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乐教学为什么没有统一规范]丽丽学琴已经三年,眼见着别的孩子参加考级,一级一级地升上去,妈妈很着急,因为丽丽连一级也没有考。妈妈始终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老师从来不提丽丽学琴进度的事;并且每次上课好象都是...+阅读
蒋显敬 周辉(江苏省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 江苏省丰县221700)摘要:民办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生源的竞争,不得不摒弃 手脑相长 之理,融入片面追求学业成绩的洪流之中,造成后续发展乏力。在民办学校中开展民族器乐教育,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器乐传承者的同时,启迪学生心智、开发学生智力、强化学生自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学校办学质量,走出一条素质教育固本,特色教育闪亮的民办学校发展之路。
关键词:民族器乐 民办教育 质量提升 新路径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器乐教学对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和完整人格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更多的家长重视孩子的器乐教育,不少学生在校外花高价学钢琴、萨克斯、小提琴等西洋乐器。陶笛、陶埙等多种民族乐器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而多数的民办学校,因为生源的竞争,片面追求学业成绩,摒弃 手脑相长 之理,后续发展乏力。弘扬民族文化、培养传承者成为教育之责;素质教育固本,特色教育闪亮成为民办学校发展之路。
为向高水平有特色的民办学校迈进,自2007年起,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的优势,引进传统器乐,解放学生的双耳,培植学生的传统文化根基,打造了一张特色办校名片,带动了学校全方位的高水平发展。达成了如下目标:
文化育人。传统器乐进校园,表面是音乐教育的改革,其内涵则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民族器乐教育,首先是民族文化的理解,然后才是技法技能的训练。
特色发展。民办学校因其灵活的办学体制,理应是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绝大多数民办学校,成为考试训练基地。民族器乐进校园,是民办校寻求特色发展的体现、教育改革的尝试,是教育健康、多元化发展思路的真正落实。
全面带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民族器乐训练、民族音乐的艺术熏陶,解放孩子双手和大脑,激发其学习的潜能,塑造优良品质,进而带动全面发展。
历经近十年努力,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民族器乐进民办学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全国唯一的 民族音乐进校园 教学示范基地 中国陶笛教学示范基地 , 荣获 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 等称号;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卓著:126人次在全国器乐大赛中荣获金奖,学校连续6年在全县统一的学业水平测试中名列第一;教师教师专业素养进步斐然:1人被评为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特级教师、省 333培养工程 青年科学带头人、获第四届国际陶笛大赛中获特别奖,4人被评为省骨干教师,3人在全国科研成果大赛中获一等奖。多家媒体对学校教育改革成果多次进行专题报道。
在近10年的实践过程中,主要解决了以下教学问题.1.民办学校陷入片面追求分数的泥淖中,教育改革促进作用难以发挥,学生全面发展、素质化发展难以落实;
2.西洋化音乐教育背景下,民族化音乐及音乐文化难以传承;音乐教育高价化、精英化背景下,音乐教育经济化、普及化难以实现。
实践及探索过程
偶遇古老乐器,运筹特色发展之路
2006年12月,蒋显敬校长到上海参加双语教学培训,拜访音乐教育家赵洪啸,有幸得到两只柳叶八孔陶笛。回到旅馆后就关上门,摸索一番后,爱不释手地用陶笛吹着歌曲,同时居然还把同行的一位语文老师也教会了。自此爱上这种小巧的音乐宝贝,感到自己寻觅许久的适合学校推广的民族乐器找到了。当首次提出 民族乐器进课堂 这一理念时,家长质疑、师资匮乏、时间统筹难、学生兴趣难调动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面对某些家长 是不是不务正业 的指责,学校及时召开家长会,让家长们了解民族乐器对孩子手脑并用和智力发展,以及对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促进作用,打消他们的顾虑。全面筹划后,制定了 让每一个孩子都会一种乐器 的计划,力争通过民族器乐教育,拓宽艺术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推进素质教育,助力民办学校发展。
2.深化研究,形成助推力
选定有着7000多年历史、却在国内失传多年的民族乐器瑰宝 陶笛 作为全校学生学习民族乐器的突破口。07年起着力《让民族器乐学习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彰显民乐特色深化素质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在实践研究的推动下,开发了《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民乐课程》,编写了通俗易懂、贴近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的《陶笛演奏法》《陶笛双语教材》《陶笛初级教程》《陶笛中级教程》等校本教材。
3.改变课堂结构,落实教学,彰显执行力
一至六年级,所有班级,每周1节统发教材音乐课,1节民族器乐教学课,按音乐、民乐两种类别列入课程。全校所有学生学习陶笛,另分年级段选修竹笛、巴乌、葫芦丝,全校学生100%参加学习,另外还组织了二胡组、古筝组、琵琶组、陶埙组等,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1项民族乐器表演技能。
4.利用多方结合,扩大影响力,提升表现力
(1)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相结合: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民乐大课堂、校园小舞台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强化练习。把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融进民族艺术教育,如红领巾广播、黑板报、橱窗、队报、班队活动中均有相关内容;上下课铃声改为悠扬美妙的陶笛演奏名曲,餐厅里、校车上、会议厅内随时随机播放优雅的经典民族器乐演奏曲或学生演奏的录音等。
