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这样来描画理想中的记事作文讲评课:教者创设情境、调适氛围,提供作者与文中人物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平台,从而引领作者“丈量”出文字展现的“生活”与作者竭力表现的“生活”之间的距离,缩距,再缩距,直至能“心心相印”。然而,我们惯行的讲评模式(选几篇优作读读,找几篇病文批批,煞费苦心度“文”定制些写作“利器”)是很难让学生“丈量”出我(作者)要讲的故事与“我”(文中主人公)所讲的故事之间的距离,更难以达到缩距的目的了。看来,记事作文讲评课是该尝试着变变脸了。
在讲评记事作文《爸爸(妈妈),这次您让我受委屈了》时,我选了几位中等生的作文。他们的作文虽然平铺直叙缺少波澜与奇笔,虽然淡淡道来缺少情味与灵气,但总能够行文顺畅,达意清楚。一般情况下,这样的作文因为缺乏典型性的评讲价值,往往不会撞入教师点评的视域。这堂课我不仅选用了他们的文章,而且还让小作者出任编剧兼导演,招募演员,成立小剧组,就以自己的作文为剧本蓝本,编演习作剧。起先,这些小导演、小演员们虽然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何种药,但爱好表演的天性使他们劲头十足,颇有“名导大腕”的架式。折腾了大半堂课后,好几个剧组宣布自然解散,仅存的两组展演后竟然没能激起一点掌声,要不是我不住地暗示,可能喝倒彩的倒是此起彼伏呢!看着一群耷拉着脑袋的小导演们,我请他们交流执导的感受。
“我写的几处对话,起初自己读读还觉得不错,在演员们对白时,很明显发现因为没很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使得性急的爸爸、温柔的妈妈,竟然是同一个腔调。”
“我也是,写人物对话时没有把人物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写好,因而演员们很难把握。”
“在导演的过程中,我还发现了我所构思的情节很粗糙,有很多地方没能展开,后有果而前却无因,甚至还有些地方前后矛盾。”
“我写的是和爸爸一起去马场骑马的故事,习作中仅用‘爸爸骑上马向目标奔去’一句,就把爸爸给我做示范的过程写完了。在指导演员们表演骑马时,我发现我们平时的骑马竟然可以细化成好多连贯的动作:双手抓紧缰绳,左脚踩上马蹬,身子向上一纵,右脚跨过马背,稳稳地坐上去,身子前倾,腾出右手一拍马屁股,马像离弦的箭冲向目标……”
“对了,我也有这种体会,要想把事情写得生动具体些,应把人物的动作变成‘慢镜头’来写。”
……
被邀请友情出演的小演员们也不时地插嘴:“我看刘美的作文,通篇人物像是哑巴,没有一处对话,写得也及其简单,我们几个人跟着刘导没蹦跶几个动作就没戏了。”<<<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