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中 指出:“写作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并进一步要求:“在写作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使我想到一位美国小学生写的作文,大体内容为:几位男孩在芦苇中发现两只蛋,一大一小,大的像天鹅蛋,小的像蛇蛋,孩子们的看法不一致,争论不休。于是就把两只蛋放在烘箱里去孵。当蛋壳快破的时候,大家紧张地盯着。大的蛋先破了,出来的是克林顿,小的蛋跟着也破了,出来的是莱温斯基……如果用我们的眼光来看这篇习作,很可能会说这是胡思乱想。但仔细深思一下,实则这种胡思乱想就是创造的显现,虽有商榷之处,但它至少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模式,给人以一种意外的感受。我们的小学习作教学,常常不自觉地压抑学生的想像力,用固定的规范和格式限制学生,制造一个个套中人,产生出一篇篇套中文。在一个班级中,几十个学生的习作仿佛是“克隆”出来的,从题材到结构大同小异,除了篇幅长短有所变化外,“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个水”,大都也是“克隆”出来的同一样板,很难说作文的题材有多少扩展,表达方式有多大变化,作文水平有多大提高。小学生出现这种“克隆”现象,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的出现,是由于诸多原因所造成的。我们对学生作文虚假也不能简单地对待,而应该对其存在的原因及表现形式作一番深入思考和再认识。
一、 小学生“克隆作文”的表现
谈到学生作文的“克隆”现象,最常见的情况可能就是所写的人和事,不是学生亲身经历,或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而是瞎编滥造出来的。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都很浅薄,所以,他们的作文一旦掺有水分是很容易看出来的,因为作文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是经不住推敲的,一眼便能识破。
其实,这只是作文“克隆”现象最简单的一种表现形式,也绝非是其全部内容。学生作文“克隆”现象的另一个表现便是照抄照搬,盲目借用,甚 至从各类作文选、课外书籍上原封不动地拷贝、克隆一番,或者改头换面地搬用过来。当然,像这一类的虚假也是极易辨别的。因为只要教师了解学生便可发现,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无论是布局谋篇还是遣词造句、主题立意上,都不是他们实际水平的反映,这便是我们教师经常挂在口头上的抄袭或剽窃,这种行为学生也早已经意识到了其不光彩性,好比窃取别人的东西一般,是羞耻的,但却也是屡禁不止的。<<<123>>>