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许多变化:人文性凸显了;语言感悟强调了;合作学习体现了……传统的、线性的、封闭的教学观正在被以丰富性、不确定性为主要特点的现代课程观所取代。
在教学《但愿人长久》的整个备课、说课、上课、反思过程中,不敢懈怠,像如此带有诗意而非古诗教学的课文还真是初次尝试。针对阅读教学的特点,此次我注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带领他们穿越时空,来到九百年前的那中秋之夜,让他们在思考、交流中了解苏轼当时写这首词的背景气氛,体味其思念弟弟之切,感悟到诗人心情变化的原因,由此理解诗意。我按以下步骤:
边读边思,找出表示苏轼心情变化的词语。
读后讨论,逐步体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在感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充分的品味,自然而然地将诗词熟读成诵。
熟读课文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可以说,朗读的本身即是目的。我在备课是设计了多种朗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熟读课文。我具体是采用这样的层次来指导朗读:
第一层次:学生自由读课文,让其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初步感受文字蕴涵的情感。这是个学生自由触摸文本的过程,是多个阅读信息在大脑中碰撞、汇合的过程。
第二层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轮读课文,在第一次的基础上使学生能较准确地朗读,以引读、速读、男女生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满足学生此时的心理欲求,感悟语言的精妙。
通过以上几个层次的朗读指导,学生已经充分“倾听”了文本,做好了深入研读、感悟的准备。
当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兴趣点被激发后,深入研读才有了抓手。教学《但愿人长久》时,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
师:此时的苏轼辗转难眠,心中不禁埋怨,他到底埋怨什么呢?
生读第四节,反馈理解
师:看到月亮那么圆,苏轼想到人也该团圆呀,可事实并非如此,难道他会抱怨——
生:无情的月亮……
师:在离别人眼中,月亮似乎有些无情,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第4节,感受诗人当时那么哀愁。
在熟读、研读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延伸阅读,目的是提供开阔的阅读视野。以教材为凭借,在学生面前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门。首先引入苏轼的生平,学生对他的文学地位、生性品格有所了解。其次,导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使学生理解苏轼在外做官,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再次,引出《静夜思》,以帮助其体会当时苏轼与李白一样饱受思念之苦。最后,拓展整首词《水调歌头》,在音乐中轻松地感悟诗人那份对弟弟的思念和超脱的情怀。<<<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