(2)校内外结合:组织学生走进凤鸣广场夏日文化艺术节、梨花节、红富士苹果节、刘邦汉文化节等社会大舞台进行汇报表演,以活动促练。(3) 学赛结合:常态化举办 陶笛文化艺术节 、 葫芦丝巴乌文化艺术节 、 艺术作品展演 、 舞动的音符 等比赛活动,鼓励学生才加国内外各种器乐比赛,以比赛促练。
5.外聘专家队伍,内练教师队伍,改造师资,增强发展力
聘请专家队伍。设立专家委员会,聘请著名制埙家顾龙星先生、陶笛演奏家林烨、非遗传人、陶埙演奏家赵亮、管乐演奏艺术家刘凤山教授、葫芦丝教学专家李春华教授等作为委员。
提升专职队伍。聘请国家知名演奏家定期来学校培训教师,保证学校每位民乐教师每学期一次的外出学习机会。
锤炼班主任队伍。加大班主任培训力度,完善对其考核制度,明确职责,弥补专职教师人手、时间不足,确保民族器乐教学及学生练习工作的顺利开展。
打造艺术小能手队伍。推行 轮流小导师制 ,评选演奏小能手,轮流担任 小导师 ,协助器乐老师课外督促、辅导,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氛围。
6.建立机制,保证持久力
(1)建立了组织领导机制。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艺术总辅导员、艺术教育学科教师、外聘专家为主要成员的民族器乐教育领导小组。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制定学校民族器乐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方案以及工作总结,对民族器乐教育开展的项目责任落实到人。形成并完善民族器乐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管理体系。
(2)建立了课程保障机制。创编了《丰县创新外国语学校民乐课程》,编写了通俗易懂、贴近教学、贴近学生实际的《陶笛演奏法》《陶笛双语教材》《陶笛初级教程》《陶笛中级教程》等校本教材,将民族器乐正式列入拓展型课程,采用分练与合奏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悟、体验乐器的演奏技巧,获得美的陶冶。
(3)建立了资源支持机制。学校筹资对民乐大排练厅和分排教室进行文化设计与内装,添置多媒体大屏幕、音响设备,新增民乐体验区、星光小舞台、才艺大舞台,不断优化民乐演绎活动室的环境。
为全力推进 民族乐器进课堂 项目,通过家长开放日、午间欣赏、艺术节、期末文艺汇演等形式,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感受民乐的魅力,体验蕴藏在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民乐对学生全面成长的促进作用,对孩子学习民乐的目标进行正确定位,并给予支持。
(4)建立了环境浸润机制。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它能够在潜意识中漫漫地熏陶一个人,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环境渲染的内涵。适当选择民乐作为背景音乐,上下课的铃声、午休、集合,凡是用声音指挥学生行动的尽量采用了民乐音乐铃声,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欣赏民乐的环境,而且节奏欢快的民乐曲子,对学生的身心也是一种很好的调节。
墙面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文化阵地,该校利用墙面布置展示与民乐相关的文化,装饰了 八音 廊,包括乐器介绍和同学们演奏的画面等,营造浓厚的民乐文化氛围,让学生都能够时时了解民乐,处处感受民乐。
(5)建立了评估激励机制。一是对民乐指导教师的考评。要求指导教师每学期开学前须写学期教学计划,学期中,根据计划加强出勤、学习情况等过程记录,学期末各课程还要进行专题的成果展示活动,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期末对表现突出的予以表彰奖励。
二是对学生的考评,将学生学习民族器乐演奏的过程和阶段成果纳入到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考评中。分别从艺术感知、艺术欣赏、艺术创造三方面进行评价,并关注学生个体审美发展的过程性、差异性和阶段性。
7.创立学校游课制,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需求
每周三下午,学校开辟了陶笛、葫芦丝、巴乌、排箫、埙、古筝、二胡、笛子、琵琶、面塑、书法、围棋等自主课堂,学生根据需求和爱好自主地选择,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8.开辟了一条民族器乐走进民办校园的新路子
组建出 一个突破口、两种课堂、三个结合、四支队伍、五个机制 的强力构架,弘扬了民族文化,推动了学校的素质教育发展。在学习中,我校学生均认识了陶笛、陶埙、竹笛、排箫、葫芦丝、巴乌和古筝等民族乐器,了解了我国民族乐器的 八音 ,认识了著名的民族音乐家,且每个孩子都至少能演奏两到三种民族乐器,2011年4月,学校师生5016人齐奏陶笛破下世界吉尼斯纪录,轰动大江南北。掀起了爱民族乐器、学民族乐器的热潮,整体提升了学生的素质水平,为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样板,为全国的学校开展民族器乐教育提供了示范。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促进了学生的发展。2011-2016年间,学生126人次在全国器乐大赛中荣获金奖,学校连续6年在全县统一的学业水平测试中均获第一名,2014年徐州市六年级教学统测中荣获第一名。
2.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10年来,先后有3人次获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特级教师、省 333培养工程 青年科学带头人称号, 4人被评为省骨干教师,3人次在全国科研成果大赛中获一等奖,教师乐团获第四届国际陶笛大赛特别奖,课题组成员先后撰写《陶笛 最适宜学生学习的民族乐器》等论文40余篇发表于《中国民乐》《江苏教育》《民办教育》《北方音乐》等,校本教材《陶笛演奏法》《陶笛初级教程》《陶笛中级教程》相继出版、发行,创作的大型民族器乐曲《大地的神话》《临安忆》搬上舞台。
3.促进了学校再发展。学校从初期的8个班220名学生发展至84个教学班,近4000名学生,荣获江苏省模范民办学校、徐州市文明单位等称号。多次被《中国教师报》《中国音乐教育》《音乐周报》《乐器》《江苏教育》等报刊和省市电视台报道。
4.普惠了部分兄弟校。我校 一个突破、两种课堂、三个结合、四支队伍、五个机制 的构架模式,现已推广至北京、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四川、重庆、福建、浙江、云南、湖北、陕西等全国12个省市32所民办学校。这些学校均在我校民乐教学模式的推广实践中感到,民族器乐教育能提高学生艺术表现能力,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是提升学校质量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