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宝宝网宝宝教育评语心得

好奇心的实质与教师的支持性策略

09月16日 编辑 39baobao.com

[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的支持性策略]4月12日 14日,我们平湖市的四名乡镇业务园长、教学负责人来到了山清水秀风雅古朴的丽水市,参加了为期三天的浙江特级教师大讲台 走进浙江绿谷 幼教专场研讨活动。在丽水学院学...+阅读

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它作为一种优势心理过程,驱动个体主动接近当前刺激物,积极思考与探究。好奇心是认知与情感相互作用的产物。有关好奇心的研究,一开始包含在内在动机的领域,研究者试图从内在动机的角度研究好奇心的实质,并充分肯定了好奇心是幼儿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幼儿成长的重要价值。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育的工具性和教师缄默性知识的局限性都阻碍了幼儿好奇心的发展,因此有必要从观念上澄清教师对幼儿好奇心实质的认识,从具体的操作层面上引导教师对自己教育行为的觉察与反思。

一、好奇心与动机

动机涉及到人类行为的基本源泉、动力和原因,反映人类行为的主动性特征。从个体动机的自发性与目的性看,动机有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之分。外在动机由活动之外的目标或奖赏引起,如幼儿对学习活动本身不感兴趣,但是为了赢得父母老师的表扬与奖励而进行学习。内在动机则是“一种不依赖外在报偿便能促成某种行为的东西”。[1]布鲁纳主张在教学中应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使幼儿在学习实践中感到愉快。在他看来,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即是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对于幼儿来说,一旦面临新奇的、神秘的、自相矛盾的事物,就会产生三种形式的探究行为:感官探究、动作探究、言语探究。正是通过这些探究行为,幼儿有选择性地了解周围事物,并积累大量生活经验。教师应当创设满足幼儿好奇心的环境条件,把幼儿的好奇心引向强烈的智力活动。这些探究行为如果能够得到不断的强化与满足,还会逐步内化为个体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好奇心与学习

学习是由经验或者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持久变化及其获得这种变化的过程。学习是知情交融的过程。研究学习过程本身离不开对教学过程的探讨。教学活动虽然以传递认知信息为中介,却离不开教学活动中教师、幼儿以及认知信息中的情感因素。这可以从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以及西方教育思想中窥见一斑。如春秋时期的孔子对于治学三种境界的见解,就把好学、乐学作为学习活动的理想境界。明代王守仁认为学习中的愉快情绪体验对于儿童来讲,犹如时雨春风对于花草树木之生长一样重要。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也指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2]法国教育家卢梭指出“好奇心只要有很好的引导,就能成为孩子寻求知识的动力”。“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这是所有一切良好的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3]

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十分重视情感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本身应该包括认知与情感两个方面,提出了智能与情感协调发展的“全人”学习理论。近年来,心理科学界也出现了强调动机、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的“热认知”(hotcognition)思潮,把好奇心作为学习中的主要情绪与动机。好奇心作为一种内在动机,它既具有认知性特征,能够引发幼儿的探索行为,又具有情感性特征,可以使幼儿从探索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幼儿在其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来的观察、提问、操作、选择性坚持、积极情绪等有助于幼儿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好奇心对幼儿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重要价值。

三、好奇心与创造性

好奇心是创造性人材的重要特征已是不争的事实。爱因斯坦认为他之所以取得成功,原因在于他具有狂热的好奇心。创造性的培养应该从小抓起,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人类最初的好奇心来自于婴儿的探究反射。观察发现,婴儿一旦发现新奇事物,就会用手触摸,用舌头品尝。到了幼儿期,好奇心更加强烈和明显,他们通过感官、动作、语言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好奇,这种好奇最初是情景性的,如果受到鼓励与强化,就会变成认知与情感的结合。我国教育家陈鹤琴指出“好奇心对于幼儿之发展,具有莫大作用,幼儿凡对于一切新的东西就产生出好奇心,一好奇就要与新东西相接近”。[4]美国学者希克森特米哈伊在谈到创造性人材的因素——好奇心的重要性时,也明确提出,“通往创造性的第一步就是好奇心和兴趣的培养”。[5]驰认为,好奇心是需要保护的,也许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奇心,但好奇心能否保持到成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早期生活受到的鼓励。幼儿好奇心很强,这也许与他们知识经验贫乏有关。在他们看来,周围环境中的许多事物都是新奇的,很多都出乎他们的预期,他们想要观察、探索、询问、操作或摆弄这些事物。这些都是好奇心的外在行为表现。如果这些行为能得到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就会逐渐内化为幼儿的人格特征。相反,如果缺少环境的鼓励与支持,这些行为会逐渐消退,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冷漠、回避等心理倾向,从而不利于创造性人格特征的形成。

