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事教学工作已有几年时间,虽然时间不长,但是笔者在这几年里既进行了小学教育也从事了幼儿教育,教育客体相对多样。实践证明,正确处理好师生间的矛盾,既需要有完善的纪律、制度约束,更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保障,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后者的作用尤为重要。为此,结合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在教学工作中就如何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 热爱学生,严格要求 热爱学生是教师道德要求中的基本准则,也是教育活动有效展开的前提。若一名教师不能用心热爱自己的学生,很难想象他的教学工作将如何开展,因为,教育过程是师生间的认识、情感等心理交流过程。 在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师生间的情感共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就应当自觉树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学生怀有高度的爱,以平等、公正、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实际上,热爱学生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教育手段,尤其对后进、自卑或是有交往障碍的特殊学生,这种热爱往往能取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爱学生,学生体会到这种温暖之情,内心必然受到鼓舞,其上进心必然更强烈,就会自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同时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形成一种求学上进的热情。一般说来,当一位热爱体贴学生而又被学生爱慕和尊敬的老师走进教室时,学生乐意接受他的情感传递,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便油燃而生。教师的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感,这样,学生就能更好的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 当然,教师对学生的爱并非仅仅停留在单纯感情上,更不是一种偏私的溺爱,而是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将对学生的感情灌注和对学生提出严格、合理的要求相统一。严格要求学生正是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真正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能把爱与严结合起来,做到从爱出发,从严出发,去教育学生。爱学生,不等于纵容放任学生,只爱不严,不是真爱;相反,只严不爱也无法真严。要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必须坚持爱严结合。况且,学生处于成长之中,还不能完全做到自立、自律,看问题往往肤浅或片面,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犯错误,教师如果对学生不管不顾,放任自流,只会害了他们。所以根据成长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对他们必须严格要求。一个教师越是热爱学生,对学生的要求就越严格。 严格要求学生也是一门学问。随心所欲、严格无边不仅不会对学生的成长、进步起到有利的作用,弄不好还会使学生逆反心理膨胀,产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激化师生间的矛盾,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严格要求也要讲求科学性。有这样几点体会:一是严而有理。严格要求必须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符合教育规律,只有当这种严格要求能促进人的智能、道德、体力、综合技术和美育上的发展时,才是正确的。二是严而有度。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理解能力和可接受性有了全面正确的了解,才能对学生提出符合他们的实际,能为他们的思想水平、认识程度所接受的要求。针对低年级学生,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引经据理往往行不通,因此,在教师进行纠正过程中,更是要结合实际生活淳淳教诲,潜移默化。三是严而有方。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能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切切实实地执行。单纯地命令、禁止不一定有显著的效果,采取疏导的方式,寓教育教学要求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中,效果就比较理想。四是严而有恒。一种要求一经提出就要使它相对稳定,不能时严时松。教师应该对要求的落实作经常性的检查,而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二、尊重学生,平等信任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及封建教育的历史中,形成了以师道尊严为主要特征的师生关系,至今仍有很强的影响力。这种师生关系固然有尊师的合理成分,但只单方面承认和肯定教师的尊严而无视学生的尊严,根本否认了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地位,是应该坚决反对的。我们提倡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是强调师生之间在人格上的平等,强调学生有自己的尊严和权利。这样跟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不冲突,也不否认教师对学生应有的严格的要求和严肃的批评。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等同于教师的高高在上和独断专行。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尊重学生?实践说明: 第一,教师要平等友好地对待学生。校园里,师生之间没有人格的尊卑、贵贱之分。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不能以高高在上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例如,当一个学生有缺点或出现过失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的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师生间就会出现一道鸿沟。 第二,教师要由衷地信任学生。信任学生是一种特殊的尊重,对学生有着特殊的教育功能。无端猜测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事实上,教师把学生当什么样的人看待,就等于暗示他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学生往往从教师的信任和期待中体验到人的尊严,激励自己不断进取。因此,信任是催人向上的力量,是教育学生的一种特殊手段。同样,信任学生也是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