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读韩礼德的Appliable Linguistics》一篇中指出:语言植根于社会意义,是交流的一种资源。矛盾先生曾说: 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验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中去看。 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到矛盾先生强调了 读 、 思 、 用 的重要性。
在我们小学英语的教学中,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话题,趣味性较强,特别是每一个单元中的cartoon time,几乎都包含着一个幽默故事。如果学生不能整体阅读,或者只读不思是体会不到故事中的幽默的。例:在学习六年级下册中第七单元《Summer holiday plans》的cartoon部分时,我让学生自读这段文字,很多学生读着读着就笑了,但是有的学生却被笑的莫名其妙。这说明他们没有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或者说只是单纯的在读,而没有思考另外一层的含义。然后当我们解释:在Bobby畅谈自己的想法: First,I ll go to the UK.Next,I ll go to the US.Then,I ll go to Australia. 之后,Sam说,听起来太棒了,我也要和你一起去。我们将怎么到英国呢?Bobby回答: Let s take a taxi. 那部分学生才明白,原来是这个意思。有的时候,因为害怕学生读不懂,学生一句句跟读,机械重复,破坏了语篇的整体性,失去了篇章原有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学会放手,让学生们去读,去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语篇整体的含义。
四年级在学习《At the snack bar》这一单元,学习了一些食物类的单词和如何 点餐 的句型之后,让学生们四人一组进行角色扮演到小吃店,学生们可以用自己已学的句型拓展故事情节,孩子们用自己的画布置在教室的黑板上,然后有序的开始他们的表演,整体表演效果还不错。接下来我们开始讨论:当有同学到你的家里做客你如何招待他们呢?有的学生说:What would you like?这时候就有学生提出了质疑:如果客人说出来的东西你的家里正好没有呢?那不是很尴尬吗?没想到学生们能提出这么符合实际的疑问。于是我就问他们可以怎样说呢?另一个学生说可以把家中有的东西给他们提供选择:Would you like...?然后让他们以 Wele to my home 为话题开始新的一轮的对话表演,孩子们的排练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孩子们讨论如何表演,再到表演,欣赏,整个过程,孩子们会投入其中,我也是忙的不亦乐乎,既是观众又是策划。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孩子们会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诸如此类的表演我们每学习一个话题就会专门利用一节课开展孩子们的表演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练习了口语还培养了孩子们的沟通合作能力。同时也起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把语篇中的句型由语言向言语转变,把内部语言转向外部语言。
在教学中根据每个单元的语篇话题,开展与之相对应的情境表演,并联系生活实际让他们知道如何在生活中运用。使所学的内容赋予社会意义,使之成为交流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