但是,在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心目中,幼儿的好奇心被当作一种令人厌恶的行为而遭到指责、约束、冷漠或讥笑。这与他们对幼儿好奇心的发展特点、重要价值以及如何诱发幼儿好奇心的模糊认识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冲突有关:一是应然观念与实然观念的冲突。后者是教师在多年教学经验过程中获得的缄默性知识,具有强势作用。在教师的缄默性知识中.幼儿的好奇心应当以遵循教师的教学思路或设计为前提,一旦超越这个界限,幼儿好奇心将招致冷落与压制。二是教育的工具性与育人性的冲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是从事教育的工具,幼儿是工具下的奴隶,当幼儿的好奇心与教师要求一致时,好奇心就得到支持,相反就遭到训斥。因此,有必要引导教师梳理其缄默性知识中的盲点,觉察自己教育观念中的误区,引导教师自觉转变观念,扮演好幼儿学习的支持者的角色。

四、教师的支持与幼儿好奇心的发展

(一)环境的支持性

幼儿是知识的积极探索者与建构者。一方面,幼儿的好奇心可谓与生俱来;另一方面,环境的支持将有助于诱发和促进幼儿好奇心的发展。其中,幼儿园教育是人生第一次接受的、由专职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理念对环境影响加以选择,组成一定教育内容,采取适当教育方法,对个体心理产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影响的过程。这种影响对个体最初的成长具有一定的主导性。班级的物质环境与心理氛围对幼儿获得人生经验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说,这个环境同时就是个体的学习环境。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学习环境是学习发生的地点与空间。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学环境的控制性与指导性,而现在的教学倡导用学习环境代替教学环境,认为学习环境是“学习被刺激和支持的地点”。在这一地点,“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与信息资源,并互相合作与支持”。[6]

幼儿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师、幼儿、学习资源等。由于幼儿年龄小,心理发展不成熟,活动与思维的独立性差,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创设环境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教师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幼儿成长需要精心设计学习环境,同时广泛利用各种资源,调动家长、幼儿积极参与学习环境的创设,组成幼儿学习共同体。

首先,应创设具有新奇性、变化性与神秘性的物质环境。这种新奇包括了幼儿少见的、由物质材料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变化带来的新奇性。它容易引起幼儿情感与认知的倾向性。教师应及时观察幼儿行为变化,并及时提供支持性材料,以提高幼儿的好奇心水平。

其次,应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心理氛围是一种情感活动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主要有两种:好奇与焦虑。这两种情绪在性质与过程上是相反的,但它们相互作用,可以共同激发幼儿的探索或回避行为。教学中应该创设积极的心理氛围,包括自由、民主、积极的情感互动,如教师热情洋溢的讲述、回答、鼓励性评价等言语行为和微笑、点头、凝视、倾听等非言语行为都会对幼儿的探索活动产生积极影响。幼儿可能会由此产生惊讶、兴趣、微笑、专注、适当的焦虑等情感呼应行为。在这样的情绪互动中,幼儿更多体会到安全、宽容、接纳、信心与勇气,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更能产生好奇心与探索行为。

(二)策略的支持性、

如前所述,好奇心是一种内在动机,主要由外界刺激物的新异性所唤醒。好奇心也反映了个体的认知需要,主要由外界刺激物与预期的不一致所唤醒。这种唤醒具有情感的力量。不同的个体面对同样的认知信息,会产生不同水平的好奇心,这是由个体对当前认知信息的兴趣、信心与期望不同造成的。好奇心的强度与个体对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有关,与个体的信息缺失产生的不愉快感有关。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创造条件诱发幼儿的奇心,使其从静止状态变为活跃状态;另一方面要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好奇心既具有认知性特征,又具有情感性特征,为此,我们提出促进个体好奇心发展的三种策略:好奇陷阱策略、心理匹配策略和开启问题箱策略。

