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真的语文课堂灵动的文字世界]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语文课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看起来 环环相扣 、 滴水不漏 ,但这种呆板的课无视孩子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将慢慢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而另一些语...+阅读
梁好,长期以来,语文教研活动此起彼伏,名师公开课纷至沓来,让一线教师应接不暇。欣赏了名师们行云流水的教学艺术,一线教师激动过后,课堂却往往江山依旧。不是老师们没有学习的意识,没有研究的习惯,没有改变的决心,而是名师的课常常无从学起,也学不来。名师自身的学识素养,不是一线教师短时间内能学得来的;名师的课大多经过了长期 打磨 、高手指导点拨,一线教师则很少有这样的时间、精力和机会。特别是那些全国获奖的 优质课 ,更是集专家团队之智慧,代表某地教学研究的最高水平。这样的课,岂是普通一线教师能学得了的!
某著名特级教师到本地讲学,笔者课前上网搜索,发现其课例教学视频早在四五年前就已公之于众广为传播。现场再听那节课,虽然美轮美奂天衣无缝,却少了几分期待与惊喜。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那节课留给我的除了一睹名师 真容 的现场感,恐怕就只剩下高得令人咋舌的 讲课费 了!
基于以上感受,对于祖庆老师的 裸课 观点,笔者颇为认同,而且认为这样的课才真实,才有价值,才能真正发挥研究、示范的作用。
课堂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是在特定时间空间内,老师与学生共同演绎的生命活动。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学生不同,同一教案产生的效果也不尽相同。每节课都有其不可预知的精彩,都有难以预料的生成。正是这些 节外生枝 的意外,构成了课堂的曼妙,成就了教学的精彩,让课堂蕴含着无限的期待。当公开课经过一次次试教演练,一遍又一遍打磨修饰,还会有多少意外的精彩?何时何处学生会有何种反应,教师早已了如指掌,即使 意外 出现了,教师也能三言两语泰然应对,将课堂巧妙地拽向自己期待的方向,这样的课堂还有多大意思?当课堂成为排演过多次的话剧,学生成为演员,老师成为导演,课堂的含金量也就大打折扣。
祖庆老师说: 要向律师开庭学习 不预演,不雕琢,真实地呈现过程。这样的课堂,精彩值得借鉴,问题值得反思。这样的课堂,才接近真实。 不经打磨的公开课,才是对学生的尊重,才是对听课老师的尊重,才是对教育的尊重。因为教育容不得半点虚伪,当然也容不得半点功利。
(安徽省宿州市踊桥区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以下为关联文档:
管乐团忙碌的预演前夜经过约半年时间的学习,校管乐团的同学们取得了明显进步。恰好又有消息说区内将举办小学生军乐比赛,师生皆大欢喜,新异回家传达了这一好消息。据新异说,校管乐团现有一百八十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