能。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和智力有关,还和人的个性特征有关。作为独立个体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特点和认识水平都有很大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绑成一团,齐头并进,这是不科学的教育观点。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如果教师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能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
1、精心设问,制造学习上的悬念,引发学习兴趣 动机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使学生的学习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态度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智能潜力。不言而喻,教师精确的设问,不断地制造悬念,使学生处于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思辨的能力。例如:科学教材七年级上册中有关时区和日界线的知识原本是高二地理知识,对初一学生而言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可以这样制造悬念:小明生日是6月9日,他想在一年内连续过两个生日,你觉得他该如何去实现呢?学生会积极替他想办法,同时渴望得到明确的答复,教师这时再来讲授日界线的内容,教学效果必会大大提高。
2、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体会科学知识的应用在科学教学中,如果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提出与教学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往往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例如讲《水的三态变化》时可以提出这些问题:当你从游泳池里上来,如果没有用毛巾擦干身上的水,你会有什么感觉?水烧开了,如果继续烧,温度会上升吗?水煮沸后,有大量的水蒸气从壶嘴冒出,这些“白气”是水蒸气吗?……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学生必然会产生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而课后又是课堂的延伸,结合科学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小实验、小制作,这也是发展兴趣的好形式。
3、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系统利用文字、图形、...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
想象力培养如下
一、教给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办法。 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知道怎样去想,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联想的办法。具体的方法有:相似联想,即由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出发想到与之相似的其他事物。如由在戈壁滩挺立的白杨树联想到边疆建设者;由凌霜傲雪的梅花联想到顽强不屈的革命者。相关联想,即由一事物联想到与之关联的事物。如由鲜艳的红领巾想到烈士的鲜血,想到革命事业,自己的职责;由种树联想到育人。对比联想,即由事物的特征联想到与其相反的方面。如幸福与苦难,成功与失败,光明与黑暗,凡卡的童年与自己的童年,小羊的温驯善良与狼的凶残。再造想象,即根据文字语言描述再创造新的形象,如根据古诗画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根据课文《清明上河图》想象其画面等。把这些联想的方法教给了学生,至少为他们提供了想象的方法与思路。
二、延伸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离不开假设。一个事件可以有多种办法,一个故事可以有多种结局。教师要善于用假设延伸课文内容,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例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主人翁桑娜因邻居西蒙死后留下两个孩子无人抚养,而不顾自己一贫如洗的困境毫不犹豫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中。小说至此嘎然而止,没有了下文,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可以这样假设:桑娜把孩子抱回家后,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有哪几种可能?有的学生说随着生活负担的加剧,桑娜和渔夫不堪重负相继病死;有的说桑娜宁可送自己的孩子去当学徒也要抚养西蒙的孩子;也有的说正当他们生活困窘时,渔夫出海打鱼发生了奇迹:打到了一条会说话的鱼……这样的讨论无疑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或写出来,为故事续个结尾,既深化了对原文的理解,又开拓了学生思维,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可用类似的方法,如《狼和小羊》、《凡卡》等。
三、运用延伸相关知识启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语文知识、课本知识与生活、科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利用这样的联系,把相关的知识进行延伸,启发学生进行相关的联想和想象,就可以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用自己身上的汗毛变出无数个小孙悟空,从那时起,人类就有了克隆复制自身幻想。学习课文《猴王出世》时,可引出“假如我会克隆”这一话题。学生们热烈讨论,展开了联想和想象:有的想克隆人类的翅膀,减轻交通的压力;有的想克隆树木、河流、新鲜的空气,改善地球的环境;有的想克隆人类的各种器官,减轻病人的痛苦……谁又能断言在这丰富的想象中,不会有新的发现呢?
四、用作文训练激发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 写文章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作文最能激发和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体现其创造力的一种训练方式。但令人悲哀的是,学生的作文往往是千篇一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有二:我们没有引导他们把目光投向生活;我们没有设计出好的题目,给他们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这两年来,小学语文教材有了新的突破,《假如我会克隆》、《未来的……》、《二十年后的我》,《假如我是神笔马良》……一个个多么好的题目!让学生的思维在无限广阔的天地里纵横驰骋,浮想联篇。
小学科学课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观察
一、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能力是所有科学发现的起始,在科学史上,许多伟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是在科学家不断地观察中所得到的。例如,牛顿就是在不断地观察苹果落地中,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这种观察能力是需要不断地培养和锻炼的。科学中需要培养的观察能力需要具备以下四个要点。
1.实事求是。教师要重视培养小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求他们真实地记录自己所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不说假话,不篡改结果,不伪造数据,从小养成客观、谨慎地科学态度。
2.耐心持久。很多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经过若干年或者十多年,甚至几十年,不断地含辛茹苦地观察与实验中得到的。因此,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观察的耐心性和持久性,培养他们持之以恒地科学态度。
3.多角度全面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教会他们把各种零散地、看起来孤立地事物联系成一个整体,进行全面地、综合地观察。
4.明确目的。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注意力容易被其他事物所分散,常常忘记了要观察的目的。例如,让学生用酒精灯加热物品,本该观察的是物品所发生的受热变化,但仍然会有些学生被酒精灯的火焰所吸引,忘记了观察物品发生的变化,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火焰的跳动上。因此,培养学生明确并牢记观察的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以下为关联文档:
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习惯是逐渐养成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和外在监督的自动化了的行动方式。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 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旌阳小学:蒋仪 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教育改革也纵深推进,这就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有的甚至直接插嘴打断他的发言;情景二:课堂实验操作时,老师还在讲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下面就有学生开始坐不住了偷偷的动手操作,什么注意事项、安全要点……统统不去理会;情景三:四...
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科学课程是自新课改后的一门新的教学课程。教师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必须的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
结合具体的案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随着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化,教育改革也纵深推进,这就是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不仅表现为现代科技知识的日新月异,更主要的是人...
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的观察力论文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中班的小朋友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对什么事情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小学生在作业、考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计算错误,从表面来看,似乎大多是由“粗心”造成的,而“粗心”的原因不外乎是儿童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等原因。前者随着年...
如何在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肥东县店埠学区中心学校陈琼 一个常见的问题,相信许多科学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和感受,经历了探究、实验、汇报之后个别学生还是坚持自己错误的观点。比如,我在教《摆》一课时,学...
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 指导学生养成有计划地去学习的学习习惯 学生要想学好英语,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势在必行。学生有了学习计划就等于有了学习目标,有了学习目标才有学习的动力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