1、好奇陷阱策略。

好奇陷阱是通过设置悬念,如不和谐性、矛盾性、新奇性、惊奇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等,使之超出幼儿预期,从而引发幼儿的惊奇心,并使幼儿保持一种对刺激物的注意与探索,使惊奇转化为兴趣情绪。

好奇陷阱一方面可以引发惊奇与兴趣的情绪反应,另一方面由于行为结果与个体预期不一致,个体往往会感到出乎意料,感到困惑、紧张、不适,也就是心理失衡。这种失衡感是一种认知冲突,可以使幼儿形成注意的焦点,头脑保持警觉,激活已有知识经验,并对相关信息迅速作出选择和有目的的加工。

好奇陷阱策略实施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步,设计悬念,超出幼儿预期;第二步,引起幼儿认知冲突;第三步,创造条件,支持幼儿解决冲突。

2.心理匹配策略。

心理匹配策略主要指当前刺激(教学内容)与幼儿的认知结构(水平)相一致,从而使幼儿心理上感到满足,由此激发幼儿求知需要的一种策略。当教学内容与儿童个体需要有关时,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即学习心向就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因此,教师要尽可能把现有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变成唤醒幼儿内在学习动机的诱因。这就要求教师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或信息进行加工,包括情感加工与认知加工。这种加工的核心在于外在需要一方面与幼儿的认知、情感需要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又要略高于幼儿自身的需要,能够帮助幼儿在原有基础上跳一跳。通过加工,调动幼儿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幼儿的好奇心由静止状态变为活跃状态,由缺乏状态变为启动状态,让幼儿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从而促进幼儿心理的整体发展。

心理匹配策略实施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步,了解幼儿的需要;第二步,找到教学内容、方法与幼儿需要的匹配点;第三步,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3.开启问题箱策略。

开启问题箱策略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实验或头脑风暴等方式主动探索的一种策略。我们知道,好问是幼儿的特点,也是幼儿好奇心的主要表现。一般来讲,幼儿提出的问题有年龄差异和水平差异,有的是为了了解事物的表面特征与属性,有的则希望进一步深入了解事物,还有的会持续一段时间,以了解一类事物的特征与功能。与成人相比,幼儿的问题意识较强,通常会表现出强烈的积极理解事物和寻求新信息的倾向性,但是由于幼儿认知能力有限,自发提出的问题水平比较低,有些幼儿甚至不知道如何提出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通过设疑等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幼儿观察、操作和思考,调动幼儿学习的心向,促使幼儿认知能力发展。

开启问题箱策略实施的基本步骤如下:第一步,让环境和材料激发幼儿提问;第二步,不要急于给幼儿提供问题的答案,而是通过及时点拨,引导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第三步,在活动区开设小问号,使幼儿有机会继续自己感兴趣的探索。

总之,幼儿好奇心作为内在动机与主要的学习情绪之一,应当得到尊重与引导。利用多种途径,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行为一方面可以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深化教学改革,为培养个体的创造性品质提供最初的基础。教师的情感支持、材料支持与策略性支持在保护幼儿好奇心、培养其创造性品质方面具有关键作用。

以下为关联文档:

怎样看待宝宝的好奇心在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心目中,幼儿的好奇心被当作一种令人厌恶的行为而遭到指责、约束、冷漠或讥笑。这与他们对幼儿好奇心的发展特点、重要价值以及如何诱发幼儿好奇心...

好奇心却是萌发科学创造性的起点和火花晨间活动,几个孩子围在科探区玩隔瓶吹蜡烛的实验。他们在严老师的帮助下,点起了蜡烛,隔着塑料瓶“噗嗤——噗嗤——”地吹,蜡烛一次次地熄灭,“我的蜡烛灭啦...

推荐阅读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